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二(外科) (1)
卷三十二(外科) (1)
1. 肺癰肺痿
薛立齋治一婦人,素血虛,發熱咳嗽,服痰火之劑後,吐膿血,面赤脈數,其熱甚危,此膿成而氣血虛也。用八珍湯補元氣,桔梗湯治之而愈。
一婦人感冒風寒,或用發表之劑,反咳嗽喘急,飲食少思,胸膈不利,大便不通,右寸關浮數,欲用疏通之劑。薛曰:此因脾土虧損,不能生肺金,若更利之,復耗津液,必患肺癰矣。不信,仍利之,虛症悉至,後果吐膿。乃朝用補中益氣湯,夕用桔梗湯,各數劑,吐膿漸止。又朝仍用前湯,夕用十全大補湯,各五十劑,喜其善調理獲愈。
一婦人咳嗽吐痰,胸膈作痛,右寸關浮滑,項下牽強,此脾胃積熱之痰,非癰患也。以二陳、山梔、白朮、桔梗治之而安。
一婦人素血虛內熱,時咳。甲辰孟冬,兩尺浮洪,以脾不健請治。曰:防患肺症。丙午孟春果咳嗽,左右寸脈洪數,肺癰也。膿已成,右寸脈仍洪數,乃心火克肺金,夏令可憂。用壯水健脾之劑稍愈。彼遽自忽,不自調攝,果歿於夏令。
喻嘉言治施眉蒼肺痿,喘嗽吐清痰,肢體軟痿,不能舉動,脈來虛數,以蛤蚧二十枚,酒浸酥炙,人參、黑參各十兩,蜜丸,時時噙化,不終劑而痊。(出《張氏醫通》)
張路玉治陸去非肺痿,聲颯吐痰,午後發熱,自汗,左脈弦細,右脈虛濡,平昔勞心耽色所致。先與生脈散合保元湯,次與異功散加黃耆並薑、棗,與都氣丸,晨夕間進,調補半月,熱除痰止,月餘方得聲清。
孫起伯肺脹,服耗氣藥過多,脈浮大,而重按豁然,飲食不入。幸得溺清便堅,(金土未憊。)與局方七氣丸,每劑用人參三錢,肉桂、半夏曲、炙甘草各一錢,生薑四片,四劑霍然。蓋肺脹實症居多,此脈虛大,當不以尋常論也。
一尼患肺脹,喘鳴肩息,服下氣止嗽藥不應,漸至胸腹脹滿。脈得氣口弦細而澀。此必勞力氣上,誤飲冷水傷肺,肺氣不能收斂所致也。遂與越婢湯減麻黃,加細辛、葶藶,大瀉肺氣而安。
一酒客嚴冬醉臥,渴飲冷茶,肺脹喘咳,脈得氣口沉緊搏指。與小青龍去白芍,加葶藶、半夏,一劑而痊,則知肺脹喘滿,當以葶藶為嚮導也,非實症未可輕投。
孫文垣治初陽侄婦,先時咳嗽,諸治無功,嗽急則吐,用碧玉散二錢,白湯調下立止。半年後咳嗽,胸背隱隱疼痛,常內熱,吐出桃紅膿甚多且腥穢,右脅並乳脹痛。診之,脈洪數,大便燥,肌骨瘦立,此肺癰症也。用貝母、茜根、白芍各一錢,知母、麥冬、山梔、紫菀各八分,桑皮、當歸、丹皮、杏仁各七分,苡仁一錢五分,甘草、葶藶各五分,服之甚安,但稍停即發。或云:肺竅中痰積瘀血尚多,未能即去,宜緩圖之,候膿盡當愈。
孫謂:丹溪雖有此言,亦不可執。設不以藥消化之,必俟其自已,恐歲月深而有他變,且中年之人,何能當此?莫若清熱潤肺,消痰化瘀,久服或早愈也。或又謂:久嗽傷肺宜補,每補必增熱加痛加咳而膿轉多。仍依法治之,二年良愈。
白話文:
肺癰肺痿
薛氏醫師曾治療一位體質血虛的婦人,她出現發熱咳嗽的症狀,服用治療痰火藥物後,竟吐出膿血,面色發紅,脈搏頻數,病情危急,這是因為膿已形成,但氣血卻虛弱。醫師於是使用八珍湯補益元氣,再用桔梗湯治療,婦人最終痊癒。
另一位婦人因感冒風寒,服用發散風寒的藥物後,反而咳嗽喘息加劇,食慾不振,胸膈不舒,大便秘結,右寸脈浮數。醫師認為這是脾土虧損,不能滋養肺金所致,如果再服用瀉下藥物,會進一步耗損津液,最終導致肺癰。婦人不信,堅持服用瀉藥,結果病情加重,出現各種虛證,最後吐膿。醫師於是改用補中益氣湯(早)和桔梗湯(晚),服用幾劑後,吐膿的情況逐漸停止。之後繼續服用補中益氣湯(早)和十全大補湯(晚),各五十劑,婦人最終康復。
一位婦人咳嗽吐痰,胸膈疼痛,右寸脈浮滑,頸項牽拉不適。這是脾胃積熱導致痰濁,並非肺癰。醫師用二陳湯加山梔子、白朮、桔梗治療,婦人病情好轉。
一位素有血虛內熱,偶爾咳嗽的婦人,在甲辰年孟冬時節,兩尺脈浮洪,因脾胃功能不佳求醫。醫師預測她有患肺病的風險。到了丙午年孟春,婦人果然咳嗽,左右寸脈洪數,確診為肺癰。膿已形成,右寸脈仍洪數,說明心火克伐肺金,夏季病情可能加重。醫師使用健脾益腎的藥物,病情稍有好轉。但婦人自行停止治療,沒有調養身體,最終在夏季去世。
喻嘉言醫師曾治療一位名叫施眉蒼的病人,患有肺痿,症狀為喘咳、吐出稀薄痰液,四肢軟弱無力,不能活動,脈象虛數。醫師用蛤蚧二十枚(酒浸酥炙)、人參、黑參各十兩,製成蜜丸,讓病人經常含服,尚未服完就痊癒了。(出自《張氏醫通》)
張路玉醫師曾治療陸去非的肺痿,症狀為聲音嘶啞、吐痰、午後發熱、自汗,左脈弦細,右脈虛濡。這是因平素勞心傷神,縱慾過度所致。醫師先用生脈散合保元湯,然後用異功散加黃耆、生薑、大棗,再服用都氣丸,早晚服用,調補半個月,發熱和痰液均減輕,一個月後聲音恢復清晰。
孫起伯患肺脹,因服用耗氣藥物過多,脈象浮大,但重按則豁然鬆軟,飲食不進。幸好小便清澈,大便堅實(金土二臟未受損),醫師用局方七氣丸,每劑加人參三錢,肉桂、半夏曲、炙甘草各一錢,生薑四片,四劑後病情大為好轉。肺脹多為實證,但此脈虛大,不能按常規治療。
一位尼姑患肺脹,喘息氣促,服用下氣止咳藥物無效,病情逐漸加重,胸腹脹滿。脈象氣口弦細而澀。這是由於勞累過度,誤飲冷水傷及肺氣,肺氣不能收斂所致。醫師用越婢湯去麻黃,加細辛、葶藶子,大瀉肺氣,病情好轉。
一位嗜酒者嚴冬醉臥,飲用大量冷茶,導致肺脹喘咳,脈象氣口沉緊,搏動有力。醫師用小青龍湯去白芍,加葶藶子、半夏,一劑即癒,說明肺脹喘滿,可用葶藶子為嚮導藥,而非實證時,不可輕易使用。
孫文垣醫師曾治療其初陽侄婦,她之前咳嗽,經多方治療無效,咳嗽劇烈時會吐痰。醫師用碧玉散二錢,白湯送服,立刻止咳。半年後,婦人再次咳嗽,胸背隱隱作痛,經常內熱,吐出桃紅色膿液,量多且腥臭,右脅及乳房脹痛。診脈洪數,大便乾燥,形體消瘦。這是肺癰。醫師用貝母、茜根、白芍等藥物治療,病情略有好轉,但稍停藥就復發。有人說肺竅中痰瘀積聚尚多,不能馬上清除,應緩慢治療,待膿液排盡後痊癒。
孫醫師認為丹溪雖有此說,但不可一概而論。如果不積極用藥消散,只等待病情自行痊癒,時間久了,可能會出現其他變故,況且中年人哪能經受這樣的拖延?不如積極清熱潤肺,消痰化瘀,長期服用,或許能早日康復。也有人說久咳傷肺宜補,但補益則會加重發熱、疼痛、咳嗽,膿液也會增多。孫醫師仍按原方治療,兩年後婦人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