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傷風
或成血症,或成肺痿,或成哮喘,或成怯弱,比比皆然。誤治之害,不可勝數。諺云:傷風不解變成勞。至言也。然則治之何如?一驅風,蘇葉、荊芥之類;二消痰,半夏、象貝之類;三降氣,蘇子、前胡之類;四和營衛,桂枝、白芍之類;五潤津液,蔞仁、元參之類;六養血,當歸、阿膠之類;七清火,黃芩、山梔之類;八理肺,桑皮、大力子之類。八者隨其症之輕重而加減之。
更加以避風寒,戒辛酸,則庶幾漸愈,否則必成大病。又加以升提辛燥之品,如桔梗、乾薑之類,不效即加以酸收,如五味子之類,則必見血。既見血,隨用熟地、麥冬以實其肺,即成勞而死。四十年以來,我見以千計矣。傷哉。
張路玉治姜如農長媳,患風熱咳嗽,無痰,灼熱自汗,而懷妊七月。先曾服和解清肺藥二十餘劑,其咳轉劇,胎漸不安。診之,六脈皆濡大無力,右手寸關獨盛而澀,曰:此熱傷肺氣也。反與和解藥逼汗出,致肺氣益燥,而咳逆愈甚。不得已復用苦寒折之,則火轉鬱伏而不散也。
遂用大劑葳蕤,及川芎、杏仁、白薇、甘草,取葳蕤湯之半,更以當歸、桔梗、五味、黃耆益氣生津,因以斂肺。二劑,汗止咳減,胎亦向安。更加生訶子皮,一劑而痊。
鬱金岩,勞役後傷風自汗,胸滿痰結,咳出青黃涕,大如彈丸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謂勞風法在肺下也,與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加薑汁、竹瀝,二劑而安。又治宋襄之女,素常多郁,乾咳,春間感冒風邪,咳逆愈甚。以小建中湯用蜜煎生薑,加蜜煎橘皮,外邪即解,而咳不止。次以逍遙散,仍用蜜煎薑、橘,更與異功散,用蜜制白朮、薑、橘而安。
吳佩玉女,傷風咳嗽,自用疏風潤肺之藥,轉加嘔渴咽痛。診之,六脈浮滑應指,作半夏散與之,三啜而病如失。或問:咳嗽咽痛而渴,舉世咸禁燥劑,而用半夏即效何也?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此症風寒邪挾飲上攻之暴迫,故用半夏、桂枝以開通經絡,迅掃痰涎,兼甘草之和脾胃,以救津液。風痰散而營衛通,則咽痛燥渴自己。
設用清潤,滋其痰濕,經絡愈困,津液愈結,燥渴咽痛,愈無寧宇矣。近世治風寒咳嗽,雖用表藥,必兼桑皮、黃芩、花粉,甚則知、柏之類。少年得之,必種吐血虛損之根。中年以後得之,多成痰火喘咳之患。初時元氣未衰,邪熱暫伏,似覺稍可。久之真氣漸傷,轉服轉甚。
及見吐血,則不問何經臟腑,屬火屬傷,血之散結,色之晦鮮,瘀之有無,概以犀角地黃寒涼止截之劑投之,致血蓄成根。向後或兩月、一月一發,雖日服前藥不應矣。嘗見一人患項腫發熱,延傷寒家視之,則曰大頭傷寒,以表藥發之,並頭亦脹,(確然。)大頭無疑矣。
白話文:
傷風
傷風若處理不當,可能演變成血症、肺痿、哮喘或體虛等疾病,屢見不鮮。錯誤治療造成的危害更是數不勝數。俗話說:「傷風不解變成勞」,這句話非常正確。那麼,如何治療呢?首先要驅風,可以使用蘇葉、荊芥等藥物;其次要消痰,可以使用半夏、象貝等藥物;再次要降氣,可以使用蘇子、前胡等藥物;然後要調和營衛,可以使用桂枝、白芍等藥物;接著要滋潤津液,可以使用蔞仁、元參等藥物;之後要養血,可以使用當歸、阿膠等藥物;再者要清熱,可以使用黃芩、山梔等藥物;最後要調理肺部,可以使用桑皮、大力子等藥物。這八種方法要根據病情輕重加減用藥。
此外,還要避免風寒,忌食辛辣酸澀之物,這樣才能逐漸康復,否則必然會演變成大病。如果再使用升提辛燥的藥物,例如桔梗、乾薑等,無效的話又使用酸收的藥物,例如五味子等,就會導致出血。一旦出血,就用熟地、麥冬等藥物滋補肺陰,最終導致勞損而亡。四十年來,我見過成千上萬這樣的案例,令人惋惜。
張路玉治療姜如農的長媳,她患有風熱咳嗽,無痰,伴有灼熱自汗,且懷孕七個月。之前服用過二十多劑和解清肺的藥物,咳嗽反而加重,胎兒也漸漸不安。診脈發現,六脈皆濡大無力,右手寸關脈獨盛而澀,判斷是熱傷肺氣。之前用和解藥逼汗,導致肺氣更加乾燥,咳嗽加重。不得已又用苦寒藥物,結果火邪鬱結不散。
於是,用大劑量的葳蕤,以及川芎、杏仁、白薇、甘草,取葳蕤湯的半量,再加入當歸、桔梗、五味子、黃耆益氣生津,並斂肺。服藥兩劑,汗止咳嗽減輕,胎兒也趨於穩定。再加服生訶子皮一劑,病就好了。
鬱金岩,勞累後傷風自汗,胸悶痰結,咳嗽排出青黃色痰液,像彈丸一樣大。這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勞風入肺。我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加入薑汁、竹瀝,兩劑就痊癒了。又治療宋襄之女,她平時鬱氣較多,乾咳,春天感冒傷風後,咳嗽加重。我用小建中湯,用蜜煎生薑,加蜜煎橘皮,外邪就解除了,但咳嗽仍然不止。接著用逍遙散,仍然用蜜煎薑、橘,再加上異功散,用蜜制白朮、薑、橘,病就好了。
吳佩玉的女兒,傷風咳嗽,自己服用疏風潤肺的藥物,反而嘔吐口渴咽喉疼痛。診脈發現,六脈浮滑有力,給她服用半夏散,喝了三碗,病就好了。有人問:咳嗽咽痛口渴,大家都忌諱使用燥熱藥物,為什麼用半夏卻有效呢?我說: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。這個症狀是風寒邪氣夾雜飲邪上攻引起的急症,所以用半夏、桂枝疏通經絡,迅速清除痰涎,再用甘草和胃,以補充津液。風痰散去,營衛通暢,咽痛口渴自然就好了。
如果使用滋潤的藥物,反而滋長痰濕,經絡更加阻塞,津液更加凝聚,口渴咽痛就更難痊癒了。近來治療風寒咳嗽,即使使用表藥,也一定會加入桑皮、黃芩、花粉,甚至知母、柏子仁等藥物。年輕人患病,必然留下吐血虛損的根基;中年以後患病,大多會演變成痰火喘咳。初期元氣未衰,邪熱暫時潛伏,好像稍微好一點。時間久了,真氣漸漸受損,服藥反而加重病情。
一旦出現吐血,不管哪個經絡臟腑,是屬火還是屬傷,血的散結,顏色的深淺,瘀血的有無,都用犀角地黃等寒涼止血的藥物,導致瘀血積聚。以後可能一個月或兩個月發作一次,即使每天服用之前的藥物也不見效了。我曾經見過一個人患項腫發熱,找傷寒科醫生看病,醫生說是大頭傷寒,用表藥發汗,結果頭也腫了,確實是大頭傷寒沒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