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二(外科) (10)
卷三十二(外科) (10)
1. 腰疽
薛立齋治崑山張舉人元忠,盂秋患腰疽,瘡頭如大豆粒,根大三寸許,微腫略赤,虛症悉具。用桑枝灸患處,服活命飲一劑,腫起色赤,飲食仍少。用香砂六君子湯四劑,食漸進。後用大補藥,膿雖成而不潰。乃每劑加附子一片,二劑後,膿自湧出,旬日而愈。
陸氏女初嫁患腰痛,不腫,脈沉滑,神思倦怠,此為內發七情之火,飲食之毒所致。以托裡藥一劑,下瘀膿升許。陳良甫曰:瘡未潰內陷,面青唇黑者不治。果歿。
王洪緒治一人患腰疽,根盤圍闊二尺余,前連腹,後接背,不紅不腫,不痛不軟,按之如木。王舉方用炮薑、肉桂。他醫以為暑月,安可用此熱劑?改服攻托清涼。閱五日,病者神昏無主。復延診,患仍不痛,色如隔宿豬肝,言語不清,飲食不進。王曰:過今晚商治,是夜即斃。
又一人患此,服以陽和湯,次日覺鬆。又一帖,疽消小半。趕合犀黃丸與陽和湯輪轉間服,五日而愈。陽和湯方:熟地一兩,麻黃五分,鹿角膠三錢,白芥子二錢,肉桂一錢,甘草一錢,炮薑炭五分。此方麻黃得熟地不發表,熟地有麻黃不凝膈,神用在斯。主治骨槽風、流注、陰疽、脫骨疽、鶴膝風、乳岩、結核、石疽、附骨疽及漫腫無頭、平塌白陷,一切陰凝等證。犀黃丸方:乳香一兩,沒藥一兩,麝香一錢五分,牛黃三分。
共為末,用飯搗丸,每服三錢,陳酒送。上部臨臥服,下部空心服。主治一切陰疽大毒。
白話文:
腰疽
薛立齋治療崑山張舉人元忠的腰疽,盂秋時發病,瘡頭如大豆般大小,根部約三寸長,略微腫脹泛紅,其他虛症皆俱全。於是使用桑枝灸患處,並服用活命飲一劑,腫脹加劇顏色變紅,但食慾仍然不佳。接著用香砂六君子湯四劑,食慾才逐漸恢復。之後服用大補藥,雖然膿已形成,但尚未潰破。於是每劑藥方中加入附子一片,服用兩劑後,膿液自行流出,十天左右痊癒。
陸氏女子新婚時患腰痛,沒有腫脹,脈象沉滑,精神倦怠,這是由於內在七情之火與飲食積毒所致。服用一劑托裡藥,排出了一些瘀血膿液。陳良甫說:瘡瘍尚未潰破而內陷,面色青黑、嘴唇發黑的患者是無法治療的。果不其然,這位女子去世了。
王洪緒治療一位患有腰疽的病人,病灶根部寬闊約二尺有餘,前面連到腹部,後面連到背部,既不紅腫,也不疼痛柔軟,按壓起來像木頭一樣堅硬。王洪緒用炮薑、肉桂治療。其他醫生認為正值盛暑,怎能使用這些溫熱的藥物呢?於是改用攻托清熱涼血的藥方。五天後,病人神志昏迷,不省人事。再次請王洪緒診治,患處依然不痛,顏色像隔夜的豬肝,言語不清,飲食不進。王洪緒說:過了今晚就沒辦法治療了,當晚病人就死了。
又有一位病人患此病,服用陽和湯後,隔天感覺患處鬆軟。再服用一劑,疽腫消退了一半。之後用犀黃丸與陽和湯交替服用,五天就痊癒了。陽和湯的藥方是:熟地一兩,麻黃五分,鹿角膠三錢,白芥子二錢,肉桂一錢,甘草一錢,炮薑炭五分。此方中麻黃因有熟地而不會發散過猛,熟地因有麻黃而不會凝滯心膈,藥物功效由此而生。主治骨槽風、流注、陰疽、脫骨疽、鶴膝風、乳岩、結核、石疽、附骨疽以及漫腫無頭、平塌白陷等一切陰寒凝滯的症狀。犀黃丸的藥方是:乳香一兩,沒藥一兩,麝香一錢五分,牛黃三分。研成粉末,用米飯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錢,用陳酒送服。上部藥丸臨睡前服用,下部藥丸空腹服用。主治一切陰疽毒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