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一·外科 (4)
卷三十一·外科 (4)
1. 癰疽
黃履素曰:予座師茅五芝先生長公子子京,偶於腎間患一毒,地非要害,直易視之。子京素知醫,恐痛傷元氣,輒服人參,其毒愈甚,發寒熱,乃始延醫。又遇粗工,潰後胸滿,應服參、耆,又不能多服,竟致不能收口而歿。蓋癰疽初起,先宜瀉毒,而後議補。若補之太早,遂有此禍可鑑也。
邱汝誠面生疽,即買藥鋪四所合神芎散丸予之,曰:以此療之。其人怒,不肯服,歸而告人。人曰:未必非良法也,服之即瘥。蓋其人嗜酒,此丸實去酒病云。(《揮塵新談》)
彭羨門少宰,傳治腫毒初起方,用:雞子用銀簪插一孔,用明透雄黃三錢,研極細末入之,仍以簪攪極勻,封孔入飯內,蒸熟食之,日三枚,神效。(《居易錄》)
前寧都令李聘說:麥粉不拘多少,用陳醋熬膏,貼無名腫毒,神效。(雄按:此名烏龍膏,麥粉乃洗麩造麵筋澄下之粉也。)
徐靈胎曰:瘍科之法,全在外治,其手法必有傳授。凡辨形察色,以知吉凶,及先後施治,皆有成法。必讀書臨症,二者皆到,然後無誤。其升降圍點,去腐生肌,呼膿止血,膏塗洗熨等方,皆必純正和平。屢試屢驗者,乃能應手而愈。至於內服之方,護心托毒,化膿長肉,亦有真傳,非尋常經方所能奏效也。
惟煎方則必視其人之強弱陰陽,而為加減,此則必通於內科之理,全在學問根柢。然又與內科不同,蓋煎方之道相同,而其藥則有某毒主某藥,某症主某方,非此不效,亦另有傳授焉。故外科總以傳授為主,徒恃學問之宏博無益也。有傳授則較之內科為尤易,惟外科而兼內科之症,或其人本有宿疾,或患外證之時,復感他氣。或因外症重極,內傷臟腑,則不得不兼內科之法治之。
此必平日講於內科之道,而通其理,然後能兩全而無失。若不能治其內症,則並外症亦不可救,此則全在學問深博矣。若為外科者,不能兼,則另請明理內科,為之定方。而為外科者,參議於其間,使其藥與外證無害,而後斟酌施治,則庶幾兩有所益。若其所現內症,本因外證而生,如痛極而昏暈,膿欲成而生寒熱,毒內陷而脹滿,此則內症皆由外症而生,只治其外症。而內症已愈,此又不必商之內科也。
但其道甚微,其方甚眾,亦非淺學者所能知也。故外科之道,淺言之,則惟記煎方數首,合膏圍藥幾料,已可以自名一家。若深言之,則經絡臟腑,氣血骨脈之理,乃奇病怪疾,千態萬狀,無不盡識,其方亦無病不全,其珍奇貴重難得之藥,亦無所不備,雖遇極奇極險之症,亦瞭然無疑。此則較之內科為更難,故外科之等級高下懸殊,而人之能識其高下者,亦不易也。
日外科之法,最重外治,而外治之中,尤重圍藥。凡毒之所最忌者,散大而頂不高。蓋人之一身,豈能無七情六慾之伏火,風寒暑濕之留邪,飲食痰涎之積毒?身無所病,皆散處退藏。氣血一聚而成癰腫,則諸邪四面皆會,惟圍藥能截之,使之併合,則周身之火毒不至矣。其已聚之毒,不能透出皮膚,勢必四布為害,惟圍藥能束之,使不散漫,則氣聚而外泄矣。
白話文:
癰疽
黃履素說:我的老師茅五芝先生的長子子京,曾經在腎臟附近長了一個毒瘡,位置不算要害,本容易處理。子京平時也懂醫術,擔心疼痛傷及元氣,就自行服用人參,結果毒瘡反而更嚴重,還發寒熱,才開始找醫生。又遇到一位經驗不足的醫生治療,潰爛之後胸悶,又服用人參、黃耆,但也不敢服用太多,最終導致傷口無法癒合而死。這是因為癰疽初期,應該先瀉毒,之後再考慮補益。如果太早補益,就會造成這樣的禍患,值得警惕。
邱汝誠臉上長了疽,有人給他買了藥鋪裡配好的神芎散丸,說用這個治療。邱汝誠很生氣,不肯服用,回家後跟別人說此事。別人說:這未必不是好方法,服用後就能痊癒。原來邱汝誠嗜酒,這個藥丸正好能治療酒病。
彭羨門少宰,流傳一個治療腫毒初期的方子:取雞蛋一個,用銀簪扎一個小孔,放入研磨得很細的雄黃三錢,再用銀簪攪拌均勻,封好孔,放在米飯裡蒸熟食用,每天三次,療效神奇。
前寧都縣令李聘說:用麥麩沉澱的麥粉(註:此即烏龍膏的麥粉),多少不拘,用陳醋熬成膏狀,敷貼無名腫毒,療效神奇。
徐靈胎說:外科療法,完全依靠外治,手法必須有師承傳授。辨別形狀、觀察顏色,以此判斷吉凶,以及先後施治的順序,都有既定的方法。必須既讀書學習,又臨證實踐,兩者都做到,才能避免錯誤。升降圍點、去腐生肌、引膿止血、膏藥塗敷、熨貼等方法,都必須純正平和,經過多次試驗,反覆驗證有效,才能做到運用自如,藥到病除。至於內服的藥方,護心解毒、化膿生肌,也有獨特的傳授,不是普通的經方所能達到的效果。
煎藥的方子,必須根據病人的強弱、陰陽虛實加減藥物,這就必須通曉內科的道理,完全依賴學問的根基。但是外科與內科又有所不同,煎藥的道理相同,但藥物則有針對特定毒症、特定病症的藥物和方子,非此無效,這也是另有傳授的。所以外科主要依靠師承傳授,單憑學問的廣博是沒有用的。有師承傳授,就比內科容易得多。只是外科兼有內科的病症,或者病人本身有舊病,或者患外證時又感受了其他的邪氣,或者因為外症嚴重,內傷臟腑,則不得不兼用內科的方法治療。
這就必須平時學習內科的道理,通曉其原理,然後才能做到兩全其美,不至於出錯。如果不能治好內症,那麼外症也救不了,這完全依賴學問的深厚程度。如果做外科醫生,不能兼顧內外,就應該另請懂內科的醫生,制定內服藥方,而外科醫生則參與其中,使藥物與外證不相衝突,然後再斟酌施治,這樣才能兩方面都受益。如果出現的內症,是因外證而起,比如疼痛劇烈而昏迷,膿液將要形成而發寒熱,毒邪內陷而脹滿,這些內症都是由外證引起的,只治療外證,內症也就好了,這就不必請教內科醫生了。
但是外科的道理很精微,方子很多,也不是淺學者所能了解的。所以外科的道理,簡單地說,只要記住幾個煎藥方子,掌握幾種膏藥、圍藥的配伍,就可以自成一家。如果深入探討,那就必須了解經絡臟腑、氣血骨脈的道理,各種奇特的疾病,千變萬化的症狀,都必須完全了解,藥方也必須針對各種疾病,各種珍貴稀罕的藥物,也都必須準備齊全,即使遇到極其奇特危急的病症,也能了然於胸,胸有成竹。這就比內科更難,所以外科的等級高低差別很大,而人們能識別其高低的人,也不容易。
外科療法最重視外治,外治之中,又最重視圍藥。凡是毒邪最忌諱的就是擴散而頂部不高。因為人的一身,豈能沒有七情六慾的伏火,風寒暑濕的留邪,飲食痰涎積聚的毒邪?身體沒有病,這些邪氣都散布在身體各處,潛藏不露。氣血一旦聚集,就形成了癰腫,則各種邪氣從四面八方匯聚,只有圍藥才能阻止它,使其互相融合,這樣周身火毒就不會蔓延了。已經聚集的毒邪,不能透出皮膚,勢必四處蔓延危害,只有圍藥才能束縛它,使它不至於散漫,這樣氣才能聚集而外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