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14)
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14)
1. 懸癰
上舍劉克新,懸癰潰後作痛,發熱口乾,小便赤色,自用清熱消毒之藥不應。左尺洪數,此陽氣盛而陰氣虛也。先用四物湯加知母等諸劑,瀉其陽氣,使陰自生,數劑諸症漸愈。後用益氣湯、地黃丸,補脾肺,滋腎水而愈。
一儒者患懸癰,小便赤澀,勞則足軟腫痛,發熱,口乾舌燥,體倦,日晡益盛,此氣血虛而未能潰也。遂用八珍加麥冬、山藥,倍用制甘草,數劑諸症悉退。但患處腫痛,此膿內焮也。又五劑膿自湧出,又五十餘劑而瘡口將完。又因勞役且停藥,寒熱作渴,膿多腫痛,用補中益氣湯加炒梔,二劑少愈。
又以八珍湯加麥冬、五味,百餘劑腫痛悉去。喜其慎起居,節飲食,常服補劑而安。但勞則膿出一二滴,後惑於他言,內用降火,外用追蝕,必其收斂,致患處大潰,幾至不起,仍補而愈。
一男子懸癰腫痛,小便赤澀,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,二劑少愈。以參、耆、歸、朮、知、柏、制甘草,四劑而潰。更以四物湯加知、柏、參、耆、制甘草而愈。
一男子患懸癰,膿清不斂,內有一核,以十全大補湯加青皮、柴胡、制甘草,更以豆豉餅灸之,核消而斂。
一男子患懸癰,久而不斂,脈大而無力。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、麥冬,灸以豆豉餅,月餘而愈。
一老人患懸癰,年餘不斂。診其脈,尚有濕熱,以龍膽瀉肝湯二劑,濕退。乃以托裡藥及豆豉餅灸之而愈。
一男子患此症,腫痛發熱,以小柴胡湯加黃連、青皮,四劑少愈,更以加減龍膽瀉肝湯而消。
一男子患懸癰,膿不潰,脹痛,小便不利,急針之,尿膿皆利。更以小柴胡湯加黃柏、白芷、金銀花,四劑痛止,以托裡消毒四劑而愈。常見患者多不肯用針,待其自破。殊不知緊要之地,若一有膿,宜灸針之,使毒外發,不致內潰。故前人云:凡瘡,若不針烙,毒結無從而解,膿瘀無從而泄。
又云:宜開戶以逐之。今之患者,反謂地部緊要,而不用針,何其悖哉。
一男子懸癰,膿熟不潰,脈數無力,此氣血俱虛也。欲治以滋陰益血之劑,更針之使膿外泄。彼不從,仍用降火散毒藥,致元氣愈虛,瘡勢益甚,後潰不斂,竟致不救。夫懸癰之症,原系肝腎二經陰虛,雖一於補,尤多不治,況膿成而又克伐,不死何俟?常治初起腫痛,或小便赤澀,先以制甘草一二劑,及隔蒜灸,更飲龍膽瀉肝湯。
若發熱腫痛者,以小柴胡湯加車前、黃柏、芎、歸;膿已成即針之;已潰者,用八珍湯加制甘草、柴胡梢、酒炒知、柏;小便澀,而脈有力者,仍用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;小便澀,而無力者,用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;膿清不斂者,用大補之劑,間以豆豉餅灸之;久而不斂者,用附子餅灸之並效。
白話文:
懸癰
劉克新患懸癰,潰爛後疼痛,發熱口乾,小便赤紅,自行服用清熱解毒藥物無效。脈象左尺脈洪數有力,這是陽氣盛而陰氣虛的表現。於是先用四物湯加知母等藥物瀉去陽氣,使陰氣得以恢復,服藥幾劑後症狀逐漸好轉。之後再用益氣湯、地黃丸補益脾肺,滋養腎陰,最終痊癒。
一位儒者患懸癰,小便赤澀,勞累則足部腫痛,發熱、口乾舌燥、倦怠,日暮症狀加重,這是氣血虛弱,膿液尚未形成的表現。於是使用八珍湯加麥冬、山藥,並加倍使用炙甘草,服藥幾劑後諸症皆退。但患處仍腫痛,這是膿液在內部蓄積的表現。又服藥五劑,膿液自行流出,之後又服藥五十多劑,傷口將近癒合。因勞累而停藥,又出現寒熱、口渴、膿液增多、腫痛等症狀,於是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炒梔子,服藥兩劑症狀稍減。
之後又服用八珍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共一百多劑,腫痛完全消失。他因生活起居規律,飲食節制,常服補益藥物而身體康復。但勞累時仍會流出少量膿液,後來聽信他人之言,內服瀉火藥物,外用腐蝕藥物,想讓傷口收斂,結果導致傷口大面積潰爛,幾乎危及生命,最終還是靠補益藥物才痊癒。
一位男子患懸癰腫痛,小便赤澀,使用加減龍膽瀉肝湯加炙甘草,服藥兩劑症狀稍減。之後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知母、側柏、炙甘草,服藥四劑後傷口潰爛。然後再用四物湯加知母、側柏、人參、黃耆、炙甘草而痊癒。
一位男子患懸癰,膿液清稀,傷口難以癒合,內部有一個硬塊,於是服用十全大補湯加青皮、柴胡、炙甘草,並用豆豉餅灸患處,硬塊消散,傷口癒合。
一位男子患懸癰,長期不癒,脈象有力但無力,於是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、麥冬,並用豆豉餅灸患處,一個多月後痊癒。
一位老人患懸癰,一年多未癒。診脈發現尚有濕熱,於是服用龍膽瀉肝湯兩劑,濕熱之症去除。然後服用托裡藥物,並用豆豉餅灸患處而痊癒。
一位男子患此症,腫痛發熱,服用小柴胡湯加黃連、青皮,服藥四劑症狀稍減,之後再服用加減龍膽瀉肝湯而痊癒。
一位男子患懸癰,膿液不外流,脹痛,小便不利,於是進行針刺治療,小便和膿液均排出。之後再服用小柴胡湯加黃柏、白芷、金銀花,服藥四劑疼痛停止,再服用托裡解毒藥物四劑而痊癒。很多患者都不願意針灸,等候傷口自行破潰。殊不知,對於重要的部位,一旦有膿液形成,就應該針灸,使毒邪外洩,避免內部潰爛。古人云:凡是瘡瘍,如果不針灸烙灼,毒邪就無法排出,膿血瘀滯就無法疏通。
又說:應該打開通道,以排出毒邪。現在的患者,反而認為患處是重要部位,而不使用針灸,這實在是謬誤。
一位男子患懸癰,膿液成熟而不外流,脈象數而無力,這是氣血俱虛的表現。應該使用滋陰益血的藥物治療,並針灸使膿液外洩。但他沒有遵從醫囑,仍然服用瀉火解毒藥物,導致元氣更加虛弱,病情更加嚴重,之後傷口潰爛而不癒合,最終無法挽救。懸癰之症,本是由於肝腎陰虛所致,即使單純補益,也常常治療無效,何況膿液已經形成,又加以攻伐,不死才怪呢?通常治療初期腫痛,或小便赤澀,先服用炙甘草一兩劑,並用隔蒜灸,再服用龍膽瀉肝湯。
如果發熱腫痛,就服用小柴胡湯加車前子、黃柏、川芎、當歸;膿液已經形成就針灸;傷口已經潰爛,就服用八珍湯加炙甘草、柴胡梢、酒炒知母、側柏;小便澀痛,脈象有力,就服用龍膽瀉肝湯加炙甘草;小便澀痛,脈象無力,就服用清心蓮子飲加炙甘草;膿液清稀不癒合,就服用大補藥物,間以豆豉餅灸;長期不癒合,就用附子餅灸,都有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