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12)

1. 發背

一男子四十餘歲患發背,未潰即作渴,脈數腫高,色紫面赤,小便如膏。以加減八味丸料,加酒炒知、柏為丸,每日空心並食前,以童便送下百丸。用八珍湯加五味、麥冬、黃耆、酒炒知母、赤小豆,食遠煎服。逐日又以童便代茶飲之,渴止瘡潰而愈。吾治得生者,此人耳。(五味不可妄用。)

汪夫人患發背,用敷藥冷眉,胸內欲嘔,急令洗去,用托裡藥尋愈。又劉太宰紫岩太夫人,患發背,元氣不足,用托裡藥而起。王安人發背,正潰時欲速效,俱敷草藥,即日而死。

劉大尹年將五十,陸路赴京,兼喪其妻,發背盈尺,中六寸許,不痛,發熱口乾,惡寒自汗,少食,大便不禁且氣促,脈浮大,按之空虛。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、茯苓四劑,又隔蒜灸之,彼云背重已去,形氣少健,但吞酸,前日所進飲食,覺仍在腹。又以前藥加薑、桂服二帖,飲食少進,吞酸已止,始得睡。

瘡且不痛不潰,疑為陰症。曰:此陽氣虛不能榮於患處,故所患肉死而不痛不潰也。若胃氣回,飲食進,死肉即潰矣。仍服前藥六劑,飲食漸進,患處漸潰,脈有力。曰:此陽氣回矣。後惑於他醫云,必服飛龍奪命丹,出汗為善。遂進一服,汗大出,三日不止,復請治。曰:汗多亡陽,無能為也。

強曰:諸書云,汗之則瘡已,豈遂為患?後果死。東垣曰:瘡瘍因風熱鬱於下,其人多怒,其瘡色赤,腫高結硬而痛,左關脈洪緩而強,是邪客於血脈之上,皮膚之間。故發其汗,而通其榮衛,則邪氣去矣。謙甫治瘡瘍,冬月脈浮緊,按之洪緩,乃寒覆皮毛,郁遏經絡,熱不得升,聚而赤腫。

蓋冬月乃因寒氣收斂,皮膚緻密,腠理汗不得出而設也。況發汗乃陰盛陽虛,邪不能自出,必得陽氣泄,汗乃出,是助陽退陰之意也。且前症未潰,其氣血既虛,潰後氣血愈虛。凡瘡雖宜汗,然元氣虛者不宜。況所見之症,俱屬不足,豈可汗耶?(口乾者,渴之漸也,何以用半夏、茯苓?)

晉都機房紀姓者,背瘡,胃氣虛,用溫補藥而飲食進,大補藥而瘡腐愈。後患腿痛,用養血化痰之劑少止。彼嫌功緩,他醫以為濕熱,服麻黃左經湯一劑,汗出不止。曰:必發痙而死。已而果然。

王德之患發背,脈浮數,按之則澀,大便五六日不行,腹不加脹。曰:邪在表不在裡,但因氣血虛,飲食少,故大便不行,非熱結也,宜生氣血為主。彼泥積毒在內,用大黃之藥下之,遂連瀉三四次,更加發熱,來日又服一劑,瀉遂不止,飲食不化,呃逆不絕,手足皆冷。診之,脈已脫,辭不治。

其子曰:瀉之能為害乎?曰:服利藥而利不止者死;不當瀉而瀉,令人開腸,洞泄不禁者死;下多亡陰者死。曰:瘡瘍乃積毒在臟,若不驅逐其毒,何以得解?曰:瘡瘍雖積毒在臟腑,治法當先助胃氣,使根本堅固,參以行經活血時宜之藥,非專用大黃也。今病在表,而反以峻利之劑重奪其陰可乎哉?故曰表病里和而反下之,則中氣虛,表邪乘虛而入,由是變症百出。雖云脈浮數,邪在表,屬外因,當用內托復煎散,其中黃芩、蒼朮亦不敢用。

白話文:

發背

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患了發背,還沒潰爛就感到口渴,脈搏急數,腫脹明顯,皮膚紫紅,小便像膏狀。醫生用加減八味丸的藥方,加入酒炒知母、柏樹皮製成丸藥,每日飯前空腹服用一百丸,用童尿送服。同時服用八珍湯,再加入五味子、麥冬、黃耆、酒炒知母、赤小豆,飯後服用。每天還用童尿代替茶水飲用,結果口渴症狀消失了,瘡瘍也潰爛癒合了。我治癒的患者中,只有這個人活了下來。(五味子不可亂用。)

汪夫人患了發背,使用外敷藥物後眉毛感覺冰冷,胸部想嘔吐,醫生立即叫她洗去藥物,改用內服藥物治療,最終痊癒。劉太宰的紫岩太夫人也患了發背,元氣不足,用內服藥物治療後也康復了。王安人患發背,瘡瘍正潰爛時想快速見效,使用外敷草藥,結果當天就死了。

劉大尹將近五十歲,陸路前往京城,同時又喪妻,患了尺餘長的發背,瘡瘍中間約六寸深,不痛,發熱口乾,惡寒自汗,食慾不振,大便失禁,呼吸急促,脈搏浮大,按壓時感覺虛弱。醫生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、茯苓四劑治療,又用隔蒜灸法治療,病人說背部的沉重感消失了,但身體虛弱,經常吞口水,之前吃的食物感覺還留在肚子裡。又服用前面藥方加入生薑、桂枝的藥劑兩劑,食慾稍有改善,吞口水症狀停止,終於可以睡覺了。

瘡瘍既不痛也不潰爛,懷疑是陰症。醫生說:這是陽氣虛弱,無法滋養患處,所以患處的肉壞死而不痛不潰爛。如果胃氣恢復,食慾增加,壞死的肉就會潰爛。於是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六劑,食慾逐漸好轉,患處也逐漸潰爛,脈搏有力。醫生說:這是陽氣恢復了。後來病人聽信其他醫生,服用飛龍奪命丹,大量出汗被認為是好事。服用一劑後,大量出汗,持續三天不止,又來求醫。醫生說:出汗太多傷了陽氣,無能為力了。

病人堅持說:很多書上說,出汗就能治癒瘡瘍,怎麼反而會加重病情?結果病人最後死了。東垣(張仲景)說:瘡瘍是由於風熱鬱結在下焦,患者大多脾氣暴躁,瘡瘍顏色鮮紅,腫脹高起堅硬而疼痛,左關脈洪大而緩慢有力,這是邪氣侵犯血脈和皮膚之間。因此發汗可以疏通經絡,邪氣就能排出。謙甫(醫家)治療瘡瘍,冬天脈搏浮緊,按壓時洪大而緩慢,這是寒邪侵犯皮毛,阻塞經絡,熱邪不能上升,聚集而導致紅腫。

這是因為冬天寒邪收斂,皮膚緻密,汗液不易排出。況且發汗適用於陰盛陽虛的情況,邪氣不能自行排出,必須依靠陽氣的發泄才能出汗,這是幫助陽氣退卻陰邪的意思。而且,之前的症狀還沒潰爛,氣血已經虛弱,潰爛後氣血會更虛弱。雖然瘡瘍通常宜發汗,但元氣虛弱者不宜發汗。況且看到的症狀都是氣血不足,怎麼能發汗呢?(口乾是渴的表現,為什麼要用半夏、茯苓?)

晉都機房紀姓人家患背瘡,胃氣虛弱,服用溫補藥物後食慾好轉,服用大補藥物後瘡瘍腐爛癒合。後來患腿痛,服用養血化痰的藥物效果不佳。病人嫌效果慢,其他醫生認為是濕熱,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,汗出不止。醫生說:一定會發痙攣而死。結果果然如此。

王德之患發背,脈搏浮數,按壓時澀滯,大便五六天不通,腹部不脹。醫生說:邪氣在表不在裡,只是因為氣血虛弱,飲食減少,所以大便不通,不是熱結,應該以補益氣血為主。病人卻認為是積毒在內,服用大黃瀉下,結果連瀉三四次,發熱加重,第二天又服用一劑,瀉下不止,飲食不消化,呃逆不止,手腳冰涼。診脈後,脈象已經衰竭,醫生拒絕治療。

病人的兒子問:瀉下會造成危害嗎?醫生說:服用瀉藥瀉下不止者會死;不應該瀉下而瀉下,會導致腸道受損,大便失禁者會死;瀉下過多傷陰者會死。兒子說:瘡瘍是積毒在臟腑,如果不驅除毒邪,怎麼能痊癒?醫生說:瘡瘍雖然是積毒在臟腑,治療方法應該先補益胃氣,使根本堅固,再配合行氣活血的藥物,而不是單純使用大黃。現在病情在表,卻用峻烈的瀉藥重傷陰氣,怎麼可以呢?所以說,表證裡和而用瀉下藥,會導致中氣虛弱,表邪乘虛而入,由此產生各種併發症。雖然脈搏浮數,邪氣在表,屬於外因,應該使用內托復煎散等藥物,其中黃芩、蒼朮也不敢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