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一·外科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一·外科 (14)

1. 臂癰

一室女臂患腫,潰久不斂,寒熱交作,五心煩熱,飲食少思,月水不通,與逍遙散、八珍湯,經行瘡愈。一婦人月水不行,潮熱咳嗽,肌體日瘦,胸膈不利,頸腫一塊,日久不消,亦服前藥,熱退腫消,經行而愈。

宋琰年逾三十,臂患癰,潰而不痛,膿稀,脈弱。丹溪云:疽潰深而不痛者,胃氣大虛,而不知痛也。東垣云:膿水清稀,瘡口不合,氣血俱虛也,當以大補藥治。彼不聽,服消毒藥,氣血虛甚,遂不救。丹溪云:才見腫痛,參之脈症虛弱,便與滋補,氣血無虧,可保終吉。又云:潰瘍內外皆虛,宜接補為主。

王時亨年逾四十,臂患毒,焮痛作嘔,服托裡消毒藥愈甚。以涼膈散二劑頓退,更以四物湯加芩、連,四劑而消。

王文遠臂患毒,作痛,服寒涼藥,遂致食少,大便不實。以理中丸二服,更以六君子湯加砂仁、藿香治之,再以托裡藥,膿潰而愈。大凡瘡痛甚者,如稟厚有火,則宜苦寒之劑。若稟薄者,則宜補中益氣湯加芩、連之類,在下加黃柏。人肥而瘡作痛者,用荊、防、羌、獨之類,蓋取其風能勝濕也。

方云起臂生一疽,膿潰百日方愈,中有惡肉突起,如蠶豆大,月餘不消,醫治不效。因閱本草,得劉涓子鬼遺方,用烏梅肉燒存性,研敷。試之,一日夜去其大半,再上,一日而平。乃知世有奇方如此,遂留心搜刻諸方,始基於此方也。(《本草綱目》)

白話文:

臂癰

一個年輕女子手臂患腫,潰爛很久不癒合,經常寒熱交替,五心煩熱,食慾不振,月經也不通,服用逍遙散和八珍湯後,經期結束,瘡瘍痊癒。另一個婦人月經停閉,潮熱咳嗽,身體日漸消瘦,胸膈不舒服,頸部腫起一塊,很久都不消退,也服用上述兩種藥物,熱退腫消,經期結束後痊癒。

宋琰三十多歲,手臂患癰疽,潰爛但不痛,膿液稀薄,脈象虛弱。朱丹溪說:癰疽潰爛很深卻不痛的,是胃氣大虛,所以感覺不到痛。李東垣說:膿液清稀,瘡口癒合不了,是氣血都虛弱,應該用大補的藥物治療。宋琰沒聽從醫囑,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導致氣血更加虛弱,最終沒能治癒。朱丹溪說:癰疽才剛開始腫痛,如果脈象診斷虛弱,就應該服用滋補藥物,使氣血不虧損,就能保證痊癒。又說:潰瘍內外都虛弱,應該以補益為主。

王時亨四十多歲,手臂患毒瘡,紅腫疼痛並伴有嘔吐,服用托裡消毒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。用涼膈散兩劑後症狀迅速減輕,再服用四物湯加黃芩、黃連,四劑後腫消。

王文遠手臂患毒瘡,疼痛,服用寒涼藥物後,導致食慾不振,大便不暢。服用理中丸兩劑,再服用六君子湯加砂仁、藿香治療,之後再服用托裡藥物,膿液排出後痊癒。一般來說,瘡瘍疼痛很厲害的,如果體質壯實又有實火,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。如果體質虛弱,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、黃連等藥物,在下焦加黃柏。人肥胖而瘡瘍疼痛的,可以使用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等藥物,這是因為風能勝濕。

方雲起手臂長了一個癰疽,膿液排出後一百天才痊癒,裡面長出惡肉,像蠶豆那麼大,一個多月都不消退,治療無效。後來他翻閱本草書籍,找到劉涓子的《鬼遺方》,用烏梅肉燒成炭,研磨後敷在患處。試用後,一天一夜就消退了一大半,再敷一次,一天就痊癒了。才知道世上竟然有這樣奇效的方子,於是用心蒐集刻錄各種藥方,就是從這個方子開始的。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