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18)

回本書目錄

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18)

1. 痃癖

人多欲內消者,蓋恐收口之難也。若補養血氣,不旬日而收矣,何難之有?若膿既成,豈有可消之理?如再用克伐之劑,反為難治。

一男子不慎房勞,患此腫痛。以雙解散,一服通之,其痛即止。更以補中益氣湯數劑而膿,針之。以八珍湯加五味子、麥冬、柴胡,三十餘劑而愈。大抵便癰者,血疝也,俗呼為便毒,言於不便處腫毒,故為便癰也。乃足厥陰肝之經絡,及衝任督脈,亦屬肝之旁絡,且氣血流通之道。

今壅而腫痛,此則熱毒所致,宜先疏導其滯,更以托裡之劑。此臨症制宜之法也。

一老婦患此症,腫痛,膿尚未成,小便澀,肝脈數,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山梔、黃柏,四劑而消。

張德俊灸便毒,親曾取效。云:屢以灸他人皆驗。以細草或軟篦一莖,隨所患左右手量中指,自手掌盡處橫紋量起,通三節,至指盡處為則,不量指甲集斷。卻將此草於手腕橫紋量起,引草向臂,當中草盡處即是穴。麥粒大灸三壯,腫散痛止,即時安。(《百乙方》)

繆仲淳親試治便毒甚驗。棉地榆四兩,白酒三碗,煎一碗,空心服,雖腫者亦愈。加穿山甲同患處者三片,土炒引經更妙。(《廣筆記》)

又方:棉地榆四兩,粉甘草一兩,金銀花一兩,白芷三錢,皂角刺二錢五分,水煎服。

黃履素曰:余家有女流患便癰,兩拗腫痛,不能起,瘍醫用敗毒藥十餘帖,以圍藥逼之出膿,腫痛愈甚。予查薛氏《外科樞要》,此症皆因鬱怒傷肝得之,治用加味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間服。遂依用之,不三劑腫痛減半,六劑而起。

孫文垣治吳翁,年七十有三,偶墜馬,左脅作痛,隨治而愈。後半年,忽左胯腫痛,憎寒作熱,諸治罔效。或作疝氣,投荔核、大小茴香、川楝、橘核之類,痛不可忍,至欲引繩自絕。診之,六脈浮而洪數,左尺尤甚。驗痛處紅腫如匏,按之烙手。此便毒也,非因近色而得。

蓋胯屬厥陰肝經,肝為血海,乃昔時墜馬,惡血消之未盡,蓄於經絡,化而為膿。年高氣虛,又為香燥克伐,故痛且劇。今其色青中隱黑,膿成久矣。乃令外科針之,出青黑膿五六碗。此俗名一石米瘡也。乃用托裡十宣散,又加參、耆每帖三錢,後加至五錢,一日兩進,兩月而愈。

白話文:

痃癖

許多人想內消腫毒,卻擔心很難治癒。其實只要補養血氣,十天左右就能消腫,有什麼困難呢?但如果膿已經形成,就沒有辦法消除了。如果再用攻伐的藥物,反而會更難治。

曾經有個男子因為房事過度,得了這種腫痛。用雙解散一劑藥就通了,疼痛立刻止住了。之後又用補中益氣湯幾劑,膿就形成了,然後用針挑破。再用八珍湯加五味子、麥冬、柴胡,三十多劑藥就痊癒了。總的來說,便癰是血疝,俗稱便毒,指在不方便的地方長腫毒,所以叫便癰。它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經絡,以及衝脈、任脈、督脈,也屬於肝臟的旁支經絡,更是氣血流通的通道。

現在腫痛阻塞,這是熱毒引起的,應該先疏通瘀滯,再用托裡的方法。這是臨症制宜的方法。

一位老婦患有此症,腫痛,膿還沒形成,小便不利,肝脈跳動很快,用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山梔、黃柏,四劑藥就消腫了。

張德俊用灸法治療便毒,親自試驗過有效。他說:多次用灸法治療別人也都驗證有效。用細草或柔軟的篦子一根,根據患者左右手的量取中指,從手掌盡頭的橫紋量起,量三節,到指尖為止,不包括指甲。然後把這根草放在手腕橫紋量起,沿著手臂向上引草,草盡頭的地方就是穴位。用麥粒大的艾炷灸三壯,腫塊散了,疼痛停止,馬上就舒服了。(《百乙方》)

繆仲淳親自試驗治療便毒效果很好。棉地榆四兩,白酒三碗,煎成一碗,空腹服用,即使腫得很厲害也能治癒。再加穿山甲三片,土炒後與患處一起使用效果更好。(《廣筆記》)

另一個方子:棉地榆四兩,炙甘草一兩,金銀花一兩,白芷三錢,皂角刺二錢五分,水煎服。

黃履素說:我家裡有個女子患了便癰,兩邊腫痛,不能起床,外科醫生用了十幾帖敗毒藥,用圍藥逼膿出來,結果腫痛更厲害了。我查閱薛氏《外科樞要》,這種病都是因為鬱怒傷肝引起的,治療要用加味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交替服用。於是就照著用,不到三劑藥腫痛就減輕一半,六劑藥就能起床了。

孫文垣治療吳翁,七十三歲,偶然從馬上摔下來,左脅疼痛,治療後痊癒。半年後,突然左胯腫痛,惡寒發熱,各種治療都沒有效果。有人說是疝氣,用了荔核、大小茴香、川楝、橘核等藥,疼痛難忍,甚至想用繩子自盡。診脈,六脈浮大而快,左尺脈尤其明顯。檢查疼痛處紅腫像葫蘆一樣,按壓時感覺很燙。這是便毒,不是因為房事過度引起的。

因為胯部屬於厥陰肝經,肝臟是血的倉庫,以前從馬上摔下來,瘀血沒有完全清除,積聚在經絡裡,化成了膿。年紀大了氣虛,又用辛燥攻伐的藥物,所以疼痛劇烈。現在腫塊顏色青中帶黑,膿已經形成很久了。於是讓外科醫生用針挑破,流出了青黑色的膿五六碗。這是俗稱一石米瘡的病。於是用托裡十宣散,又加人參、黃耆每帖三錢,後來加到五錢,一天服用兩次,兩個月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