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8)

1. 發背

大抵發背、腦疽、大疔、懸癰、脫疽、腳發之類,皆由膏粱厚味,盡力房勞,七情六慾,或丹石補藥,精虛氣鬱所致,非獨因榮衛凝滯而生也。必灸之以拔其毒,更辨其因,及察邪在臟腑之異,虛實之殊而治,庶無誤也。

一男子患此症,初生如粟,悶痛煩渴,便秘脈數實,此毒在臟也。謂宜急疏去之,以絕其源,使毒不致外侵。彼以為小恙,乃服尋常之藥,後大潰而歿。

一老婦患此症,初生三日,頭皆如粟,腫硬木悶,煩躁,至六日,其頭甚多,脈大,按之沉細。為隔蒜灸,及托裡,漸起發。尚不潰,又數劑,內外雖腐,惟筋所隔,膿不得出,致脹痛不安。謂須開之,彼不從。後雖自穿,毒已攻深矣,亦歿。大抵發背之患,其名雖多,惟陰陽二症為要。

若發一頭或二頭,焮赤腫高頭起,疼痛發熱為癰,屬陽易治。若初起一頭如黍,不腫不赤,悶痛煩躁,大渴便秘,睡語咬牙,四五日間,其頭不計數,其瘡口各含一粟,形似蓮蓬,故命蓮蓬髮。積日不潰,按之流血,至八九日或數日,其頭成片,所含之物俱出,通結一衣,揭去又結,其口共爛為一瘡,其膿內攻,色紫黯為疽,屬陰難治。脈洪滑者尚可,沉細尤難。

如此惡症,惟隔蒜灸及塗烏金膏有效。凡人背近脊並脾,皮里有筋一層,患此處者,外皮雖破,其筋難潰,以致內膿不出,令人脹痛苦楚,氣血轉虛,變症百出。若待自潰,多致不救,必須開之,兼以托裡。常治此症,以利刀剪之,尚不能去,似此堅物,待其自潰,不亦反傷?非血氣壯實者,未見其能自潰也。

一男子年逾五十患此,色紫腫痛,外皮將潰,寐食不安,神思甚疲,用桑柴灸患處,出黑血即鼾睡,覺而諸症如失。服仙方活命飲二劑,又灸一次,膿血皆出,更二劑腫痛大退。又服托裡消毒散,數劑而斂。夫瘡勢熾甚,宜用峻劑攻之。但年老血氣衰弱,況又發在肌表,若專於攻毒,則胃氣先損,反致誤事。

一婦人患此症,發熱作痛,專服降火敗毒藥,潰後尤甚,煩躁時嗽,小便如淋。皆惡症,辭不治,果死。大抵瘡瘍之症,五善之中,見一二善症可治;七惡之內,見一二惡症者難治。若虛中見惡症者,不救;實中無惡症者,自愈。此症雖云屬火,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,故經云:督脈經虛,從腦而出,膀胱經虛,從背而出。豈可專泥於火?

趙太守患此,腫堅不澤,瘡頭如粟,脈洪大,按之則澀。經云:骨髓不枯,臟腑不敗者,可治。然腫硬色夭,堅如牛領之皮,脈更澀,此精氣已絕矣,不治亦死。

《圖經》云:薜荔治背癰。頃年寓宜興懸張鎮,有一老舉人教村學,年七十餘,忽一日患發背,村中無醫藥,急取薜荔研爛絞汁,和蜜飲數升,以其渣敷瘡上,後以他藥敷貼遂愈。醫者云,其本蓋得薜荔之力,乃知《圖經》所載不妄。(本草)

白話文:

發背

發背、腦疽、大疔、懸癰、脫疽、腳發等病症,大多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膩,房事過度,七情六慾過於放縱,或是服用丹石補藥,導致精氣虧虛、氣血鬱滯所引起的,並非單純因榮衛凝滯而生。治療時必須用灸法拔除毒邪,同時還要辨明病因,觀察邪氣在臟腑的不同部位、虛實的差異,再進行治療,才能避免錯誤。

有個男子患了這種病,一開始像小米粒大小,伴隨悶痛、煩渴、便秘、脈搏急數有力,這是毒邪入侵臟腑的表現。應該立即疏導排毒,斷絕病根,以免毒邪蔓延到體表。但他認為是小病,只服用普通的藥物,結果病情加重,潰爛而死。

一位老婦也患了這種病,起初三天,患處像小米粒一樣,腫硬、發悶、煩躁,到第六天,患處增多,脈搏有力,按壓則感覺沉細。用隔蒜灸治療,並服用理氣活血的藥物,病情逐漸好轉。但瘡瘍尚未潰破,又服用幾劑藥,內外雖已腐爛,但筋膜阻隔,膿液無法排出,導致脹痛難忍。建議切開排膿,但她不肯。後來雖然自行破潰,但毒邪已經深入,最終也死了。總而言之,發背類疾病雖然名稱很多,但歸根結底是陰陽兩種病症。

如果發病處一個或兩個,紅腫高起,疼痛發熱,屬於癰疽,屬陽性,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一開始像黍米大小,不紅不腫,但伴隨悶痛、煩躁、口渴、便秘、睡中說話、咬牙,四五天後,患處增多,每個瘡口都含有一粒像小米粒的東西,形似蓮蓬,所以稱為「蓮蓬發」。如果積日不潰,按壓出血,到八九天或幾天後,患處連成一片,裡面的東西一起排出,像裹在一起的衣服一樣,揭掉後又會重新結痂,瘡口最後潰爛成一個大瘡,膿液向內侵蝕,顏色紫暗,則變成疽,屬陰性,難以治療。脈搏洪大而滑利者尚可治療,脈搏沉細者則非常棘手。

這種惡性病症,只有隔蒜灸和塗抹烏金膏才有效。人的背部靠近脊椎和脾臟的位置,皮下有一層筋膜,如果在此處患病,即使外皮破潰,筋膜也很難潰爛,導致膿液無法排出,讓人脹痛難忍,氣血日益虛弱,併發症層出不窮。如果等待自行潰破,大多數情況下會無法救治,必須及時切開排膿,並配合內服藥物以托裡排毒。通常治療這種病,用鋒利的刀子劃開,都未必能徹底清除膿液,像這樣堅硬的病灶,等待其自行潰破,豈不是反而加重病情?只有血氣充盈強壯的人,才有可能自行潰破。

一位年過五十的男子患了這種病,患處顏色紫暗,腫痛,外皮將要潰破,飲食睡眠不安,精神疲憊。用桑枝艾灸患處,排出黑血後就鼾睡,醒來後諸症狀都消失了。服用仙方活命飲兩劑,又灸了一次,膿血全部排出,再服用兩劑,腫痛大大減輕。又服用托裡消毒散幾劑,傷口慢慢癒合。瘡瘍病情嚴重時,應當使用峻猛的藥物攻邪。但老年人血氣衰弱,而且病情又發生在肌表,如果單純攻毒,則會損傷胃氣,反而造成不良後果。

一位婦女患了這種病,發熱疼痛,專門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潰破後病情更加嚴重,煩躁咳嗽,小便不利。這些都是惡性症狀,醫生拒絕治療,結果她死了。總之,瘡瘍疾病,有五種好的預後徵兆,出現一兩種就可以治療;有七種不好的預後徵兆,出現一兩種就難以治療。如果虛弱體質出現惡性症狀,則難以救治;如果體質強壯沒有惡性症狀,則會自行痊癒。這種病雖然屬於火邪,但沒有不從陰虛而起的,所以經書上說:督脈經虛,則從腦後發病;膀胱經虛,則從背部發病。怎麼可以單純依賴清熱瀉火呢?

趙太守患了這種病,腫塊堅硬,表面乾燥無光澤,瘡頭如小米粒大小,脈搏洪大有力,按壓則感覺澀滯。經書上說:骨髓沒有枯竭,臟腑沒有衰敗者,可以治療。但是腫塊堅硬,顏色暗淡,堅硬如牛皮一樣,脈搏又澀滯,這說明精氣已經耗竭了,不治療也會死。

《圖經》上說:薜荔可以治療背癰。幾年前我在宜興懸張鎮居住,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舉人教村裡的孩子讀書,有一天突然患了發背,村裡沒有藥物,緊急採集薜荔研磨成汁,加入蜂蜜飲用幾升,用剩下的渣滓敷在患處,然後再用其他藥物敷貼,最後痊癒了。醫生說,他痊癒的根本原因是薜荔的功效,可見《圖經》上記載的並非虛言。(本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