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一·外科 (10)
卷三十一·外科 (10)
1. 頤疽
薛立齋治高舉人,年逾三十,夏月熱病後患頤毒,積日不消,氣息奄奄,脈診如無,飲食少思,大便不禁。《脈經》云:脈息如無似有,細而微者,陽氣衰也。齊氏云:飲食不入,大便滑利,腸胃虛也。遂以六君子湯加炮薑、肉豆蔻、破故紙,數劑瀉止,食稍進。更加以黃耆、當歸、肉桂,潰而膿水清稀。
就於前藥,每服加熟附子一錢,數劑食進,膿亦漸稠。再以十全大補湯,用酒芍,加白蘞,月餘而痊。
白話文:
薛立齋醫治一位姓高的舉人,年過三十,夏天患熱病後,下巴長了毒瘡,久治不癒,病人氣息微弱,脈搏幾乎摸不到,食慾不振,大便失禁。《脈經》說:脈搏若有若無,細微的,是陽氣衰弱的表現。齊氏醫案說:吃不下東西,大便稀溏,是腸胃虛弱的症狀。於是薛立齋用六君子湯,加入炮薑、肉豆蔻、破故紙,服用了幾劑藥後,大便得到控制,食慾略有改善。之後又加入黃耆、當歸、肉桂,毒瘡潰爛,流出的膿水清稀。
在之前的藥方基礎上,每劑藥加一錢熟附子,服用幾劑後,食慾轉好,膿液也逐漸變濃稠。最後改用十全大補湯,用酒炒白芍藥,並加入白蘞,一個多月後痊癒。
2. 項癰
薛立齋治二守施希祿,患項毒,膿已成,因畏針,焮延至胸,色赤如霞。其脈滑數,飲食不進,月餘不寐,肢體甚倦,此氣血虛而不能潰也。乃針之,膿出即睡,覺而思食。用托裡藥,兩月而愈。劉璽素虛,患此不針,潰透頷頰,氣血愈虛,竟不救。
一婦人項患癰,焮痛,發寒熱,以荊防敗毒散,二劑少愈。以小柴胡湯加連翹、牛蒡、桔梗,四劑而消。
一男子項患毒,潰而作痛,以參、耆、地黃、芎、歸補之而止。更以八珍湯加黃耆、桔梗,三十餘劑而愈。
馬元儀治沈氏婦,頸項間患瘍,痛甚,躁煩發熱,晝夜不眠,多方不愈。診之,兩脈浮大沉小,此陽明氣血交虧之候也。陽明之氣,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,而血隨之。氣虛血澀,則病生焉。況所現皆血虛氣衰之症,較之熱毒有餘者殊矣。用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,人參三錢,炙草七分,紅花五分,調補氣血,四劑而安。
張子和在西華,寄食於夏官人宅,忽項上病,一病狀如白瘡,瘡腫根紅硬,以其微小不慮也。忽故人見邀,以羊羔酒飲,雞、魚、醢、蒜皆在焉。張以故人不能辭,又忘禁忌,是夜瘡大痛不可忍,項腫及頭,開口發狂言,目見鬼神。夏君甚懼,欲報其家。張笑曰:請無慮,來日當平。
乃以酒調通經散六七錢,下舟車丸百餘粒,次以熱面羹投之。上湧下泄,一時齊作,各去半盞。明日日中,瘡腫已平,一二日膿出而愈。
朱丹溪治王姑丈,七十餘患項疽,脈實而稍大。此因憂悶而生,太陽經治之。歸頭二錢,黃柏一錢五分,黃耆、羌活、地黃、酒芩、桔梗各一錢,酒連、連翹、防風、生甘草、人參、陳皮、防己、澤瀉各五分,白水煎服。
柴嶼青治夏同司鑲黃旗覺羅諱瑪德,患對口。人皆謂之落頭疽,難治。柴以為無害,服藥五十日而愈。後某公亦患前症,亦服藥五十日而安。
姚應鳳診一人,項生瘡,求治,應鳳曰:是天蛇頭瘡,宿因也,三年頭當自落而斃。竟如其言。(《仁和縣誌》)
白話文:
項癰
薛立齋治療兩個官吏施希祿的頸部腫毒,膿已形成,因為害怕針灸,腫脹蔓延到胸部,顏色紅得像霞彩。脈象滑數,飲食不進,一個多月睡不着覺,四肢極度疲倦,這是氣血虛弱而不能使腫毒潰破的緣故。於是用針灸,膿液排出後便睡着了,醒來後就想吃東西。服用托裡藥物,兩個月後痊癒。劉璽素體虛弱,患了這種病而不針灸,腫毒潰破蔓延到頷下和面頰,氣血更加虛弱,最終不治身亡。
一位婦女頸部患癰疽,紅腫疼痛,發寒發熱,服用荊防敗毒散兩劑,病情稍有好轉。又服用小柴胡湯加連翹、牛蒡、桔梗四劑,腫毒消退。
一位男子頸部患毒,潰破疼痛,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生地黃、川芎、當歸補益氣血,疼痛停止。之後又服用八珍湯加黃耆、桔梗三十多劑而痊癒。
馬元儀治療沈氏婦女,頸項間患有瘡瘍,疼痛劇烈,煩躁不安,發熱,晝夜難眠,多種治療方法均無效。診脈,兩脈浮大沉小,這是陽明經氣血交虧的徵象。陽明經之氣,一天一夜在體內運行五十周,血液隨之運行。氣虛血瘀,則疾病產生。況且患者表現的都是血虛氣衰的症狀,與熱毒過盛的情況大不相同。於是使用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,人參三錢,炙甘草七分,紅花五分,調補氣血,四劑後病情好轉。
張子和在西華,寄居在夏官人家中,突然頸部生瘡,病狀像白瘡,瘡腫根部紅硬,因為瘡很小,他沒有在意。突然舊友來訪,以羊羔酒款待,還有雞、魚、醢(一種醬)、蒜等食物。張子和因為是舊友不好推辭,又忘記忌口,當晚瘡痛難忍,頸部腫脹至頭部,張口說胡話,看見鬼神。夏君非常害怕,想通知他的家人。張子和笑着說:請不必擔心,明日就會好轉。
於是用酒調和通經散六七錢,服用舟車丸一百多粒,然後用熱面湯送服。上吐下瀉,同時進行,各排出半杯。第二天中午,瘡腫已經消退,一兩天后膿液排出而痊癒。
朱丹溪治療王姑丈,七十多歲,患頸部疽,脈象實而略大。這是因為憂鬱而引起的,用太陽經藥物治療。使用生地黃二錢,黃柏一錢五分,黃耆、羌活、生地黃、酒黃芩、桔梗各一錢,酒連翹、連翹、防風、生甘草、人參、陳皮、防己、澤瀉各五分,用水煎服。
柴嶼青治療夏同司鑲黃旗覺羅瑪德,患有對口瘡,人們都稱之為落頭疽,難以治療。柴嶼青認為此病並無大礙,服用藥物五十天後痊癒。後來某位官員也患有相同的疾病,也服用藥物五十天痊癒。
姚應鳳診治一人,頸部生瘡,求治,姚應鳳說:這是天蛇頭瘡,是宿疾,三年後頭顱會自行脫落而死。結果正如他所說。(《仁和縣誌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