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13)

1. 發背

脈沉實,邪在內,屬內因,當用內疏黃連湯,其中大黃、檳榔亦不敢用。況浮數澀三脈,皆主氣血俱虛。邪既在表,而反用峻利之劑,重瀉其里,誅伐無故,不死何俟?

一縣尹背瘡,竟背腐潰,色黯,重若負石,危甚,飲食頗進,用紅桃散,色漸赤,負漸輕,再用而肌生,更用托裡藥而愈。蓋此大毒症,非峻藥莫能治。內用砒,故用攻毒有效。

平氏室患發背,以托裡消毒藥二十餘劑而潰。因怒頓吐血五六碗許,氣弱脈細,此氣血虛極也。遂令服獨參膏斤許稍緩。更以參、耆、歸、朮、陳皮、炙草三十餘劑,瘡口漸合。設投以犀角地黃湯沉寒之藥,鮮有不誤。

徐符卿年逾四十,患發背,五日不起,肉色不變,脈弱少食,大便不實。但以疽未潰,脈先弱,難於收斂,用托裡消毒二劑,方起發。彼惑一嫗言貼膏藥,服攻毒劑,反甚,背如負石。復請治,遂以隔蒜灸三十餘壯,云背不覺重,但癢痛未知。更以托裡藥,知癢痛,膿清。仍以前藥倍加參、耆,佐以薑、桂,膿稍稠。

又為人惑,外用豬腰子貼抽膿血,內服硝黃劑,遂流血五六碗許,連瀉十行,腹內如冰,飲食不進。不得已連診之,脈遽脫,已不可為矣。蓋其症屬大虛不足之甚,雖一於溫補,猶恐不救,況用攻伐之劑,不死何俟?

顧浩室年逾四十,患發背,治以托裡藥而潰。忽嘔而瘡痛,胃脈弦緊,彼以為餘毒內攻。東垣云:嘔吐無時,手足厥冷,臟腑之虛也。丹溪云:潰後發嘔不食者,濕氣侵於內也。又云:膿出而反痛者,虛也。今胃脈弦緊,木乘土位,是虛明矣。欲以六君子湯加酒芍、砂仁、藿香治之。

彼自服護心散,嘔愈甚。仍用前藥,更以補氣血藥,兩月而愈。大抵濕氣內侵,或感穢氣而作嘔,必喜溫而脈弱,熱毒內攻而作嘔者,必喜涼而脈數,必須辨認明白。

鄭揮使年逾五十,患發背,形症俱虛,用托裡藥而潰。但有腐肉當去,彼懼不肯。延至旬日,則好肉皆敗矣。雖投大劑,毒甚竟不救。古人謂壞肉惡於狼虎,毒於蜂螫,緩去之則戕賊性命。信哉。

張宜人年逾六十,患發背,三日肉色不變,頭如粟許,肩背加重,寒熱飲冷,脈洪數。陳良甫云:外如麻,里如瓜。齊氏云:憎寒壯熱,所患必深。又曰:肉色不變,發於內也。以人參敗毒散二劑,乃隔蒜灸五十餘壯,毒始發,背始輕,再用托裡藥漸潰。氣血虛甚而作渴,參、耆、歸、地等藥,渴亦止。

彼欲速,自用草藥罨患處,毒氣復入,遂不救。嘗見老弱者患此,瘡頭不起,或堅如牛領之皮,多不待潰而死。有潰後氣血不能培養者亦死。凡瘡初潰,毒正發越,宜用膏藥吸之,參、耆等藥托之。若反以藥遏之,使毒氣內攻者,必不救。

白話文:

發背

脈象沉實,邪氣在內,屬於內因疾病,應該使用內疏黃連湯治療,其中大黃、檳榔都不能使用。況且脈象浮、數、澀三種情況都顯示氣血雙虛。邪氣既然在體表,卻反而使用峻烈的瀉下藥物,加重里證的瀉泄,無端地攻伐,不死才怪呢!

一位縣令患有背瘡,竟至背部腐爛潰瘍,顏色黯黑,沉重得像背負巨石,病情危急,但食慾尚可,使用了紅桃散後,顏色逐漸紅潤,沉重感減輕,再次使用後長出新肉,再用托裡藥便痊癒了。看來這種毒性很大的疾病,非峻猛的藥物不可治療。內服砒霜,所以攻毒有效。

平氏家人患發背,用了二十多劑托裡消毒藥後潰瘍。因發怒而突然嘔吐五六碗血,氣虛脈弱,這是氣血極度虛弱的表現。於是讓他服用約一斤獨參膏,病情稍緩。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蒼朮、陳皮、炙甘草等藥物三十多劑,瘡口逐漸癒合。如果使用犀角地黃湯等寒涼藥物,肯定會病情加重。

徐符卿年過四十,患發背,五天臥床不起,肉色未變,脈象虛弱,食慾不振,大便秘結。但是因為疽瘡未潰,脈象先虛弱,難以收斂,用了兩劑托裡消毒藥,病情才開始好轉。他聽信一位老婦的話,貼膏藥並服用攻毒藥,病情反而加重,背部沉重如負巨石。再次求治,於是用隔蒜灸灸三十多壯,他說背部不再覺得沉重,只是癢痛不明顯。繼續使用托裡藥,癢痛明顯,膿液清稀。仍然用之前的藥方,並增加人參、黃耆的用量,輔以生薑、桂枝,膿液變得稍稠。

他又聽信他人之言,外敷豬腰子以吸出膿血,內服硝石黃連藥物,結果流出五六碗血,連續瀉十多次,腹部冰冷,飲食不進。不得已連續診治,脈象迅速衰竭,已經無法挽救了。這是因為病情屬於極度虛弱不足,即使溫補治療,恐怕也難以奏效,更何況使用攻伐的藥物,不死才怪呢!

顧浩家人年過四十,患發背,用托裡藥使瘡瘍潰破。突然嘔吐並感到瘡瘍疼痛,胃部脈象弦緊,他認為是餘毒內攻。東垣(張仲景)說:嘔吐無常時間,手腳厥冷,是臟腑虛弱的表現。丹溪(葉桂)說:潰瘍後嘔吐不食,是濕邪侵襲內部。又說: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,是虛弱的表現。現在胃部脈象弦緊,木克土,這是虛弱的明顯表現。想用六君子湯加酒炙白芍、砂仁、藿香來治療。

他自己服用護心散,嘔吐反而加重。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,並加入補益氣血的藥物,兩個月後痊癒。總之,濕邪內侵,或感受穢氣而嘔吐,一定喜溫而脈象虛弱;熱毒內攻而嘔吐,一定喜涼而脈象數,必須分辨清楚。

鄭揮使年過五十,患發背,形體和症狀都虛弱,用托裡藥使瘡瘍潰破。但是有腐肉需要清除,他害怕而不肯。延誤十多天,好的肉也壞了。即使用大劑量的藥物,毒性很重,最終也無法挽救。古人說腐肉比狼虎還兇猛,比蜂螫還毒,緩慢清除就會損害性命,實在是這樣啊!

張宜人年過六十,患發背,三天肉色未變,瘡頭如粟米大小,肩背沉重,寒熱交替,喜飲冷水,脈象洪數。陳良甫說:外邊像麻,裡邊像瓜。齊氏說:憎寒壯熱,病情一定很深。又說:肉色不變,是內發的疾病。用了兩劑人參敗毒散,然後隔蒜灸五十多壯,毒氣才發出來,背部也開始輕了,再用托裡藥漸漸潰破。氣血非常虛弱而感到口渴,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地黃等藥物後,口渴也止住了。

她想快速痊癒,自己用草藥罨患處,毒氣又侵入,最終無法挽救。經常見到老年體弱者患此病,瘡頭不隆起,或堅硬如牛皮一樣,大多數不待潰破就死亡。有的潰破後氣血不能滋養也死亡。凡是瘡瘍初潰,毒邪正發散,應該用膏藥吸出毒邪,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托毒外出。如果反而用藥物遏制,使毒邪內攻,一定無法挽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