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14)
卷三十 (14)
1. 發背
王太守宜人患發背,膿熟不開,昏悶不食。此毒入內也,斷不治。強之針膿碗許稍蘇,須臾竟亡。大抵血氣壯實,膿自湧出。老弱之人,血氣枯槁,必須迎而奪之,順而取之。若毒結四肢,砭刺少緩。腐潰深大,亦難收斂。痛結於頰項胸腹緊要之地,不問壯弱,急宜針刺,否則難治。
郭職方名璉,患背瘡,潰陷色紫,舌卷。謂下陷色紫,主陽氣脫,舌卷囊縮,肝氣絕,遂辭之。經曰:舌卷囊縮,此筋先死,庚日篤,辛日死。果至立秋日而歿。
姚應鳳治撫軍喻思恂,駐師溫州,拒海賊劉香,受降有日,毒發背間劇甚。應鳳至,刲腐肉二大器,洞見五臟,隨敷以丹藥,越二日癰平,開轅門坐受降撫。喻喜深德之。(《仁和縣誌》)
王洪緒治木瀆譚姓婦,患背瘡如碗,初起色白,近已轉紅,痛甚,時值三伏,與陽和湯。或曰:暑天何用麻、桂熱劑?曰:此陰症也。又云:患色轉紅,陰已回陽。乃立令煎服,不一時痛止。連進四服,症減其七,餘三分有膿不痛而潰,五日收功。
錢國賓治湖州三官廟僧大乘,發背,長二尺,闊八寸,深寸許,中間如蜂窩,二百餘頭,流膿,痛極欲死,乃半身發也。此僧素喜爆炙,多動肝氣,其脈浮洪,可救。以新槐子一合,生白礬一錢,盛錫壺內,沖滾水二三碗,再以壺燉水內,煮十數滾,令味盡出,陸續飲之,至五七壺痛止。
外用綠膏藥,取松香一斤五兩,燒酒五斤,微火煮乾為度,傾冷水內,以手捻成松子百次,去水酒濕氣。用全蠍二十一個,蜈蚣二十條,真蟾酥五錢,乳香、沒藥各三錢,銅綠八錢,各另研。方以松香化開,入香油少許,試老嫩成膏,待松香冷定,方入細藥攪勻,盛瓷罐內,隔水燉攤。一日一換,每次下腐肉一層,生肌如石榴子,二十日收口。
此膏妙在一長齊平,不比別膏自周圍長至豆大,難收口也。凡冤業大毒,一切通治。(內外治法,俱有巧思。)
治發背膏藥方:滴乳香,箬包燒紅,磚壓去油,四兩;淨沒藥四兩,制同上;白色兒茶、上好銀硃、鮮紅血竭、杭州定粉、上好黃丹,各四兩;上好銅綠三錢。以上俱各碾至無渣為度,篩極細末和勻,瓷瓶密貯。臨用照患之大小,用夾連四油紙一塊,以針多刺小孔,每張以藥末五錢,麻油調攤紙上,再用油紙一塊蓋上,周圍用線將二紙合縫一處,貼患上,即止痛化腐生新。過三日,將膏揭開,煎蔥湯將患洗淨,軟絹拭乾,將膏藥翻過,用針照前刺小孔貼之。
無火之人,內服十全大補湯。有火者,減去肉桂、薑、棗,兼以飲食滋補,無不取效。
治發背初起方:遠志肉(甘草汁煮,去骨。)五錢,甘草一錢五分,鮮甘菊花葉一兩,貝母三錢,鮮忍冬藤五錢,紫花地丁五錢,連翹一錢,白芨三錢。
白話文:
發背
古代醫書記載,王太守的妻子患了發背(一種皮膚感染),膿腫成熟卻無法自行破潰,昏昏沉沉,不願進食,這是毒邪入侵內臟的表現,難以治癒。雖然用針刺排出了一些膿液,病情略有好轉,但不久就去世了。一般來說,體質強壯的人,膿液會自行排出;而體弱的人,則需要積極治療,引導膿液排出。如果毒邪侵入四肢,可用砭石緩慢治療;如果潰爛很深很廣,則難以痊癒。如果疼痛集中在面頰、頸項、胸腹等重要部位,無論體質強弱,都應及時針刺治療,否則很危險。
郭職方名璉患了背瘡,潰爛部位顏色發紫,舌頭捲曲。醫生認為,潰爛處顏色發紫,表示陽氣衰竭;舌頭捲曲,表示肝氣已絕,於是放棄治療。醫書記載:「舌頭捲曲,囊縮,這是筋脈先死之兆,庚日(農曆庚日)病情加重,辛日(農曆辛日)則會死亡。」果不其然,他在立秋那日去世。
姚應鳳醫生治療撫軍喻思恂的發背。喻思恂在溫州駐軍,抵抗海賊劉香,眼看就要接受劉香的投降,卻突然發病,背部疼痛劇烈。姚應鳳趕到後,切除大量腐肉,直到看見五臟,然後敷上藥物,兩天後癰腫消退,喻思恂得以在轅門坐鎮,接受劉香的投降和撫慰。喻思恂非常感激姚應鳳的醫術。
王洪緒醫生治療木瀆一位譚姓婦女患的背瘡,像碗口那麼大,初期顏色發白,後來轉為紅色,疼痛劇烈。正值三伏天,他卻用了陽和湯。有人問,夏天為什麼用麻黃、桂枝這種溫熱的藥物?他回答說,這是陰虛的症狀,而且顏色轉紅,說明陰虛已轉為陽虛。於是讓病人立即服用,不久疼痛就停止了。連服四劑,病情減輕了七成,剩下的三分之一雖然有膿液,卻不痛了,而且很快破潰,五天就痊癒了。
錢國賓醫生治療湖州三官廟的一位僧人——大乘,他的發背長兩尺,寬八寸,深約一寸,中間像蜂窩一樣,有兩百多個孔,流膿,疼痛難忍,幾乎要死,而且是半身都患病。這位僧人平時喜歡吃辛辣炙烤的食物,導致肝氣過盛。他的脈象浮洪,還有救。錢國賓用新槐米一合,生白礬一錢,放入錫壺中,沖入滾水二三碗,然後用壺燉水,煮沸十幾次,直到藥味完全滲出,讓病人慢慢服用,服用五七壺後,疼痛就停止了。
外用藥膏:用松香一斤五兩,燒酒五斤,用小火煮乾,倒入冷水中,用手揉搓成松子狀,反覆一百次,去除水和酒的濕氣。再用全蠍二十一個,蜈蚣二十條,真蟾酥五錢,乳香、沒藥各三錢,銅綠八錢,分別研磨成粉末。然後用松香化開,加入少許香油,試驗濃稠度,待松香冷卻後,加入研磨好的藥粉拌勻,盛入瓷罐中,隔水燉熱攤開使用。每天換一次藥,每次能脫落一層腐肉,長出新的肌肉,像石榴籽一樣,二十天就能痊癒。
這種藥膏的妙處在於能使傷口平齊癒合,不像其他的藥膏,只能從周圍向中間癒合,最後留下豆粒大的傷口,難以痊癒。凡是因冤業或毒邪引起的疾病,都能治療。
治療發背的藥膏配方:滴乳香(用箬葉包起來燒紅,用磚壓榨去除油分)四兩,淨沒藥四兩(製法同上),白色兒茶、上好銀硃、鮮紅血竭、杭州定粉、上好黃丹各四兩,上好銅綠三錢。以上藥材都研磨成無渣的細末,過篩後拌勻,用瓷瓶密封保存。使用時,根據患處的大小,用夾連四層油紙,用針扎許多小孔,每張紙放藥末五錢,用麻油調勻攤在紙上,再用另一張油紙蓋上,周圍用線縫合,貼在患處,即可止痛化腐生肌。三天後,揭開藥膏,用蔥湯清洗患處,用柔軟的絹布擦乾,將藥膏翻過來,用針再次扎孔後重新貼上。
體質虛弱的人,可以內服十全大補湯;體質偏熱的人,可以去掉肉桂、生薑、大棗,並配合飲食調補,都能收到很好的療效。
治療發背初期方:遠志肉(用甘草汁煮過,去除骨頭)五錢,甘草一錢五分,鮮甘菊花葉一兩,貝母三錢,鮮忍冬藤五錢,紫花地丁五錢,連翹一錢,白芨三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