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2)
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2)
1. 腸癰
薛立齋治通府張廷用患腸癰,兩月餘矣,時出白膿,體倦惡寒,此邪氣去而中氣虛也。用托裡散兼益氣湯,徐徐呷之。又令以豬肚肺煮爛,取其湯調米粉煮,時呷半盞,後漸調理而痊。
一男子小腹痛而堅硬,小便數,汗時出,脈遲緊。以大黃湯一劑,下瘀合許,以薏苡仁湯四劑而安。(苡仁、栝蔞各三錢,丹皮、桃仁各二錢。)
一男子患腸癰,膿已成。用雲母膏一服,下膿升許,更以排膿托裡藥而愈。後因不守禁忌,以致不救。
一人患腸癰,傴僂痛不能伸。有道人教以飲純黃犬血二碗,和白酒服。其人遂飲至四碗,次日下膿血盡而瘳。(《廣筆記》)
白話文:
薛雪齋治療通府張廷用患腸癰,已經兩個多月了,經常排出白色膿液,身體疲倦怕冷,這是邪氣已經去除,但元氣不足的表現。於是用托裡散加上益氣湯,慢慢服用。又讓他用豬肚肺煮爛,取湯汁調米粉煮成糊狀,隨時服用半碗,後來慢慢調理就痊癒了。
一位男子小腹疼痛且硬,頻尿,時而冒汗,脈搏遲緩而有力。用大黃湯一劑,瀉下瘀血一些,再用薏苡仁湯四劑就好了。(薏苡仁、栝樓各三錢,丹皮、桃仁各二錢。)
一位男子患腸癰,膿已經形成。服用雲母膏一劑,瀉下膿液一些,再用排出膿液並托裡固表的藥物就治癒了。後來因為沒有遵守禁忌,導致病情無法挽回。
一人患腸癰,身體彎曲疼痛,無法伸直。一位道士教他喝兩碗純淨的黃狗血,加白酒一起服用。他喝了四碗,第二天排出膿血,病就好了。(出自《廣筆記》)
2. 腸風臟毒
孫文垣治潘大司馬,常有腸風之症,八月丁祭學博饋鹿血,食之血暴下,用槐角子五錢,黃連、枳殼、地榆、貫眾各三錢,一服而止。潘善其方,書之黏壁間,遇有便血者,依方服之,無不立效。
陳鹿塘原有腸風臟毒之症,大便燥結,數日不能一行,痛苦殊甚,此胃寒腸熱也。其脈兩寸皆數,兩關弦而無力,兩尺洪滑,而左尤甚。久治不效,因憶東垣有云:大腸喜清而惡熱,脾胃喜溫而惡寒,以胃屬土,腸屬金也。乃制一方,專以腸風臟毒藥為主,外以養血之藥裹之,使不傷胃氣。
蓋藥先入胃,後入大腸,入胃時裹藥未化,及入大腸,則裹藥化而君藥始見,庶幾兩不相妨。因以九製大黃二兩,槐花三兩,木耳二兩,郁李仁、皂角子、象牙屑、條芩各一兩,血餘、升麻、荊芥穗各五錢,共為末,煉蜜為丸,赤豆大,外以四物加蒲黃各一兩為衣。米飲送下,空心及下午各二錢,血果止,大便不燥,飲食日加而愈。
王祖泉大便裡急後重,腹痛,日夜下紫稠黏三四十度,作痢治,三月不效。肌瘦懶食,眼合懶開,悉以為不治。脈之,六部濡弱,所下之色甚晦,狀如芋苗汁,曰:此非痢,乃臟毒下血也。《醫說》中人參樗皮散,正與此對。即制與之,其夜果減半,終劑全愈。方以人參、樗根白皮各二兩,為末,空心米飲調二錢。忌肉汁、生菜、魚腥。
湯封君簡庵,血分熱甚,以善飲致腸風,且心腎不交,以四物湯加棗仁、側柏葉、槐花、連翹,蜜為丸,服之即愈。
吳孚先治張東銘,素患痔疾,兼後重之症,似痢非痢,登圊窘迫,行步如跨馬狀,坐亦作楚,六脈偏盛,稍覺無神,知為氣血虛而挾濕熱。用芎、歸、芩、連、生地、槐角、楂肉、升麻,加人參二兩,為丸。彼去參服之,不效,復入參,服半料已全愈。
張子和曰:一男子臟毒下血,當六月熱不可堪,自分必死,忽思蜜水,猛舍性命飲一大盞,痛止血住。
汝南節度副使完顏君寶病臟毒,下衃血發渴,寒熱往來,延及六載,日漸瘦弱無力,面黃如染。張診其兩手脈沉而身涼。《內經》寒以為榮氣在故生,可治。先以七宣丸下五七行,次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、赤芍、地榆散,同煎服之,一月而愈。
方勺《泊宅編》云:外兄劉掾病臟毒下血,凡半月,自分必死。得一方,只以乾柿燒灰,飯服二錢,遂愈。又王璆《百一方》云: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,亦用此方,一服而愈。為丸為散皆可。(《本草綱目》)
薛立齋治一男子臟毒下血,服涼血敗毒藥,不惟血不能止,且飲食少思,肢體愈倦,脈數,按之則澀,先以補中益氣湯,數劑少止。更以六君子湯加升麻、炮姜,四劑而止。乃去炮姜,加芎、歸,月餘脾胃亦愈。常治積熱,或風熱下血者,先以敗毒散散之;胃寒氣弱者,用四君子湯,或參苓白朮散補之,並效。
白話文:
腸風臟毒
孫文垣治療潘大司馬的腸風(便血),一次潘大司馬吃了鹿血後血便加劇,孫文垣便用槐角子、黃連、枳殼、地榆、貫眾等藥物,一次就治好了。潘大司馬覺得這個方子很好,便抄寫下來貼在牆上,遇到便血的人就依方服用,效果都很好。
陳鹿塘患有腸風和臟毒,大便乾燥,好幾天不能排便,痛苦不堪,這是胃寒腸熱的症狀。他的脈象顯示寸口脈數,關脈弦細無力,尺脈洪滑,左側更甚。久治無效,他想起東垣(李東垣)的醫論:大腸喜清惡熱,脾胃喜溫惡寒,脾胃屬土,大腸屬金。於是根據這個理論,制定了一個方子,以治療腸風臟毒為主,並用養血藥物包裹藥材,以免損傷胃氣。
藥物先入胃後入大腸,進入胃時外層的藥物還未化開,到了大腸,外層藥物化開後,主藥才發揮作用,這樣就能避免互相干擾。這個方子用九制大黃、槐花、木耳、郁李仁、皂角子、象牙屑、黃芩等藥材,再加血餘、升麻、荊芥穗,製成蜜丸,以四物湯加蒲黃製成的藥丸做外衣。米湯送服,空腹和下午各服兩錢,血便止住,大便也不再乾燥,飲食逐漸恢復正常,病就好了。
王祖泉大便裡急後重,腹痛,每天排出大量紫黑色粘稠的糞便,像痢疾一樣,治療了三個月都沒好,人消瘦,不想吃東西,眼睛也睜不開,大家都認為治不好了。診脈後發現六脈濡弱,排出的糞便顏色很暗,像芋頭汁一樣,於是診斷這不是痢疾,而是臟毒引起的出血。《醫說》中的人參樗皮散正好適用於此症。於是開了這個方子給他,當晚症狀就減輕了一半,服完藥就痊癒了。方子用人參、樗樹白皮,製成藥末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忌食肉汁、生冷蔬菜、魚腥。
湯封君簡庵,血分熱盛,因為嗜酒導致腸風,心腎也不相交,用四物湯加上棗仁、側柏葉、槐花、連翹,製成蜜丸服用,很快就痊癒了。
吳孚先治療張東銘,長期患有痔瘡,並伴有裡急後重,症狀像痢疾卻又不是痢疾,上廁所很痛苦,走路像騎馬一樣,坐著也難受,六脈偏盛,但精神卻不好,知道他是氣血虛弱,又夾雜濕熱。於是用了川芎、當歸、黃芩、黃連、生地黃、槐角、山楂肉、升麻,並加入兩兩的人參,製成藥丸。張東銘去掉人參服用,無效,又加回人參,服藥一半就痊癒了。
張子和記載:一個男子臟毒下血,在六月酷暑難耐,自認為必死無疑,突然想起蜜水,便拚命喝了一大碗,疼痛止住,出血也停止了。
汝南節度副使完顏君寶患臟毒,下血,口渴,寒熱往來,病了六年,越來越瘦弱無力,面色發黃。張某診脈,發現兩手脈沉而身體冰冷。《內經》說寒則榮氣在內,可以治療。先用七宣丸讓五臟之氣運行,然後用黃連解毒湯加上當歸、赤芍、地榆散一起煎服,一個月就好了。
方勺的《泊宅編》記載:他的外甥劉掾患臟毒下血,半個月了,自認為必死無疑。得到一個方子,只用乾柿子燒成灰,飯拌著服用兩錢,就痊癒了。王璆的《百一方》也記載:曾通判的兒子下血十年,也用這個方子,一服就好。可以做成藥丸或藥散。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)
薛立齋治療一個男子臟毒下血,服用涼血敗毒藥物,不僅出血不止,而且食慾減少,肢體疲倦,脈象數而澀,先用補中益氣湯,服用幾劑後出血稍微減少。然後用六君子湯加升麻、炮姜,四劑後出血停止。之後去掉炮姜,加入川芎、當歸,一個多月後脾胃也好了。治療積熱或風熱下血,先用敗毒散治療;胃寒氣弱者,用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補益,都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