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1)

1. 卷三十二(外科)

2. 發背

(精要論背疽,其源有五:一天行,二瘦弱,三怒氣,四腎氣虛,五飲冷酒、食炙爆、服丹藥。)

元末,嘉興桐鄉縣後朱村徐通判,素慕洞賓,朝夕供禮。一日疽發於背,勢垂危,猶扶起禮之如昔。偶見淨水盂下白紙,視之有詩云:紛紛墓土黃金盾,片片花飛白玉芝,君主一斤臣四兩,調和服下即平夷。意其仙方,然不知何物為黃金白玉,乃召仙以大黃白芷為問。仙曰:然。

服之果驗。後以之醫人,無不效。徐無子,方竟傳婿沈氏,至今沈以此治生,數百里來貨藥者無虛日。族大而分數十家,惟嫡枝居大椿樹下者藥乃驗。沈子嘗從吾友俞院判學,嘗聞其藥,今加穿山甲、當歸鬚、金銀花矣。然大黃既多,以下為主,不問陰陽之毒而投之,恐亦有害者。

然源源往醫,又獨於椿樹下者驗,豈非天固與之乎。(《七修類編》)

京師萬勝門生員王超,忽覺背上如有瘡隱,倩人看之,已如盞大,其頭無數。或教往梁門裡外科金龜兒張家買藥。張視顰眉曰:此瘡甚惡,非藥所能治,只有灼艾一法,庶可冀望萬分,然恐費力。乃撮艾與之曰:且歸試灸瘡上,只怕不疼,直待灸疼方可療耳。灼火十餘,殊不知痛,妻守之而哭。

至第十三壯始大痛,四旁惡肉卷爛,隨手墮地,即以稍愈。再詣張謝,張付藥數帖日安。則知癰疽發於背脅,其捷法莫如灸也。(《類編》)

王敏診一人,發背不起。醫言起則治矣。敏曰:是擊指脈,即起亦不治。眾劫以艾,疽起如粟。眾曰:無傷矣。竟三日死。(《姑蘇志》)

治發背腦疽,一切惡瘡初覺時,採獨科蒼耳一根,連葉帶子,細銼不犯鐵器,用砂鍋熬水二大碗,熬及一半,瘡在上,徐徐飯後服之。吐出,候吐定再服,以盡為度。瘡在下,空心服,瘡自破出膿,更不潰爛,瘡上別以膏藥敷之。此方京兆張伯玉家榜不傳人,後昆仲皆登第,人謂善報。

(元遺山《續夷堅志》)大凡石類,多主癰疽,世傳麥飯石膏,治發背瘡甚效,乃中嶽山人呂子華秘方。裴員外啖之以名第,河南尹脅之以重刑,呂寧絕榮望,守死不傳。其方取此石碎如棋子,炭火燒赤,投米醋中浸之,如此十次,研末篩細入乳缽內,用數人更碾五七日,要細膩如面四兩;鹿角一具,要生取連腦骨者,其自脫者不堪用,每二三寸截之,炭火燒令煙盡即止,為末研細二兩;白蘞生研末二兩。

用三年米醋入銀石器內,煎令魚目沸旋,旋入藥在內,竹杖子不住攪,熬一二時久,稀稠得所,傾在盆內待冷,以紙蓋收,勿令塵入。用時以鵝翎拂膏於腫上,四圍赤處盡塗之,中留錢大泄氣。如未有膿即內消,已作頭即撮小,已潰即排膿如湍水。如病久肌肉爛落,見出筋骨者,即塗細布上貼之,干即易,逐日瘡口收斂。

白話文:

發背

古代醫書記載的發背治療方法,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:

第一種方法來自於元朝嘉興桐鄉縣徐通判的經驗。他因患發背,危在旦夕,卻仍堅持禮佛。偶然發現一首詩,提及以黃金、白玉入藥,他便向一位道士求證,得知指的是大黃和白芷。此方療效顯著,並經其後人世代相傳,但只有家族中居住在大椿樹下的人使用此方才有效果。後來,此方又加入了穿山甲、當歸鬚、金銀花等藥材,但作者提醒,大黃用量需謹慎,以免造成危害。

第二種方法記載了用艾灸治療發背的案例。一位生員王超患發背,一位醫生建議他用艾灸,經過多次灸灼後,膿腫才得以排出,病情好轉。這說明對於某些發背,艾灸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
第三種方法則是一個反面教材。一位醫生診斷病人患有發背,認為膿腫一旦形成就能治療,但王敏醫生卻認為這病人脈象不佳,即使膿腫形成也無法治愈。最終,病人不幸去世。

第四種方法來自張伯玉家傳秘方,是用蒼耳根熬水內服治療發背,具體方法根據膿腫位置不同而有所區別,並需配合外敷膏藥。

最後一種方法是呂子華秘傳的麥飯石膏方,用麥飯石、鹿角、白蘞等藥材製成膏藥外敷,具有消腫排膿的功效。此方因其療效顯著,曾引來權貴爭搶,但呂子華堅守不傳。

總而言之,古代治療發背的方法多種多樣,包括內服、外敷、艾灸等,療效各有差異,且部分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需謹慎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