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3)
卷三十 (3)
1. 發背
江陵府紫極觀,掘得石碑載此:凡人發背,欲結未結,赤紅腫痛,先以濕紙覆其上,立視候其紙先干處,則是結癰頭也。取大蒜切成片,如當三錢厚,安頭上,用大艾炷灸之,三壯即換一蒜片,痛者灸至不痛時住,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,早覺早灸為上。(如有頭似麻豆大者,不須用濕紙覆法。
)若有十數頭,聚而在一處生者,即用大蒜頭搗膏作薄餅,鋪頭上,聚艾於餅上燒之。(一二日十灸十活,三四日六七活,五六日三四活。)
王蘧《發背方》序云:元祐三年夏四月,官京師,疽發於背,召國醫治之,逾日勢益甚。得徐州蕭縣人張生,以艾火加瘡上,自旦及暮,凡一百五十壯,知痛方已。明日鑷去黑痂,膿盡潰,肉裡皆紅,亦不復痛,始別以膏藥貼之,日一易焉。易時旋剪去黑爛肉許,瘡乃平。是歲秋夏間,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,余獨生。
此雖司命自然固有定數,不知其方,遂至不幸者,以人意論之,可為慨然。於是撰次前後所得方,模板以施,庶幾古人濟眾之意。(此即當頭灸法,但不用蒜耳。)
史源母氏,背胛間微癢,視之有赤半寸許,方有白粒如粟黍,乃急著艾灸,其赤隨消,二七壯而止。信宿,復覺微痛。視之有赤下流長二寸,闊如韭葉,舉家皆以前灸為悔。或云等慈寺尼智全者,前病瘡甚大,得灸而愈。奔問之,全曰:劇時昏不知,但小師輩言,範八奉議守定,灸八百餘壯方蘇,約艾一篩耳。
亟歸白之,見從,始以艾作炷如銀杏大,灸其上十數,殊不知痛。乃截四旁赤引,其炷減四之三,皆覺痛,七壯後覺癢。每一壯燼,則赤隨縮入,灸至二十餘壯,赤暈收退。病者不憚,遂以艾作團大灸其上,漸加至雞黃大,約四十團方覺痛,視火焦處已寸余。蓋灸之遲,而初發處肉已壞,壞肉成隔,直至好肉方痛。
四旁知痛,肉未壞也。病者六夜不寐,至是食粥安寐。至晚視之,瘡如覆一甑,突高三西寸,上有百數小竅,色正黑。突然高者,毒氣出外而聚也。百數小竅,毒未聚而浮攻肌膚也。色正黑者,皮與肉俱壞也。非灸火出其毒於壞肉之裡,則五臟逼矣。
薛立齋治王通府,患背發十餘日,勢危脈大,先與槐花酒二服,殺退其勢。更以敗毒散二劑,再以托裡藥數劑漸漬。又用桑柴燃灸患處,每日灸良久,仍以膏藥貼之。灸至數次,膿潰腐脫,以托裡藥加白朮、陳皮,月餘而愈。
劉大尹發背六七日,滿背腫痛,勢甚危,與隔蒜灸百壯,飲槐花酒二碗即睡。覺與托裡消毒藥,十去五六。令以桑枝灸患處而潰,數日愈。凡灸及飲槐花酒,則托裡之效甚速。
一園丁患發背甚危,令取金銀藤五六兩搗爛,入熱酒一鍾,絞取酒汁溫服,渣罨患處,四五服而平。彼用此藥治瘡,足以養家,棄園業。諸書云:金銀花治瘡瘍,未成者即散,已成者即潰,有回生之功。
白話文:
發背
江陵府紫極觀挖到一块石碑,上面记载着治疗发背的方法:凡是患了发背,痈还没完全形成,皮肤红肿疼痛的,先用湿纸盖在患处,观察湿纸先干的地方,那就是痈的头部。取大蒜切成厚约三钱的片,放在痈头上,用艾灸灸之,灸三壮就换一片大蒜,如果感到疼痛就灸到不痛为止,如果感觉不痛就灸到痛为止,早发现早治疗最好。(如果痈头像麻豆那么大,就不需要用湿纸覆盖。)
如果有多个痈头聚集在一起,就用大蒜头捣成膏,做成薄饼,敷在痈头上,然后在饼上堆艾灸烧。(第一天、第二天灸十壮,能治愈十个;第三、四天灸六七壮;第五、六天灸三四壮。)
王蘧《发背方》序言说:元祐三年四月,我在京城做官,背上长了疽,请国医治疗,一天比一天严重。后来遇到徐州萧县人张生,他用艾火灸疮,从早到晚,共灸了一百五十壮,感到疼痛才停止。第二天拔掉黑色的痂,脓水流尽,溃烂的肉都红了,也不再痛了,这才用膏药贴敷,一天换一次。换药时顺便剪去一些黑烂的肉,伤口就平复了。那年夏秋之间,京城士大夫患疽的共有七人,只有我活了下来。
这虽然是命中注定,但如果不知道治疗方法,就会不幸。我根据以往得到的方子,整理成文,希望能像古人一样救济大众。(这和上面的方法一样都是头部灸法,只是不用大蒜而已。)
史源的母亲,背胛间稍微有点痒,一看有个红色区域,约半寸大小,里面有像粟米一样大小的白点,于是赶紧用艾灸,红色区域逐渐消退,灸了二七壮(十四壮)就停了。第二天晚上,又感觉有点疼,一看红色区域往下蔓延,长约二寸,宽如韭菜叶,全家人都后悔之前用艾灸。有人说等慈寺尼姑智全,以前患的疮很大,用艾灸就好了。我跑去问她,智全说:剧烈疼痛时昏迷不醒,只记得小师们说,按医嘱灸了八百多壮才恢复,大约用了一筛子的艾草。
我赶紧回来禀告母亲,母亲同意了。于是用艾做成杏仁大小的炷,灸在患处,十多壮后,居然感觉不到痛。然后灸周围发红的部位,艾炷减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,就感觉到了疼痛,灸了七壮后感觉痒。每灸一壮,红色区域就随之缩小,灸到二十多壮,红晕就消退了。病人能忍受,于是用艾做成像鸡蛋黄那么大的团来灸,逐渐加大到像鸡蛋白那么大,大概灸了四十团才感觉痛,看到被火烧焦的地方已经有寸余长。因为灸治得晚,最初发病的地方肉已经坏死了,坏死的肉形成了隔层,一直灸到好肉才感到疼痛。
周围部位感觉痛,说明肉还没坏。病人六夜没睡好,到了这时候,才能吃粥安睡。晚上一看,疮像扣着一个甑子一样,高出三寸,上面有许多小孔,颜色是黑色。突然高起来,是因为毒气向外排出并聚集;许多小孔,是因为毒气还没有聚集,浮在皮肤表面;颜色是黑色,是因为皮肤和肉都坏死了。如果不是用灸火把毒气从坏死的肉里逼出来,五脏就会受损。
薛立斋治疗王通府,患发背十多天,病情危急,脉象洪大,先给他服用了两服槐花酒,以控制病情发展。再用败毒散两剂,接着用几剂托里药逐渐调理。又用桑柴燃烧灸患处,每天灸很长时间,再用膏药贴敷。灸了几次后,脓水排出,腐肉脱落,用托里药加上白术、陈皮,一个月后痊愈。
刘大尹患发背六七天,满背肿痛,病情危急,用隔着蒜片灸了一百壮,喝了两碗槐花酒就睡着了。醒来后服用托里消毒药,病情减轻了大半。让他用桑枝灸患处,溃烂后几天就痊愈了。凡是灸和喝槐花酒,托里效果都很迅速。
一个园丁患发背,病情危急,让他取金银藤五六两捣烂,加入一盅热酒,挤出酒汁温服,药渣敷在患处,四五服就好了。他用这个药治疮,足以养家,放弃了园丁的工作。各种书籍记载:金银花治疗疮疡,没形成的就能散掉,已经形成的就能溃破,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