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四 (8)
卷四 (8)
1. 暑
許叔微治一人,頭痛身熱,心煩燥渴。診其脈,大而虛,授以白虎湯數服愈。仲景云: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又云:其脈弦細芤遲何也?《素問》曰:寒傷形,熱傷氣。蓋傷氣不傷形,則氣消而脈虛弱,所謂弦細芤遲者,皆虛脈也。仲景以弦為陰,朱龐亦云中暑脈微細,則虛可知。
癸丑年,故人王彥龍作毗陵倉官,季夏時胸項多汗,兩足逆冷,且譫語。醫者不曉,雜進藥,已經旬日。診之,其脈關前濡,關後數,曰:當作濕溫治之。蓋先暑後受濕,暑濕相搏,是名濕溫。先以白虎加人參湯,次白虎加蒼朮湯,頭痛漸退,足漸溫,汗漸止,三日愈。此名賊邪,誤用藥,有死之理。
有人難曰:何名賊邪?曰:《難經》云,五邪有實邪、虛邪、正邪、微邪、賊邪。從後來者曰虛邪,從前來者曰實邪,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,從所勝來者為微邪,自病者為正邪。假令心病,中暑為正邪,中濕得之為賊邪,五邪之中最逆也。《難經》曰:濕溫之脈,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。
濡弱見於陽部,濕氣搏暑也;小急見於陰部,暑氣蒸濕也。故經曰:暑濕相搏,名曰濕溫,是謂賊邪也。不特此,予素有停飲之疾,往往至暑月汗,兩足漐漐未嘗干,每服此藥二三盞即愈。
張子和治小鄭,年十五,田中中暑,頭痛,困臥不起,以雙解散汗之,又以米泔湯投之,未解。晚又以三花神祐丸大下之,遂愈。
張子和治張叟,年七十一,暑月田中因飢困傷暑,食飲不進,時時嘔吐,口中常流痰水,腹脅作痛。醫者概用平胃散、理中丸、導氣丸不效。又加針灸,皆云胃冷,乃問張。張曰:痰屬胃,胃熱不收,故流痰水。以公年高,不敢上湧。乃使以一箸探之,不藥而吐痰涎一升。次用黃連清心散、導飲丸、玉露散以調之,飲食加進。
惟大便秘,以生薑、大棗煎調胃承氣湯一兩奪之,遂愈。
萬密齋治縣丞李天泉,六月中暑腹痛。渠有婢妾,醫謂病寒,進理中湯,一劑痛止。乃發熱,一身骨節盡痛,又進十神湯發汗,熱退身不痛矣。萬候之,李稱病愈,觀其面色帶赤,知病未解。請脈之,洪滑而數。(色脈相對。)經曰:大則病進。今汗後脈猶洪數,病方進也,而彼自稱愈。
萬未去,食頃而病作矣。滿腹急痛,狀如奔豚,上下左右,舉手按摩。亟延萬至,曰:汝先診脈,不言而去,知我病也,幸急救我。萬曰:無傷。乃進建中湯,一服而痛定。次日,有省祭官萬樸來問疾。樸善醫,診之,且駭且顧,李亦疑懼。萬診之,謂樸曰:汝怪其脈之促止乎?蓋心下怔忡,故脈如是耳。
李即應曰:我心下跳亂不寧。即命取藥,方用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白芍、生地、五味,獖豬心煮湯煎,一服心跳止,脈不促矣。蓋心惡熱,用熱治熱,向服理中、十神,俱犯禁,故病復作也。
白話文:
[暑]
許叔微治療一位病人,症狀是頭痛、發熱、心煩躁動、口渴。診脈發現脈象大而虛弱,於是給予白虎湯,服藥後痊癒。張仲景說:脈虛而身體發熱,是因中暑所致。他又說:脈象弦細、虛弱遲緩是怎麼回事呢?《素問》說:寒邪傷及形體,熱邪傷及氣機。中暑是熱邪傷氣而非傷形,所以氣機衰敗導致脈象虛弱,所謂弦細、虛弱遲緩,都是虛脈。仲景認為弦脈屬陰,朱肱、龐安時也說中暑脈象微細,由此可知是虛證。
癸丑年,我的朋友王彥龍擔任毗陵倉官,在盛夏時節,出現胸頸部多汗、雙腳冰冷、神志不清的症狀。其他醫生束手無策,胡亂用藥,已經十多天了。我診脈發現,其寸關脈濡弱,關後脈數,判斷應當用濕溫病的治療方法。這是先中暑後又受濕邪侵襲,暑濕之邪互相搏結,叫做濕溫病。我首先用白虎加人參湯,然後用白虎加蒼朮湯,頭痛逐漸減輕,腳漸漸暖和,汗也漸漸止住,三天就痊癒了。這屬於外邪侵犯,之前的錯誤用藥,差點危及生命。
有人提出疑問:為什麼叫做賊邪?我回答說:《難經》說,五邪包括實邪、虛邪、正邪、微邪、賊邪。從後天而來的邪氣叫做虛邪,從先天而來的邪氣叫做實邪,從所不勝之邪氣而來的叫做賊邪,從所勝之邪氣而來的叫做微邪,自身原有的疾病叫做正邪。比如說,心臟本身有疾病,中暑是正邪,之後再受濕邪侵襲就是賊邪,在五邪之中是最為凶險的。《難經》說:濕溫病的脈象,陽脈濡弱,陰脈細小而急促。
濡弱見於陽脈,是濕邪與暑邪搏結;細小而急促見於陰脈,是暑邪蒸爍濕邪。所以經書上說:暑濕之邪互相搏結,叫做濕溫病,這就是賊邪。不僅如此,我平時就有飲酒過多的毛病,每到夏天出汗,雙腳總是濕漉漉的從來沒有幹過,每次服用這種藥物一兩碗就痊癒了。
張子和治療一個叫小鄭的十五歲少年,在田間中暑,頭痛,臥床不起,用雙解散汗,又用米泔水湯灌服,都沒有效果。傍晚又用三花神祐丸大量瀉下,終於痊癒。
張子和治療一位七十一歲的張叟,夏天在田間因飢餓疲勞中暑,飲食不進,經常嘔吐,口中不斷流出唾液,腹部脅肋疼痛。其他醫生都使用平胃散、理中丸、導氣丸等藥物,都沒有效果。又加用針灸,都說是胃寒,於是詢問張子和。張子和說:痰飲屬於胃,胃中熱盛而不能收斂,所以才會流出唾液。由於病人年事已高,不敢使用向上湧吐的藥物。於是讓病人用筷子探吐,不需用藥就吐出一升痰涎。接著用黃連清心散、導飲丸、玉露散調理,飲食逐漸恢復正常。
只是大便秘結,於是用生薑、大棗煎煮調胃承氣湯一兩劑瀉下,就痊癒了。
萬密齋治療縣丞李天泉,六月中暑,腹部疼痛。李天泉的僕人婢女認為是寒症,給他服用理中湯,一劑藥後疼痛停止了。之後又發熱,全身骨節疼痛,又服用十神湯發汗,熱退了,身體也不痛了。萬密齋探望李天泉,李天泉自稱病癒,但萬密齋觀察他的面色發紅,知道病症並沒有痊癒。於是請他診脈,發現脈象洪大滑利而數(面色與脈象相符)。經書上說:脈象洪大則病情加重。現在發汗後脈象仍然洪大而數,病情正加重,而他自己卻自稱痊癒了。
萬密齋尚未離開,過了一會兒病情又發作了,腹部劇烈疼痛,像奔豚一樣,疼痛部位上上下下,左右移動,自己用手按摩。李天泉急忙請萬密齋回來,說:您之前診脈,沒有說話就走了,知道我的病情,希望您趕快救我。萬密齋說:沒有關係。於是給他服用建中湯,一劑藥後疼痛停止了。第二天,有省祭官萬樸來探望病情,萬樸也是一位擅長醫術的人,診脈後非常驚訝,李天泉也感到懷疑和恐懼。萬密齋診脈後對萬樸說:你奇怪他的脈象促而停止吧?這是因為心下怔忡,所以脈象才會這樣。
李天泉立刻回答說:我的心下跳動不安。於是讓抓藥,處方是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白芍、生地、五味子,用豬心煮湯煎服,一劑藥後心跳停止,脈象也不促了。這是因為心臟憎惡熱邪,所以用溫熱之法治療,之前服用理中湯、十神湯,都是違犯禁忌,所以病情復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