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2)

1. 癖積

湯某治戶部侍郎小娘子患痞,蘊積結聚,已經年矣。其候腹滿壯熱,大小便閉,不食。諸醫皆作虛熱潮濕,或作胃寒不食治。然既不食,大小便自然少,又欲作疳熱治。百藥俱試,而無一中,勢已窘迫,招湯視之。問曰:合服何藥?答曰:當服甘遂、大黃。張驚曰:前諸醫者,皆用補劑,此女不進食久矣,不宜利動腸胃。

答曰:信我者生,逆我者死。張曰:更有無甘遂而次於此藥方者可否?乃令即服大承氣湯,二服而愈。次日診之,尚有餘滯積實,其症必過數日而復閉,須服前藥,始可除根。數日後,果再閉,腹滿痞結,再服此藥,一服而痊。

朱丹溪治賈福六舅子,十六歲,左脅有塊,能飲食。青皮醋炒、三稜、柴胡三分,桂枝、川芎、防風各二錢,白朮二錢半,木通一錢半,海藻一錢,甘草五分,分七帖,煎取半盞,下保和丸十五丸,忌一切發物。

蔣仲芳治一兒,七歲,食後受驚,遂發寒熱,右脅有塊,重則脹痛,輕則硬滿,已三年。忽患三陰瘧,又年餘,以丸藥截之。瘧雖愈,而朝涼暮熱,咳嗽骨立,痞塊痛甚,用耆、朮、鱉甲、當歸各四兩,參、芍、知母、丹皮、麥芽、神麯、山楂各二兩,青皮、陳皮、檳榔、木香、官桂各一兩,稜、莪、柴胡、桃仁各七錢,煎成膏,入飴糖四兩和勻,不俱時服,未終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癖積

湯某治療戶部侍郎家的小姐患有痞症,腹部脹滿積聚已久。症狀是腹部飽滿、發熱、大小便不通、不進食。許多醫生都診斷為虛熱潮濕,或胃寒不食,用藥治療。但病人既然不進食,大小便自然減少,醫生又想用治療疳熱的藥方。各種藥物都試過了,卻沒有一個藥方見效,情況已經很危急,於是請湯某來診治。湯某詢問之前服用了什麼藥,回答說服用的是甘遂、大黃。湯某很驚訝地說:之前的醫生都用補藥,病人已經很久不進食了,不應該再用瀉藥刺激腸胃。

湯某回答說:相信我的就會好,不相信我的就會死。湯某問還有沒有比甘遂更溫和的藥方,於是讓病人服用大承氣湯,服用了兩次後病就好了。第二天診脈,發現還有一些餘留的積滯,症狀很可能幾天後再次阻塞,需要再服用之前的藥物才能徹底治癒。幾天後果然再次阻塞,腹部脹滿痞結,再次服用此藥,一次就痊癒了。

朱丹溪治療賈福的六舅子,十六歲,左脅肋處有腫塊,但還能正常飲食。處方:青皮醋炒、三稜、柴胡各三分,桂枝、川芎、防風各二錢,白朮二錢半,木通一錢半,海藻一錢,甘草五分,共分成七劑,每次煎取半碗,服用保和丸十五丸,忌食一切發物。

蔣仲芳治療一個七歲的男孩,孩子吃東西後受驚,於是發熱,右脅肋處有腫塊,嚴重時脹痛,輕微時則硬滿,已經三年了。後來又患了三陰瘧疾,持續一年多,用丸藥治療瘧疾。瘧疾雖然好了,但是早上涼晚上熱,咳嗽,消瘦,痞塊疼痛加劇。蔣仲芳用耆年、白朮、鱉甲、當歸各四兩,人參、芍藥、知母、丹皮、麥芽、神麴、山楂各二兩,青皮、陳皮、檳榔、木香、官桂各一兩,三稜、莪術、柴胡、桃仁各七錢,煎成膏,加入飴糖四兩混合均勻,分次服用,藥還沒服完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