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3)
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3)
1. 腸風臟毒
一男子臟毒下血,脾氣素弱,用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枳殼、地榆、槐花,治之而愈。後因謀事,血復下,諸藥不應。意思慮傷脾所致,投歸脾湯四劑而痊。大抵此症,所致之由不一,當究其因而治之。丹溪云:芎歸湯一劑,又調血之上品,熱加茯苓、槐花,冷加茯苓、木香,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。雖然精氣血出於穀氣,惟大腸下血,以胃藥收功。
以四君子湯、參耆白朮散,以枳殼散,小烏沉湯和之,胃氣一回,血自循經絡矣。腸風者,邪氣外入,隨感隨見;臟毒者,蘊積毒久而始見。又云:人惟坐臥風溫,醉飽房勞,生冷停寒,酒面積熱,以致榮血失道,滲入大腸,此腸風臟毒之所作也。挾熱下血,清而色鮮,腹中有痛。
挾冷下血,濁而色黯,腹內略痛。清則為腸風,濁則為臟毒。有先便而後血者,其來也遠;有先血而後便者,其來也近。世俗屎前屎後之說,非也。治法大要,先當解散腸胃風邪,熱則敗毒散,冷則換金正氣散加芎、歸,後隨其冷熱治之。劉河間云: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。
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;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便血。腸胃之絡傷則溢血,腸外有寒汁沫,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。又《內經》云:腸癖下膿血,脈弦絕者死,滑大者生,血溢身熱者死,身涼者生。諸方皆謂風熱侵於大腸而然。若飲食有節,起居有時,腸胃不虛,邪氣從何而入?
王執中雲:何教授湯簿有腸風疾,積年不愈,取脊端窮骨,名龜尾,當中一灸除根,湯簿因傳此方。後觀《灸經》,此穴療小兒脫肛瀉血,蓋岐伯灸小兒法也,後人因之以灸大人腸風瀉血耳。蓋大人、小兒之病,初不異故也。五痔便血失屎廻氣,灸百壯,在脊窮骨上赤下白處。
白話文:
腸風臟毒
一位男子因臟腑毒素導致下血,脾氣原本就虛弱,醫生用六君子湯加入川芎、當歸、枳殼、地榆、槐花治療,病症痊癒。後來因為操勞,再次下血,之前的藥方卻無效。醫生認為是勞累傷了脾胃所致,於是改用歸脾湯四劑,病症才痊癒。總之,這種疾病的成因各不相同,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。丹溪先生說:川芎當歸湯一劑,就是調治血液的上品方劑,若患者屬於熱證,就加茯苓、槐花;若屬於寒證,就加茯苓、木香。這是從根本上治療的論述。雖然精氣血都源於飲食,但大腸下血,卻要靠胃藥來收效。
可用四君子湯、參芪白朮散、枳殼散、小烏藥湯合用,調理好胃氣,血液自然就會循行經絡了。腸風是指外邪入侵,隨感隨發;臟毒是指毒邪積聚日久才發病。又說:人若經常久坐臥、感受風寒溫邪,或飲酒過度、飽食、房事過度、攝入生冷寒涼食物、飲酒過多又兼受熱邪,就會導致血液運行失常,滲入大腸,這就是腸風臟毒發生的原因。
下血伴有發熱,則血色鮮紅,腹部疼痛;下血伴有畏寒,則血色暗淡,腹部略痛。血色鮮紅屬腸風,血色暗淡屬臟毒。先大便後出血,病程較長;先出血後大便,病程較短。民間所謂“屎前屎後”的說法是不正確的。治療的大原則是先疏通腸胃風寒濕邪,熱證用敗毒散,寒證用換金正氣散加川芎、當歸,然後再根據寒熱證候治療。劉河間先生說:生活起居不規律,用力過度,就會損傷經絡。
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,血液外溢則鼻出血;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,血液內溢則便血。腸胃經絡受損則出血,腸外有寒涼的汁液與血相搏,就會凝結積聚。又《內經》說:腸癖下膿血,脈象弦細而無力的將死,脈象滑大而有力則能活;出血伴有發熱的將死,伴有畏寒則能活。各種方劑都認為是風熱侵犯大腸所致。如果飲食有節制,起居有規律,腸胃不虛弱,邪氣又從哪裡入侵呢?
王執中說:何教授曾患腸風多年不愈,醫生在脊椎末端骨頭,稱為龜尾的地方,施以灸法,治癒了他的疾病。後來查閱《灸經》,發現這個穴位用於治療小兒脫肛瀉血,是岐伯治療小兒的方法,後人用此法治療成人腸風瀉血。大人、小兒的這種病症,其本質並無不同。對於五痔便血、氣血運行失常的,灸一百壯,位置在脊椎末端骨頭的赤白交界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