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3)
卷三十 (3)
1. 胎疾
萬密齋曰:一兒頸細,其父嘗問於予,可養何如?予曰:頸者,頭之莖,細則不能任元。在父母調養之,八歲後再議。至五歲死。
一兒解顱,未一歲,認字唸書,父母甚愛之。予曰:此兒胎稟不足,腎虛顱解,真陽弱矣,聰慧早發,真陽泄矣,恐遺父母憂。未一歲而發搐死。(雄按:余兒壽源,生而壯偉,無一夭相。惟善解人意,未半歲即能認字,見者無不歎賞,余憂其發泄太早,果不滿八月而殤,可悼也已。)
一兒周歲後多笑,予曰:此兒難養。父問故,曰:腎為水,心為火,水陰火陽,陰常不足,陽常有餘。笑者,火之聲也,水不勝火,故得難養。曰:諸兒笑者皆不可養乎?曰:待人引之而笑者,此有情也;見人自笑者,此無情也。後以瘡痘死。
一兒頭縫四破,皮光而急,兩眼甚小。萬曰:腦者,髓之海也。腎主骨,髓中有伏火,故髓熱而頭破,額顱大而眼楞小也,宜服地黃丸。不信,至十四歲而死。
一兒,生下便有目赤口瘡之症,自是頭常熱,山根青筋橫截,痰甚多。曰:此胎熱,其治在肝。小兒者,純陽之體,頭者,諸陽之會。肝為乙木,旺於春,乃少陽發生之氣也。經云:春氣者病在頭,故頭常熱也。肝之色青,故青筋浮露也。肝常有餘,不治恐發驚風。乃用瀉青丸,去大黃加黃芩為末,蜜丸服之,遂頭涼筋隱,病亦少矣。
白話文:
胎疾
萬密齋說:有一個孩子脖子很細,他父親來問我怎麼養育。我說:脖子是頭的支撐,細的話就無法承擔頭部的元氣。要靠父母調養,等到八歲以後再說。結果孩子五歲就死了。
有一個孩子顱骨突出,不到一歲就能認字讀書,父母非常疼愛他。我說:這個孩子胎裡稟賦不足,腎虛導致顱骨突出,真陽之氣衰弱了,聰慧早發,也是真陽之氣過度洩漏,恐怕會讓父母擔心。果然不到一歲就抽搐而死。(雄按:我的孩子壽源,出生時就體格壯碩,沒有夭折的徵兆。只是很會察言觀色,不到半歲就能認字,見到的人都讚歎不已,我擔心他發育太早,果然不到八個月就夭折了,令人悲痛。)
有一個孩子周歲後愛笑,我說:這個孩子難養活。父親問原因,我說:腎屬水,心屬火,水陰火陽,陰氣通常不足,陽氣通常有餘。笑是火的表現,水克不住火,所以難以養活。父親問:所有愛笑的孩子都難養嗎?我說:別人逗他笑,這是正常的情感;自己沒來由地笑,這是沒有情感的表現。這個孩子後來因天花而死。
有一個孩子頭縫裂開四處,皮膚光滑而緊繃,眼睛很小。萬密齋說:腦是髓的海,腎主骨,髓中藏有伏火,所以髓熱而頭縫裂開,前額突出而眼眶小,應該服用地黃丸。他不信,十四歲就死了。
有一個孩子出生時就有眼睛紅腫、口腔潰瘍的症狀,之後頭總是發熱,鼻樑上青筋橫過,痰很多。我說:這是胎熱,治療要從肝入手。小孩子是純陽之體,頭是諸陽之會。肝屬木,旺於春天,是少陽之氣的開始。經書說:春天裡生病,病在頭部,所以頭總是發熱。肝之色青,所以青筋浮露。肝氣通常有餘,不治療恐怕會驚厥發作。於是用瀉青丸,去掉大黃,加黃芩研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服用,結果頭涼了,青筋也看不見了,病也輕了很多。
2. 鬾病
萬密齋治一小兒,二歲,常利下綠水,形瘦如鬼。醫作病疳治之不效。萬曰:此非疳也,乃胎氣所害,名曰鬾病者是也。凡人家小兒,勿與懷孕婦人抱之,如胎稟強者則無礙,怯弱者犯之即成鬾病,如客忤之類。治之,但補其脾胃,待彼兒生,自然安矣。肥兒丸主之。錢氏肥兒丸:黃連、神麯、木香、檳榔、肉蔻、使君子、麥芽,麵糊丸,如麻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。
巢氏云:小兒被鬾病者,婦人懷胎孕,有鬾神導其腹中,胎嫉妒小兒,致令此病。其狀微微下利,寒熱往來,毛髮鬇鬡,情思不悅也。《千金》論鬾者,小兒鬼也。凡婦人先有小兒,未能行而母繼有胎妊,令兒漸漸羸瘦骨立,毛髮稀黃不長,時作壯熱,大便不勻,乃鬾病也,又曰繼病,法當用紫霜丸下鬾,以乳益散補之,(紫霜丸:代赭煆醋焠七次、赤石脂各一兩,杏仁五十枚,巴豆去皮油三十枚,蒸餅為丸,如粟米大。一歲五丸,百日內三丸,乳汁調下。
)令小兒斷乳即安。消乳丸、異功散亦妙劑也。其或他婦人有妊,而抱他人嬰孩者,亦有此症,同此治法。有熱者,龍膽湯。
白話文:
萬密齋治療一個兩歲的小孩,經常腹瀉排出綠色水樣便,身體消瘦得像鬼一樣。醫生誤診為疳積,治療無效。萬密齋說:這不是疳積,而是胎氣所傷,叫做鬾病。凡是家裡有小孩的,不要讓懷孕的婦女抱,如果胎兒的元氣很強盛則沒關係,如果胎兒元氣虛弱,被懷孕婦女抱到就會得鬾病,就像客忤一樣。治療的方法,只要補益孩子的脾胃,等到那個孩子出生,自然就好了。用肥兒丸治療。錢氏肥兒丸的組成:黃連、神麴、木香、檳榔、肉豆蔻、使君子、麥芽,用麵糊做成丸藥,像麻子一樣大,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。
巢氏說:小兒患上鬾病,是因為懷孕的婦女,腹中胎兒的邪氣(鬾神)影響到小兒,胎兒嫉妒小兒,才會導致這種病。症狀是輕微腹瀉,寒熱交替,毛髮粗糙,情緒不佳。《千金要方》認為鬾病是小兒被鬼怪侵擾。如果婦女已經有一個小孩,還沒有斷奶,母親又懷孕了,就會導致小孩漸漸消瘦,骨瘦如柴,毛髮稀疏發黃,不長,時而發高燒,大便不成形,這就是鬾病,也叫繼病。治療方法是用紫霜丸瀉下邪氣,再用益母散補益身體。(紫霜丸:煅燒醋煮七次的赭石、赤石脂各一兩,杏仁五十枚,去皮巴豆仁三十枚,用蒸餅做成丸藥,像小米一樣大。一歲的孩子服用五丸,一百天以內的嬰兒服用三丸,用母乳調服。)讓小孩斷奶就能痊癒。消乳丸、異功散也是有效的藥方。如果其他懷孕婦女抱別人的嬰兒,也會出現這種症狀,治療方法相同。如果伴有發熱,則用龍膽瀉肝湯。
3. 相思
薛東明治王生子,周歲,忽不乳食,肌肉消盡,醫疑為疳。薛曰:此相思症也。眾皆嗤笑之。薛命取平時玩弄之物,悉陳於前,有小木魚兒,一見遂笑,疾遂已。(《江南通志》。),
萬密齋治胡三溪子,歲半,日入後,忽啼不止,時七夕也。三溪招萬飲,已而報啼甚,請入視之,無病也。飲未竟,兒啼甚,人以兒故,意不樂。三溪強再視,細察之,實無病。無病而哭,必心有所欲,不能言也。乃問曰:兒今日所喜弄者何物?乳母曰:馬鞭子。即令取至,乃笑而持之,擊其乳母,不復哭矣,於是暢飲而罷。
明日有問者,曰:此小兒害相思病也,可以為案。
一兒半歲,忽日慘然不樂,昏睡不乳。萬曰:形色無病,將謂外感,則無風寒之症,將謂內傷,則無乳食之症。此兒莫有所思,思則傷脾,乃昏睡不乳也。其父母悟云:有一小廝相伴者,吾使他往,今三日矣。乳母亦云:自小廝去後,便不欣喜,不吃乳。父急命呼之歸,兒見其童嬉笑。父曰:非翁妙術,不能知也。
白話文:
相思
薛東明治一位王家的孩子,周歲時突然不吃奶也不吃飯,身體消瘦到肌肉都快沒了,醫生懷疑是疳積病。薛東明卻說:「這是相思病。」大家都嘲笑他。薛東明叫人把孩子平時玩耍的東西都拿來,其中有個小木魚,孩子一看到就笑了,病就好了。(出自《江南通志》)
萬密齋醫治胡三溪的孩子,孩子一歲半,每天傍晚時分就哭個不停,那天正好是七夕節。胡三溪請萬密齋喝酒,中途孩子哭得更厲害,胡三溪請萬密齋去看,但孩子並沒有生病。酒還沒喝完,孩子哭得更厲害了,大家都因此心情不好。胡三溪強忍著再去看,仔細檢查,孩子確實沒病。沒病卻哭,一定是心裡想要什麼東西,卻說不出來。於是萬密齋問:「孩子今天最喜歡玩什麼?」奶媽說:「馬鞭子。」立刻讓人把馬鞭子拿來,孩子一看就笑了,還拿著馬鞭子打奶媽,就不哭了,於是大家繼續暢飲。
第二天有人問道:「這是小孩得了相思病,可以作為一個案例。」
有個孩子半歲時,突然整天愁眉苦臉,昏昏欲睡,也不吃奶。萬密齋說:「孩子面色沒有生病的徵兆,說是外感,也沒有風寒的症狀;說是內傷,也沒有不吃奶的症狀。這個孩子一定是想念什麼東西了,想念就會傷脾,所以才會昏睡不吃奶。」孩子的父母恍然大悟說:「有一個小僕人平時常陪他玩,我們讓小僕人離開三天了。」奶媽也說:「自從小僕人離開後,孩子就不高興,也不吃奶了。」孩子的父親趕緊把小僕人叫回來,孩子看到小僕人就嬉笑起來,父親感嘆道:「如果不是您的妙術,我們根本不知道原因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