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一·外科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一·外科 (7)

1. 腦疽

其行也有處,其主也有歸。假令發於喉舌者,心之毒;皮毛者,肺之毒;肌肉者,脾之毒;骨髓者,腎之毒;發於下者,陰中之毒;發於上者,陽中之毒;外者,六腑之毒;內者,五臟之毒。故內曰壞,外曰潰,上曰從,下曰逆。發於上者得之速,發於下者得之緩。感於六腑者易治,感於五臟者則難治也。

觀此則疽發於腦者,乃膀胱腎脈陰氣不足,陽火熾盛而出也。豈可專泥於火,而不滋益陰氣耶?

一男子耳後漫腫作痛,肉色不變,脈微數,以小柴胡湯加芎、歸、桔梗,四劑腫少起。更以托裡消毒散數劑,脈滑數,此膿已成矣,宜針之。彼畏而不肯用,因痛極始針之,出膿碗許。以托裡藥,兩月餘始愈。凡瘡不起者,托而起之,不成膿者,補而成之,使不內攻。膿成而及時針之,不數日即愈矣。

常見患者皆畏針痛而不肯用,又有恐傷良肉而不肯用。殊不知瘡雖發於肉薄之所,若膿成,其腫亦高寸余,瘡皮又厚分許,用針深不過二分。若發於背腫,高必有三四寸,入針止寸許,況患處肉已壞矣,何痛之有?何傷之慮?怯弱之人,又患附骨疽,待膿自通,以致大潰,不能收斂,氣血瀝盡而亡者多矣。(用針之法。

一男子素不慎起居飲食,腦忽焮赤腫痛,尺脈洪數,以黃連消毒散二帖,濕熱頓退。惟腫硬作痛,以仙方活命飲二帖,腫痛悉退。但瘡頭不消,投十宣去桂,加銀花、藁本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,以托裡排膿。彼欲全消,自制黃連消毒散二帖,反腫硬不作膿,始悟。仍用十宣加白朮、茯苓、半夏,腫少退,乃去桂,又四劑而膿成,膿勢亦退。

繼以八珍散加黃耆、五味、麥冬,月餘膿潰而愈。夫苦寒之藥,雖治陽症,尤當分表裡虛實,次第時宜,豈可始末悉用之?然焮腫赤痛,尺脈數,按之則濡,乃膀胱濕熱壅盛也,故用黃連消毒散,以解毒除濕。腫硬作痛,乃氣血凝滯不行而作也,遂用仙方活命飲,以散結消毒破血。

其瘡頭不消,蓋因熱毒熏蒸,氣血凝滯而然也,宜用甘溫之劑,補益陽氣,托裡以腐之。況此症原屬督脈經陰虛火盛而出,若不審其因,專用苦寒之劑,使胃氣弱,何以腐化收斂,何不致於敗耶?凡瘡之易消散,易腐潰,易收斂,皆氣血壯盛故也。

汪太常太夫人,年逾八十,腦疽已潰,發背繼生,頭如粟許,脈大無力,此膀胱經濕熱所致。夫脈無力,乃血氣衰也,遂以托裡消毒藥數服,稍可。更加參、耆之劑,雖起而作渴。此氣血虛甚,以人參、黃耆各一兩,當歸、熟地各五錢,麥冬、五味各一錢,數服渴止而不潰。以前藥加肉桂,十餘劑,膿成針之,瘀肉漸腐,徐徐取去。

而膿猶清不斂,投以大劑十全大補湯加白蘞、貝母、遠志,三十餘劑,膿稠而愈。凡患者氣質素實,或有痰,不服補劑,不知膿血出多,氣血並虛,豈不宜補?嘗治瘡,陰用參、耆大補之劑,陽用敗毒之方與服之,服不中滿,瘡亦有效。虛甚者,尚加薑、桂及附子也。

白話文:

腦疽

腦疽的發生部位和病因各有不同。例如,若發病於喉舌,是心臟的毒素;發於皮毛,是肺部的毒素;發於肌肉,是脾臟的毒素;發於骨髓,是腎臟的毒素;發病於下半身,是陰部毒素;發病於上半身,是陽部毒素;發病於體表,是六腑的毒素;發病於內臟,是五臟的毒素。因此,內部稱為壞疽,外部稱為潰瘍,向上蔓延稱為從,向下蔓延稱為逆。上半身發病較快,下半身發病較慢;六腑感染較易治療,五臟感染則較難治療。

觀察腦疽的發病,是因膀胱和腎經陰氣不足,陽火旺盛而導致的。怎能只單純治療火症,而不滋養陰氣呢?

曾有一男子耳後腫痛,皮膚顏色未變,脈搏微弱而數,用小柴胡湯加川芎、當歸、桔梗,四劑後腫脹略減。之後再用托裡消毒散數劑,脈搏滑利而數,此時膿已形成,應當用針刺放膿。但他害怕而不肯,直到疼痛難忍才同意針刺,放出約一碗膿液。服用托裡藥物,兩個多月才痊癒。凡是瘡瘍未發的,就用藥物使其發出來;未成膿的,就用藥物使其成膿,防止內部感染。膿已形成,及時針刺,幾天就能痊癒。

常見患者都害怕針刺疼痛而不肯使用,也有人擔心傷到好肉而不肯使用。殊不知,雖然瘡瘍發於皮膚較薄處,但若膿已形成,腫脹高度可達寸許以上,瘡皮也會厚達數分,針刺深度不過二分。若發病於背部腫脹,高度可能有三四寸,針刺深度也僅寸許,況且患處的肉已經壞死了,又何來疼痛和傷及好肉的顧慮呢?懦弱的人,患了附骨疽,等待膿液自行排出,導致大面積潰爛,無法收斂,氣血耗盡而亡的很多。(關於針刺的方法)

有一男子平時不注意生活起居和飲食,腦部突然紅腫疼痛,尺脈洪大而數,用黃連消毒散兩帖,濕熱頓時消退。但腫塊仍然堅硬疼痛,用仙方活命飲兩帖,腫痛全部消退。但瘡瘍表面未消,便使用十宣穴放血,去桂枝,加銀花、藁本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,以托裡排膿。他想讓瘡瘍完全消退,自己又用了兩帖黃連消毒散,反而腫塊堅硬,沒有化膿,這才明白過來。重新使用十宣穴放血,加白朮、茯苓、半夏,腫脹略減,便去桂枝,又用了四劑後膿液形成,膿液也減少了。

接著用八珍湯加黃耆、五味子、麥冬,一個多月後膿液排出而痊癒。苦寒藥物雖然能治療陽症,但必須區分表裡虛實,依次使用,不能始終都用。然而紅腫熱痛,尺脈數,按之則濡潤,這是膀胱濕熱壅盛,所以用黃連消毒散解毒除濕。腫塊堅硬疼痛,是氣血凝滯不通所致,所以用仙方活命飲散結消毒破血。

瘡瘍表面未消,是因為熱毒燻蒸,氣血凝滯所致,應該用甘溫藥物,補益陽氣,托裡使之腐化。況且此病本屬督脈經陰虛火盛所致,如果不了解病因,單純使用苦寒藥物,使胃氣虛弱,怎能使膿液腐化收斂,又怎能不導致病情惡化呢?凡是瘡瘍容易消散、容易腐潰、容易收斂,都是因為氣血旺盛的緣故。

汪太常太夫人的母親,年逾八十,腦疽已潰爛,背部又生瘡,瘡頭如粟米大小,脈搏大而無力,這是膀胱經濕熱所致。脈搏無力,是氣血衰弱,於是用托裡消毒藥數劑,略有好轉。再加人參、黃耆,雖然瘡瘍好轉,卻感到口渴。這是氣血非常虛弱,於是用人參、黃耆各一兩,當歸、熟地各五錢,麥冬、五味子各一錢,服用後口渴止住,瘡瘍也不潰爛。以前藥物再加肉桂,十幾劑後,膿液形成,針刺放膿,瘀肉逐漸腐化,慢慢去除。

但膿液仍然清稀,不能收斂,便用大劑量的十全大補湯加白蘞、貝母、遠志,三十多劑後,膿液變稠而痊癒。凡是患者體質素來強壯,或者有痰濕,不服補藥,不知道膿血排出太多,氣血都已虛弱,豈能不補呢?曾經治療瘡瘍,陰虛者用參、耆大補藥物,陽虛者用敗毒藥物,服用不過量,瘡瘍都有效。非常虛弱者,還要加薑、桂和附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