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4)

1. 發背

太監劉關患發背,腫痛色紫。診其脈息沉數。陳良甫云:脈數發熱而痛者,發於陽也。且瘡瘍赤甚則紫,即火極似水也。詢之嘗服丹藥半載,乃積溫成熱所致耳。遂以內疏黃連湯,再服消平。更用排膿消毒藥及豬蹄湯、太乙膏而愈。經曰:色與脈當相參應,治之者在明亢害承製之理,陰陽變化之機焉耳。

一男子年逾五十,患發背,色紫腫痛,外皮將潰,寐食不安,神思甚疲,用桑柴灸患處,出黑血即鼾睡,覺而諸症如失。服仙方活命飲二帖,又灸一次,膿血皆出。更進二劑,腫痛大退。又服托裡消毒散,數帖而斂。夫瘡毒熾甚,未宜峻劑攻之,但年老血氣衰弱,況又發在肌表。若專於攻毒,則胃先損,必反誤事。

吳江申僉憲患背疽,堅硬,脈沉實,乃毒在內,用宣毒散:大黃五錢,煨,白芷五錢,水煎,食前服。一劑大小便下汙物,再服而消。此方乃宣通攻毒之劑,脈沉實便秘者,其功甚大。

(琇按:即首條黃金白玉方,薛用之而不詳其出處。)

大尹陳國信素陰虛,患背疽,用參、耆大補而不斂,內熱發熱,舌燥唇裂,小便少,頻數,口乾飲湯,嘔吐瀉利,耳閉目盲,仰首眩暈,脈浮大而數。薛曰:瘡口不斂,脾土敗也;舌燥唇裂,腎水枯也;小便頻數,肺氣衰也;內熱發熱,虛火上炎也;口乾飲湯,真寒之象也;嘔吐瀉利,真火衰敗也;耳閉目盲,肝木枯散也;仰首眩暈,腎氣絕也。辭不治,後果歿。

(琇按:不拘內外病,凡陰虛者,服參、耆諸氣分藥,非惟無益,而反害之。據此症,純屬三陰虧竭,若初時解用二地、二冬、杞子、歸、芍之輩,猶可挽也。)

吳庠史邦直之內,仲夏患背疽,死肉不潰,發熱痛甚,作嘔少食,口乾飲湯,脈洪大,按之如無,此內真寒而外假熱,當舍時從症。先用六君加炮薑、肉桂,四劑飲食頓進。復用十全大補湯,仍加薑、桂之類,五十餘帖而死肉潰,又五十餘劑而新肉生。斯人血氣充盛,而瘡易起易斂。

使醫者逆知,預為托裡,必無此患。(雄按:十全大補,必毒火盡除而後可用。)

南儀部賀朝卿,升山西少參,別時見其唇鼻青黑,且時搔背。問其故,曰:有小瘡耳。與視之,果疽也。此脾胃敗壞,為不治之症。薛素與善,悲其途次不便殯殮,遂托其僚友張東沙輩強留之,勉與大補,但出紫血,虛極也。或謂毒熾不能為膿,乃服攻毒藥一鍾,以致嘔逆脈脫,果卒於南都。

京兆柴黼庵,仲夏背發,色黯微腫,發熱煩躁,痰涎自出,小腹陰實,手足逆冷,右關浮澀,兩尺微細,曰:此虛寒之症也。王太僕云,大熱而不熱,是無火也。決不能起。懇求治之,用大溫補藥一帖,流涎雖止,患處不起,終不能效。

白話文:

發背

太監劉關得了發背,腫痛且顏色紫暗。診脈發現脈象沉而數。陳良甫說:脈數伴隨發熱疼痛,是陽氣發病;而且瘡瘍顏色發紅轉紫,如同火盛轉為水寒。詢問後得知他服用丹藥半年,這是積熱成熱導致的。於是內服疏肝理氣的黃連湯,服藥兩劑後症狀減輕。又外用排膿消毒的藥物以及豬蹄湯、太乙膏,最後痊癒。經書上說:顏色和脈象要相互參照,治療的人必須明白亢盛與虧損、承載與制約的道理,以及陰陽變化的機制。

一位年過五十的男子患了發背,顏色紫暗腫痛,皮膚快要潰破,睡覺和吃飯都不安穩,精神非常疲倦。用桑柴灸患處,灸出黑血後就鼾睡,醒來後諸症狀都消失了。服用仙方活命飲兩帖,又灸了一次,膿血都排出來了。再服用兩劑藥,腫痛大大減輕。又服用托裡消毒散幾帖,瘡瘍便癒合了。因為瘡毒很盛,不宜用峻猛的藥物攻治,但這位病人年老血氣衰弱,而且發病部位在肌表。如果專門攻毒,則會先傷及脾胃,反而會弄巧成拙。

吳江申僉憲患背疽,腫塊堅硬,脈象沉實,這是毒邪在裡面的表現,於是用宣毒散治療:大黃五錢(煨製),白芷五錢,水煎服,飯前服用。一劑藥後大小便排出污物,再服用一劑後腫塊消散。這個方子是宣通攻毒的藥方,對於脈象沉實、便秘的病人,療效很大。

(按語:此即首條黃金白玉方,薛某使用過,但其出處不明。)

大尹陳國信平素陰虛,患背疽,用人參、黃耆大補,但瘡瘍卻未癒合,反而內熱加重,發熱、舌燥唇裂、小便頻數、口乾渴飲水,嘔吐腹瀉,耳聾眼花,仰頭就頭暈,脈象浮大而數。薛某說:瘡口不癒合,是脾土敗壞;舌燥唇裂,是腎水枯竭;小便頻數,是肺氣衰弱;內熱發熱,是虛火上炎;口乾飲水,是真寒之象;嘔吐腹瀉,是真火衰敗;耳聾眼花,是肝木枯散;仰頭就頭暈,是腎氣衰竭。拒絕治療,最後去世。

(按語:無論內外疾病,凡是陰虛體質的人,服用人參、黃耆等益氣藥,不僅沒有好處,反而有害。根據這個病例,完全是三陰虧虛,如果一開始就用生地、玄參、枸杞子、當歸、白芍等藥物治療,或許還能挽回。)

吳縣庠史邦直,仲夏患背疽,壞死組織不潰破,發熱疼痛劇烈,嘔吐少食,口乾渴飲水,脈象洪大,按之如無,這是內虛真寒而外假熱,應該隨證治療。先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肉桂,四劑後飲食增進。再用十全大補湯,仍然加入生薑、肉桂等藥物,服用五十多劑後壞死組織潰破,又服用五十多劑後長出新肉。這個人血氣充盛,所以瘡瘍容易發生也容易癒合。

如果醫生能夠預先知道,及時採取托裡治療的方法,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。(按語:十全大補湯必須在毒火完全清除後才能使用。)

南儀部賀朝卿,升任山西少參,告別時看他嘴唇鼻子青黑,而且經常搔抓後背。詢問原因,他說:只是個小瘡。仔細查看,果然是背疽。這是脾胃敗壞,是不治之症。薛某平時與他交好,悲傷他路途不便於料理後事,於是托付他的同僚張東沙等人強留他,努力用大補之藥治療,但只排出紫色的血,這是虛極的表現。有人說毒邪熾盛不能化膿,於是服用攻毒藥一劑,結果嘔吐、脈象衰微,最終在南都去世。

京兆柴黼庵,仲夏患背部發病,顏色暗淡微腫,發熱煩躁,痰涎自出,小腹陰冷,手足逆冷,右關脈浮澀,兩尺脈微細,這是虛寒的症狀。王太僕說,發熱但不覺得熱,這是沒有陽氣的表現,肯定治不好。懇求治療,用大溫補藥一帖,流涎雖然停止了,但患處沒有好轉,最終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