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11)
卷三十 (11)
1. 發背
若以為火令屬陽之症,內有熱而用辛溫大補之劑,豈不致死,而反生耶。殊不知此乃舍時從症之治法也。(吞酸,乃伏邪未出之故。)
一男子患發背,膿始潰,腫未消,已十七日,脈微而靜。曰:膿毒未盡脈先弱,此元氣虛,宜補之,否則後必生變。彼惑於人言,乃服敗毒藥,腐肉雖潰,瘡口不完,忽腹中似痛,後去白垢,肛門裡急,復求治。曰:此裡虛,然非痢非毒,當溫補脾胃為善。因諸瘍醫皆以為毒未盡,仍服敗毒藥而死。
賀少參朝儀背胛患疽,大如豆粒,根畔木悶不腫,肉色如常。曰:氣虛毒甚之症,雖用大補劑,亦不能收斂。先用活命飲二劑,背強少和。又二劑,疽少赤。用大補劑,瘡出黑血杯許,繼有鮮血,微有清膿。曰:可見氣血虛極矣。他醫以為屬氣血有餘之症,密用攻毒一鍾即嘔逆,腹內陰冷而死。
少司寇周玉岩背患疽在胛,已四日,瘡頭如粟,重如負石,堅硬不起。自以為小恙,外敷涼藥,內服連翹消毒散,去後四次,形體倦怠,自汗盜汗,口乾無寐。曰:瘡不宜硬,色不宜黯。周曰:初起時赤而軟,自煎二藥,以致如此。曰:凡瘡外如麻,內如瓜,毒結於內,非小患也。
脈輕診如數,按之則微,未潰脈先弱,主後難斂。因與卿雅,不能辭,遂隔蒜灸,二十餘壯乃知痛,又十餘壯背覺少和,服六君子湯加黃耆、藿香、當歸、麻黃根、浮麥,二劑渴止,汗少斂。瘡色仍黯堅硬,又服辛溫活血之藥,瘡起至渴止汗斂,所結死血得散。良久汗復出,口復干,又複數劑,外皮雖潰,清膿尚未潰通於內,膿欲走別處,彼用藥圍之。曰:裡虛而膿不能潰於外,圍藥逼毒入內。
至十二日,脈浮,按之如無,再用前藥一劑,加薑、桂服之即安寐。又二日,脈忽脫,再於前藥加附子七分,服二劑乃曰:背今日始屬吾也。形體亦健,頗有生意。因先日有言,難以收斂,屢更醫,雜用清熱解毒及敷涼藥,遂至裡虛元氣下陷,去後如痢,用治痢消毒藥而死。(初起不宜用涼藥以遏抑邪氣,令不得出,今犯此禁,故其病益加。
明是陰血大虧,津液耗竭,乃不救其陰,專補其陽,以致生變尚不悟,而巧為卸過,如此為醫,安有長進之日?雄按:凡遇重證,醫者不知竭力圖維,輒出危言,以致病家張皇,屢屢更醫,而竟無成功者多矣。此症隔蒜艾灸,用六君子湯以救外敷內服苦寒之失,至過熱之品,圍藥之法,均宜詳參。
)
姜舉人患發背十日,正腐潰作渴,喜熱湯飲,此中氣虛,不能充津液而口乾,宜預補之,否則不能收斂。後瘡口故不收,猶以毒為末盡,用敗毒藥,兩月瘡口不完,清利腹痛,又服清涼之藥而死。
王序班患發背,元氣虛弱,用托裡藥而始起,用大補藥而始潰。彼惑他議,敷涼藥,致腹內不和,裡急後重,去後如痢,大孔作痛。曰:此裡虛非痢,仍用敗毒治痢藥而死。
白話文:
發背
若誤以為發背是陽性熱症,而使用辛溫大補的藥物,豈不是會加重病情甚至致死?其實,這是一種根據症狀而治,不顧時令的錯誤療法。(吞酸,是因為邪氣未排出。)
一位男子患了發背,膿已潰出,腫脹尚未消退,已十七天,脈象微弱而平靜。我說:膿毒未盡,脈象先衰弱,這是元氣虛弱,應該補益,否則後患無窮。他卻聽信他人之言,服用敗毒藥,雖然腐肉潰爛,但傷口卻未能癒合,突然腹部疼痛,之後排出白色粘稠物,肛門灼熱疼痛,再次求醫。我說:這是內虛,但既非痢疾也非中毒,應該溫補脾胃才是上策。因為其他外科醫生都認為毒素未盡,繼續讓他服用敗毒藥,結果他因此而死。
賀少參朝儀背部胛骨處患疽,腫塊如豆粒大小,根部發木發脹,但並不腫,膚色如常。我說:這是氣虛毒盛的症狀,即使用大補藥物,也無法收斂。先用活命飲兩劑,背部疼痛稍減。再用兩劑,疽腫略微紅腫。用大補藥物後,瘡瘍排出如杯許的黑血,接著是鮮血,少許清膿。我說:可見氣血已經極度虛弱了。其他醫生卻認為是氣血過盛,大量使用攻毒藥物,結果他立刻嘔吐,腹部冰冷而死。
少司寇周玉岩背部胛骨處患疽,已四天,瘡頭如小米粒大小,沉重如負巨石,堅硬不能活動。他自己以為是小毛病,外敷涼藥,內服連翹消毒散,服用四次後,身體疲倦,自汗盜汗,口乾難眠。我說:瘡瘍不應堅硬,顏色不應暗沉。周說:初期時是紅腫柔軟的,自己煎藥服用後才變成這樣。我說:凡是瘡瘍外如麻子,內如瓜果,毒素積聚於內,並非小病。
脈象輕微,數目正常,按之則微弱,膿未潰出脈象先衰弱,預示後難以癒合。因為與他相熟,推辭不過,便用隔蒜灸,灸了二十多壯才感覺疼痛,又灸了十多壯,背部疼痛稍減,服用六君子湯加黃耆、藿香、當歸、麻黃根、浮麥,兩劑後口渴停止,汗少而收斂。瘡瘍顏色仍然暗沉堅硬,又服用辛溫活血的藥物,瘡瘍疼痛停止,口渴停止,汗液收斂,積聚的瘀血得以散開。過了一會兒,汗液又流出,口又乾,又服用幾劑藥,雖然外皮潰爛,但清膿尚未完全排出,膿液想要向其他地方蔓延,他用藥物圍困它。我說:內虛而膿液不能向外排出,用藥圍困反而會逼毒入內。
過了十二天,脈象浮腫,按之如無,再用之前的藥物一劑,加入生薑、桂枝服用,就安然入睡。又過了兩天,脈象突然虛弱,又在之前的藥物中加入附子七分,服用兩劑後他說:背痛今天才算好了。身體也康健,頗有生機。因為之前他聽信他人之言,認為難以癒合,不斷更換醫生,雜用清熱解毒及外敷涼藥,導致內虛元氣下陷,大便如痢疾,服用治療痢疾和解毒的藥物而死。(初期不宜使用涼藥來抑制邪氣,使其不得排出,如今犯了此忌,所以病情加重。
明明是陰血大虧,津液耗竭,卻不救治陰虛,專門補益陽氣,以致病情惡化卻不自知,反而巧言卸責,如此行醫,怎會有進步之日?雄按:凡遇到危重疾病,醫生不知竭力搶救,反而危言聳聽,導致患者恐慌,不斷更換醫生,最終未能治癒者很多。此症隔蒜艾灸,用六君子湯來彌補外敷內服苦寒藥物的失誤,至於過於溫熱的藥物,圍藥的方法,都應該仔細參考。
姜舉人患發背十天,正腐爛潰瘍,口渴,喜歡喝熱湯水,這是中氣虛弱,不能充盈津液而口乾,應該預先補益,否則無法收斂。後來瘡口始終不癒合,還以為毒素未盡,使用敗毒藥,兩個月瘡口仍未癒合,腹部清利疼痛,又服用清涼藥物而死。
王序班患發背,元氣虛弱,使用托裡藥物後才開始潰爛,使用大補藥物後才開始膿腫。他聽信他人建議,外敷涼藥,導致腹部不適,裡急後重,大便如痢疾,肛門疼痛。我說:這是內虛而非痢疾,卻仍然使用敗毒治療痢疾的藥物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