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5)
卷三十 (5)
1. 吐蛔
張景岳治胡氏子,三歲,因飲食不調,幼科以清火化痰等劑,損其胃氣,反致嘔吐溏泄,復與清利,遂致吐蛔。初止數條,漸至數十條,細如燈草,甚至成團攪結而出,早晚不絕,所下者亦如之,羸困已極。因與溫胃飲二三劑,其蟲如故,不知其從何來,而生化之速,一至於此。
其家謂先逐蟲,蓋蟲吐盡,則病日甚,其能生乎?弗聽,但以前藥倍人參加附子,二三劑而嘔吐漸稀,瀉亦隨止。乃以理陰煎、溫胃飲,出入間用,十餘日蟲漸少,月餘而飲食進,肌肉生,復元如故。大凡逐蟲之藥,多傷胃氣,向使胃氣再傷,非惟蟲不能逐,病必不起。今使胃氣日強,則拔去化蟲之源而愈矣。
世俗以甘蔗宜小兒,雖痘食之無禁,群醫相爭。一曰性熱,所以發疹。一曰性寒,所以解毒。一曰性溫平,所以無害。及退,余撿方書則曰:蔗能節蛔蟲,多者減之,少者益之,蛔適其中,則兒無病,所以兒宜也。豈在寒熱溫平間哉?群醫不可漫猜,殊可哂也。(李日華《紫桃軒又綴》雄按:此說未可信也。餘四妹幼時,曾以多啖至疾。)
白話文:
張景岳治療一位三歲的胡姓小孩,因為飲食不規律,先前醫生用清熱化痰的藥方,反而傷了孩子的胃氣,導致孩子嘔吐腹瀉。後來又繼續用清熱利濕的藥,結果孩子吐出蛔蟲。一開始只吐出幾條,後來越來越多,甚至多達幾十條,細如燈芯草,甚至結成一團吐出來,早晚不停,吐出來的樣子也一樣,孩子因此非常虛弱。於是張景岳給孩子服用溫胃的藥方兩三劑,但蛔蟲還是不停地吐出來,不知道這些蟲從哪裡來,繁殖速度如此之快。
孩子的家人認為應該先驅除蟲子,因為蟲子吐盡了,病情反而加重,蟲子還能自己繁殖嗎?張景岳不聽從,只是加倍之前的藥量,並加入附子,服用了兩三劑後,嘔吐和腹瀉的情況漸漸好轉。然後張景岳用理陰煎和溫胃飲交替使用,十多天后蟲子越來越少,一個多月後孩子的飲食恢復正常,肌肉也長回來了,身體完全康復。一般來說,驅蟲藥多會傷胃氣,如果胃氣再受損傷,不僅蟲子驅不走,病也治不好。這次是讓孩子的胃氣一天天變強,從根本上解決了蛔蟲的問題,所以病就好了。
民間認為甘蔗適合小孩吃,即使出痘疹也可以吃,但醫生們意見不一。有人說甘蔗性熱,會導致疹子發出來;有人說甘蔗性寒,可以解毒;還有人說甘蔗性溫和,沒有害處。後來張景岳查閱醫書發現:甘蔗可以抑制蛔蟲,蛔蟲多就少吃點,蛔蟲少就多吃點,蛔蟲數量適中,孩子就不會生病,所以甘蔗適合小孩吃。這跟甘蔗是寒是熱是溫根本沒關係!這些醫生胡亂猜測,真是可笑。(李日華《紫桃軒又綴》批註:這個說法不可靠。我的四妹小時候,因為吃太多甘蔗而生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