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4)
卷三十 (4)
1. 蟲
)
龔子才治一兒,腹中作痛,看看至死,腹中揣摩,似有大小塊。諸醫不效,乃令人慢慢以手搓揉痛處,半日,其蟲自大便出而愈。
四明顧氏女十餘歲,尫羸骨立,百治不瘥,奄奄待斃。偶端午,家人調雄黃酒,女竊飲之,不覺大醉,嘔穢狼藉。視之,中有物如鱉,蠕蠕動,色純紅,兩眼正碧。家人驚怪,以足踩之,頸伸甚長。以鉗夾之,掉頭齧之,格格有聲,棰之不死。亟搗捶至爛,埋之土中,明日發視,僅血塊耳。自後女益長成無恙。(新安方懋記。)
朱肇能著圍棋,生一女腹多蟲,偶在何矩所在談及,一醫云:食榧子當愈。果食榧子,下蟲曝乾,尚有八尺長。(《續金陵瑣事》。)
鄉間一大姓,有子方周歲,值熱天,遍身疼痛,啼哭不休。延請諸醫,束手無策。王起云後至云:能以十金酬我,一刻即愈。主人唯唯,乃濃煎甘草湯浴兒,未幾兒即睡去,半日方醒,已不作痛矣。主人大喜,出銀酬之。特問小兒何病?王云:此乳母抱之納涼,為刺毛所著耳,(疑即毛蟲,俗呼為羊辣子。
)故以甘草湯浴之。若預說明,豈肯以十金酬我哉?眾大笑而別。(《云間雜記》。)
張子和治一兒悲哭,亦以浴愈,謂心火乘肺,浴之汗出,則肺熱散也。(雄按:毛蟲刺者,皮膚即時赤腫,最忌洗浴,宜以菜油塗之。)
小兒口吐涎沫,或吐清水,面㿠白,心腹痛有時者,蟲痛也,與癇相似,但目不斜,手不搐也,安蟲散主之。胡粉炒黃、檳榔、川楝子、鶴蝨各三錢,枯白礬二錢五分。上為末,每服五六分,痛時米飲調下。
白話文:
蟲
一個孩子肚子痛,痛到快要死了,摸肚子好像摸到大小不一的硬塊。許多醫生都治不好,後來有人慢慢地用手揉按痛處,半天後,蟲子從大便排出,孩子就好了。
四明縣顧姓女子,十多歲,身體瘦弱,骨瘦如柴,各種治療都沒效,奄奄一息。偶然在端午節那天,家人準備了雄黃酒,女孩偷偷喝了一些,喝醉了,嘔吐得很厲害。一看嘔吐物,裡面有一種像鱉一樣的東西,蠕動著,顏色鮮紅,眼睛是碧綠的。家人嚇壞了,用腳踩它,它的脖子伸得很長;用鉗子夾它,它就咬鉗子,發出咯咯的聲音,打它也不死。最後把它搗爛埋到土裡,第二天挖出來看,只剩下血塊了。之後,女孩身體慢慢恢復健康。
朱肇能下圍棋的特長,他的女兒腹中有許多蟲子。有一次,他和何矩在一起談到此事,一位醫生說:吃榧子就可以治好。他女兒吃了榧子後,蟲子排出體外曬乾後,竟然有八尺長。
鄉下一個大戶人家,有個兒子剛滿周歲,夏天時全身疼痛,哭個不停。請了很多醫生,都沒辦法。後來王起來了,說:如果能給我十兩銀子,一刻鐘就能治好。主人同意了,王起就用濃煎的甘草湯給孩子洗澡。沒多久,孩子就睡著了,半天后醒來,就不痛了。主人非常高興,付了銀子。特意問孩子什麼病,王起說:這是孩子奶媽抱著他乘涼時,被刺毛蟲(可能是毛蟲,俗稱羊辣子)叮咬了,所以用甘草湯洗澡就好了。如果事先說明,哪裡肯給我十兩銀子呢?大家都哈哈大笑,然後告辭了。
張子和治好一個哭鬧不止的孩子,也是用洗澡的方法治癒的,他說這是心火犯肺,洗澡出汗,就能散掉肺熱。
小孩口吐唾沫,或者吐清水,臉色蒼白,肚子痛,有時會這樣,這是蟲子引起的疼痛,跟癇症很像,但眼睛不斜視,手也不抽搐,可以用安蟲散治療。配方:胡粉(炒黃)、檳榔、川楝子、鶴蝨各三錢,枯白礬二錢五分。研成粉末,每次服五六分,疼痛時用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