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一·外科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一·外科 (2)

1. 癰疽

一男子患癰,膿熟不潰,欲針之,補以托裡。不信,乃服攻毒藥,及致噁心少食,始悟而用針。更以六君子湯加藿香、當歸,四劑少可。再以加味十全大補湯,數劑而斂。凡瘡膿熟,不行針刺,膿毒侵蝕,輕者難療,重者不治。老弱之人,或偏僻之處,及緊要之所,若一有膿,宜急針之,更以托裡,庶幾無變。

一男子患癰作痛,服寒涼藥,痛雖止,而食愈少,瘡亦不潰。以六君子湯而食進,再以托裡藥潰之而愈。大抵瘡疽之症,寒熱虛實,皆能作痛。熱毒之痛者,以寒涼之劑折之;寒邪之痛者,以溫熱之劑散之;因風而痛者,除其風;因濕而痛者,導其濕;燥而痛者,潤之;塞而痛者,通之;虛而痛者,補之;實而痛者,瀉之;膿鬱而閉者,開之;惡肉侵蝕者,去之;陰陽不和者,調之;經絡閉澀者,利之。慎勿概用寒涼之藥,況血脈喜溫而惡寒,若冷氣入里,血即凝滯,反為難瘥矣。

馮楚瞻治趙翁,年七十二,右頰腫硬,連及頤項,耳後一片堅實,不熱不痛,已兩月餘,諸治不效,漸至口內出膿,牙噤不開,飲食少進,精神日衰。脈則洪大而空,知為元氣大虧,陰寒所聚,所謂石疽是也。不得陽和,何以外解?若內潰日久,穿喉破頰,不可療矣。乃用豬脂搗爛,入肉桂細末、蔥頭、食鹽杵勻,厚敷患處。

(敷藥。)以脂膏治血肉,同氣相應也。蔥能透竅,鹽能軟堅,桂能行血,油能浸潤皮膚。內則空心生脈飲送八味丸,食遠志、參、耆、歸、芍、苓、朮、薄、桂、銀花、角刺之類,使陽回則陰寒自解,血氣衝和,自能逐毒。三五日後,冰硬者熱軟,漫腫者高聳,木者疼痛,紫者紅活,飲食日進,血氣漸長。

毒既外出,久凝久瘀之血肉,消者消,膿者膿,不再旬而愈。

張景岳治一儒者,年近三旬,素病蒭耳,發必潰膿,至是益甚,自耳根下連頸項,上連頭角,耳前後莫不腫痛。或與散風降火,一月後稠膿鮮血,自耳迭出。每二三日必出鍾許,而腫痛全不消,枕不可近。察其形色,已大不足,而腫痛則若有餘。脈之,或急或緩弱,此非實熱可知。

遂先與六味湯二三劑,元氣稍振。繼與一陰煎加牛蒡、茯苓、澤瀉,倍加白蒺藜為君,服五十餘劑。外用降癰散,晝夜敷治,兩月而後愈。蓋此症雖似潰瘍有餘,而實以肝腎不足,上實下虛,一奇症也。(何奇之有?)

張通府耳後髮際患腫一塊,無頭,肉色不變,按之微痛,彼以為痰結核,其脈軟而時見數。經云:脈數不時見,則生瘡也,非痰結。仲景云:微弱之脈,主血氣俱虛,形精不足。又云:沉遲軟弱,皆宜托裡。遂以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炙草以托裡,少加金銀花、白芷、桔梗以消毒。

白話文:

癰疽

一位男子患了癰疽,膿已成熟卻未潰破,想用針刺,並配合補益氣血的藥物治療。但他不信,反而服用攻毒的藥物,結果導致噁心、食慾不振,才意識到錯誤而使用針刺療法。之後又服用六君子湯加藿香、當歸,服用了四劑後症狀略有好轉。接著再服用加味十全大補湯數劑,傷口便癒合了。總之,瘡瘍膿已成熟,不應輕易針刺;若膿毒侵蝕,輕者難治,重者不治。老年體弱者,或偏遠地區,以及病情緊急者,一旦有膿,應及時針刺,並配合補益氣血的藥物,才能避免病情惡化。

一位男子患癰疽疼痛,服用寒涼藥物後,疼痛雖止,但食慾更差,瘡瘍也不潰破。改用六君子湯後食慾恢復,再服用補益氣血的藥物使其潰破而痊癒。總而言之,瘡疽的症狀,寒熱虛實都會導致疼痛。熱毒引起的疼痛,用寒涼藥物治療;寒邪引起的疼痛,用溫熱藥物治療;因風引起的疼痛,祛除風邪;因濕引起的疼痛,引導濕邪排出;乾燥引起的疼痛,滋潤治療;阻塞引起的疼痛,疏通治療;虛引起的疼痛,補益治療;實引起的疼痛,瀉法治療;膿液鬱積阻塞的,疏通治療;惡肉侵蝕的,去除惡肉;陰陽不調的,調理陰陽;經絡閉塞的,通利經絡。切勿一概使用寒涼藥物,況且血脈喜溫惡寒,如果寒邪入裡,血液就會凝滯,反而難以痊癒。

馮楚瞻治療一位七十二歲的趙翁,其右臉腫硬,蔓延至下巴和頸項,耳後一片堅硬,不紅不痛,已經持續兩個多月,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,漸漸地從口中流出膿液,牙關緊閉,飲食減少,精神衰弱。脈象洪大而空虛,知道是元氣大虧,陰寒凝結,屬於所謂的石疽。沒有陽氣的溫煦,怎麼能使寒邪外解呢?如果內部潰爛日久,穿透喉嚨和臉頰,就無法治療了。於是用豬油搗爛,加入肉桂末、蔥頭、食鹽搗勻,厚厚地敷在患處。

(敷藥。)用油膏治療血肉,是同氣相應的。蔥能通達竅穴,鹽能軟化堅硬腫塊,桂能行血,油能滋潤皮膚。內服空心生脈飲送服八味丸,服用遠志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芍藥、茯苓、蒼朮、白術、肉桂、金銀花、皂角刺等藥物,使陽氣回歸,則陰寒自然消解,血氣調和,就能自行驅除毒邪。三五天后,堅硬的變得柔軟,腫脹的變得高聳,木僵的變得疼痛,紫色的變得紅潤,飲食增多,血氣漸漸恢復。

毒邪排出後,長期凝結瘀積的血肉,該消的消,該化膿的化膿,不到十天就痊癒了。

張景岳治療一位年近三十的儒生,素來患有耳後腫痛,發病必潰爛流膿,這次病情加重,從耳根下蔓延到頸項,上達頭角,耳前後都腫痛。曾用散風清熱的藥物治療,一個月後,濃稠的膿血從耳朵不斷流出,每隔兩三天就要流出滿滿的一碗,但腫痛卻沒有消退,甚至枕頭都不能靠近。觀察其症狀,已經非常虛弱,但腫痛卻好像很盛。把脈後發現,脈象時急時緩,很弱,這顯然不是實熱。

於是先給他服用六味地黃丸二三劑,使元氣稍有恢復。接著服用一陰煎加牛蒡子、茯苓、澤瀉,並加大劑量的白蒺藜為主藥,服用五十多劑。外用降癰散,晝夜敷貼治療,兩個月後痊癒。這個病例雖然看起來好像潰瘍很盛,但實際上是肝腎不足,上實下虛,是一個奇特的病例。(哪裡奇特呢?)

張通府耳後髮際長了一塊腫塊,沒有明顯的頭,肉色沒有改變,按壓時微痛,他認為是痰核,其脈象軟弱,時而脈數。經書上說:脈數不固定出現,就會生瘡,不是痰核。仲景說:脈象微弱,說明血氣俱虛,精氣不足。又說:脈象沉遲軟弱,都應該補益氣血。於是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炙甘草補益氣血,少加金銀花、白芷、桔梗以清熱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