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2)

1. 發背

但中膈不穴者,即無不瘥。已潰者用藥時,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,用帛挹干乃用藥。其瘡切忌手觸動嫩肉,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見之,合藥亦忌此等。初時一日一洗一換,十日後二日一換。此藥拯細方有效,若不細塗之,即極痛也。此方《千金》月令已有之,但不及此詳細耳。

(《本草綱目》)

馮楚瞻治蔣司農,向來脈氣寸強尺弱,故服八味丸已有年矣。(此等脈多陰虛火上炎之候,服八味丸者,多貽後患。)然過勞,藥力不能勝其妄動之火,鼻衄大作,調理雖愈,而口渴殊甚,飲湯水如甘露然,即數十杯不足滿其欲也。(此即消渴久成癰疽。)勸服大劑壯水,佐以引火歸原之餌,則水升火降,消渴自除,變症可弭。

乃忽之,雖服數劑,渴略減,藥即停。至初夏,背上忽隱隱痛癢,漸甚而肉硬,半月餘痛極重。及診之,當脊少偏半寸外不腫,肉分堅實如碗大矣。曰:久渴不治,陰水日虧,陰火日熾,書所以有腦疽背疽之兆也。亟為托出陽分,使毒氣勿致逗遛內陷為要。乃外用大黃二兩,芙蓉葉、赤芍各一兩,白蘞、白芨各五錢,為末,雞子清調敷毒四圍。

內則重滋陰水,加熟地、山藥、土貝、角刺、天蟲、甲片、生甘草、連翹、金銀花之類。及腫既成,乃早吞八味丸五六錢,以培先天之水火;食遠服參、耆、歸、芍、朮、草、銀花、甲片、天蟲、角刺、白芷之類,以助後天之氣血;外以太乙膏加男發、蓖麻子、乳香、沒藥,煎膏貼之,以呼毒氣外出。不旬日紅腫消,痛重減,瘡已焮高,已有膿勢。

乃一外科改弦易轍,幾至內潰。再亟治,仍用前法煎藥,加肉桂錢許,仍高腫紅活,竟如些小之毒,潰膿而愈。

高鼓峰治一鄉人,患發背,上距風府,下連腎俞,通塊腫起,肌肉青冷,堅硬如鐵,飲食俱廢,不省人事,醫猶用解毒藥。脈之,六部細數,氣血大虧,毒將內陷矣。急用養榮湯加附子、炮姜,三大帖而胃氣開,十劑而堅硬者散去十之八九,只左邊如茶鍾大,焮紅作腫。戒之曰:切莫箍藥及刀針,氣血溫和,毒當自出,箍則反遲,非時而刺,收口難矣。

彼以不任痛,竟受刺出血。曰:當倍前藥急服,以收口為度。仍戒以節嗜欲,慎飲食,兼服還少丹、八味丸而愈。

朱丹溪曰:予見吳兄厚味氣鬱,而形實性重,年近六十,患背疽,醫與他藥皆不行,惟香附末飲之甚快,始終只此一味,腫潰恃此以安。此等體實千百而一見者也。(名獨勝散,惟氣滯血凝實症宜之。)

樓氏婦早寡,善飲啖,形肥偉,性沉毒,年六十六,七月間生背疽近正脊,醫遂橫直裂開取血,雜以五香、十宣散,與酒飲之。月餘未嘗議其寡居之郁,酒肉之毒,執著之滯,時令之熱,迨至於平陷,淹延兩三月而不救。

白話文:

發背

患有背疽,若中間膈肌部位沒有感染,便都能痊癒。潰爛之後用藥,需先用豬蹄湯清洗膿血,再用布擦乾才能上藥。瘡瘍切忌用手觸碰嫩肉,也不可以用口氣吹風,以及腋下氣味、月經、孕婦靠近,用藥也同樣忌諱這些。初期一天清洗換藥一次,十天後改為兩天換藥一次。這個藥方需要細心塗抹才有效,如果塗抹不均勻,就會非常疼痛。這個方子《千金要方》的月份篇已有記載,只是沒有這裡詳細而已。

馮楚瞻治療蔣司農,長期以來脈象寸口脈有力,尺脈無力,因此服用八味丸多年。(這種脈象多為陰虛火旺,服用八味丸,大多會留下後患。)但因過度勞累,藥力不足以抵擋妄動的火氣,導致鼻出血嚴重,雖然調理後痊癒了,但口渴非常嚴重,喝水像喝甘露一樣,即使喝數十杯也無法解渴。(這就是消渴久病轉化為癰疽。)建議服用大劑量的滋陰藥物,佐以引火歸元的中藥,讓水氣上升,火氣下降,消渴自然消除,併發症也能避免。

然而他卻忽視了,雖然服用了幾劑藥,口渴略微減輕,便停藥了。到了初夏,背上突然隱隱作痛,漸漸加重,皮膚變硬,半個月後疼痛加劇。診斷時,發現脊椎旁半寸處未腫脹,但肌肉堅硬如碗口大小。我說:長期口渴不治,陰液日漸虧損,陰火日益旺盛,所以才會出現腦疽、背疽的徵兆。必須迅速將毒氣排出體表,防止毒氣滯留內陷。因此,外用大黃二兩、芙蓉葉、赤芍各一兩、白蘞、白芨各五錢,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於腫塊周圍。

內服則著重滋補陰液,服用熟地、山藥、土茯苓、鹿角膠、地龍、鱉甲、生甘草、連翹、金銀花等藥物。腫塊形成後,就服用八味丸五六錢,以滋補先天之水火;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芍藥、蒼朮、白芷、金銀花、鱉甲、地龍、鹿角膠、白芷等藥物,以增強後天之氣血;外用太乙膏加入頭髮、蓖麻子、乳香、沒藥,煎熬成膏藥貼敷,以引導毒氣排出。不到十天,紅腫消退,疼痛減輕,瘡瘍已經高聳,有膿液要排出。

結果一個外科醫生改變治療方法,差點導致內部潰爛。再次緊急治療,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,加肉桂少許,腫塊仍然紅腫,最終像小毒瘡一樣潰爛流膿而痊癒。

高鼓峰治療一位鄉下人,患有發背,病灶上達風府穴,下達腎俞穴,腫塊連成一片,肌肉青紫冰冷,堅硬如鐵,飲食廢絕,神志不清,醫生卻還在使用解毒藥。我診脈後發現,六脈細數,氣血大虧,毒氣將要內陷。立即使用養榮湯加附子、炮薑,服用了三大帖藥後胃氣恢復,服用了十劑藥後,堅硬的腫塊消退了八九成,只剩左邊如茶杯大小,紅腫發熱。我告誡他:絕對不能用藥物或針灸緊箍腫塊,等氣血溫和,毒氣自然會排出,緊箍反而會延遲,非時針刺,傷口難以癒合。

但他因為受不了疼痛,還是接受了針刺,導致出血。我說:應該加倍服用之前的藥物,以止血為度。還要告誡他節制慾望,注意飲食,同時服用還少丹、八味丸,最後痊癒了。

朱丹溪說:我見過吳兄,他喜好厚味,氣鬱體實,年近六十,患有背疽,服用其他藥物都無效,只有服用香附子粉末效果很好,始終只用這一味藥,腫塊潰爛後也靠此藥痊癒。這種體質的人,千百人中才能遇到一個。(名為獨勝散,只有氣滯血凝實證才適合。)

樓氏婦女早年守寡,喜歡飲酒吃肉,身材肥胖,性格暴躁,六十六歲,七月間患背疽,長在脊柱附近,醫生竟將其橫豎切開放血,配合五香散、十宣散,並飲酒。一個多月來從未考慮過她寡居的鬱悶,酒肉的毒素,性格的阻塞,以及季節炎熱等因素,等到腫塊潰爛,延誤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無法挽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