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1)
卷三十 (1)
1. 癖積
龔子才治小兒患痞癖,服檳榔、蓬朮、枳實、黃連之類,痞益甚。曰:此脾經血虛痞也,不可克伐,遂用六君子加當歸,數劑。胃氣耗憊,脾胃損傷,氣血乾涸,肢體羸瘦,面色瘦黃,肚大青筋,身熱自汗,喘急氣促,泄瀉腹脹,浮腫,不思飲食,與補中益氣湯,久服而愈。
萬密齋治一小兒周歲,因食雞肉太早,自此成積,日漸羸瘦,不思乳食。其父詳告,取藥治之,與養脾去積丸:白朮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枳殼、半夏、青皮、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甘草。先服三日,後服丁香脾積丸,雞肉湯下,取下雞肉一片,猶未化也。再進養脾丸而愈。
王氏子,一日胃脘當心而痛,萬治之,七日不止。以手按其胸腹,惟心下手不可近,曰:誤矣,無怪其不效也。凡手可按者,虛痛也,手不可按者,實痛也,實痛非食即痰。另立方,以枳實導飲丸、控涎丹二方內,摘取枳實、黃連、半夏各二錢,木香、黑牽牛頭末、白芥子炒、甘草等分,搗羅為末,用生薑自然汁,和神麯作丸麻子大,以沉香、木香、檳榔磨水下,或薑湯亦可。
初服二十一丸,少頃痛移下中脘,又服七丸,至臍下,又服五丸,利下清水而止,乃知是脾痛也。復作青皮丸,加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砂仁、神麯、麥冬、山楂,調理而安。
李時珍治宗室富順王孫,嗜燈花,但聞其氣,即哭索不已。診之曰:此癖也。以殺蟲治癖之藥丸,服一料而愈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陸養愚治潘司寇子,年十四,初因感冒,服藥已愈。後復夜熱便黃,日中亦微熱。或謂表散之後,血氣不足,與補養氣血,熱益甚,遂以為童子勞,陰虛夜熱也。滋陰降火,肚腹漸脹,肌肉漸瘦,飲食漸減,其熱日夜不止矣。脈之,人迎頗和,氣口緊盛,兩尺洪滑,此食積也。
宜消導之,與枳實、黃連、檳榔、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茯苓、澤瀉、甘草,數劑脹減熱除,精神漸復。去檳榔、澤瀉、麥芽,加人參、白朮、乾薑,數劑全愈。
陸祖愚治費表侄,垂髫患瘧後痢,初愈復傷食,蒸蒸內熱,大便欲行不行,數至圊而未嘗便。醫不細審,以久病初愈,復日數行,其為脾虛滑泄無疑,投以參、術補劑,經所謂益其勝而贊其復,病寧不劇乎?服後,身熱益甚,煩躁咽乾。又以六脈浮洪,久痢身熱脈大,均非吉候。
診之,果六脈洪盛有力,而胸腹手不可按,曰:脈症俱實,又且相應,無張皇也。但久痢之後,津液枯槁耳。用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黃連、倍枳實、山楂,一劑覺腹中運動,二劑即轉矢氣。少頃,去燥矢十餘枚,遂連去三四次,脈靜身涼,神清氣爽。再用生津補脾,調理半月而愈。
薛立齋治一小兒,腹內結塊,或作痛上攻,小便不調,用龍膽瀉肝湯、蘆薈丸而愈。後形氣消鑠,發熱作渴,此肝木剋制脾土,用補中益氣湯及蘆薈丸而愈。
白話文:
癖積
龔子才治療一個患有痞積的小孩,一開始用檳榔、蓬朮、枳實、黃連等藥物,結果痞積症狀更加嚴重。他認為這是脾經血虛引起的痞積,不應該峻猛攻伐,於是改用六君子湯加當歸,服用幾劑後,小孩出現胃氣耗損、脾胃受傷、氣血不足、身體消瘦、面色萎黃、腹部膨脹青筋暴露、發熱盜汗、呼吸急促、腹瀉腹脹、水腫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於是改用補中益氣湯,長期服用後痊癒。
萬密齋治療一個周歲的小孩,因為太早吃雞肉導致積食,日漸消瘦,不願吃奶。他根據孩子的父親詳細描述的病情,給予養脾去積丸(白朮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枳殼、半夏、青皮、神麴、麥芽、山楂、甘草)服用。先服用了三天,之後再服用丁香脾積丸,用雞湯送服,排出了未消化的雞肉,之後繼續服用養脾丸,最終痊癒。
王氏之子患胃脘痛,持續七天未癒。醫生用手按壓其胸腹部,發現心窩處不能觸碰,判斷為實痛而非虛痛,認為是食積或痰積。於是另立方劑,取枳實導飲丸、控涎丹中的枳實、黃連、半夏各二錢,再加木香、黑牽牛子末、炒白芥子、甘草等分,研磨成末,用生薑汁和神麴製成丸藥,以沉香、木香、檳榔磨成的水或薑湯送服。
初服二十一丸後,疼痛轉移到中脘,再服七丸,疼痛移至臍下,又服五丸後,排出清水,疼痛止住,判斷為脾胃疼痛。之後又製備青皮丸(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砂仁、神麴、麥冬、山楂),調理後痊癒。
李時珍治療宗室富順王孫,其患嗜燈花癖,只要聞到燈花味就哭鬧不止。診斷為癖證,用殺蟲治癖的藥丸,一劑而癒。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)
陸養愚治療潘司寇的十四歲兒子,孩子之前感冒痊癒後,出現夜間發熱、大便發黃,白天也略微發熱。有人認為是表散後氣血不足,於是給予補益氣血的藥物,但發熱卻加重,被誤診為童子勞,陰虛內熱。用滋陰降火藥物治療後,孩子腹部逐漸膨脹,肌肉消瘦,食慾減退,發熱日夜不止。脈象顯示人迎脈和緩,氣口緊盛,兩尺脈洪滑,判斷為食積。
於是改用消導藥物,處方枳實、黃連、檳榔、神麴、麥芽、山楂、茯苓、澤瀉、甘草等藥,服用幾劑後,腹脹減輕,發熱消退,精神好轉。之後去除了檳榔、澤瀉、麥芽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乾薑,服用幾劑後痊癒。
陸祖愚治療費表的侄子,兒童患瘧疾後痢疾,初癒後又傷食,出現蒸蒸內熱,大便欲解不解,多次蹲廁卻未能排便。醫生未仔細診斷,以為是久病初癒,脾虛滑泄,使用參、術補益藥物,結果病情加重,發熱更甚,煩躁口乾。六脈浮洪,久痢身熱脈大,皆非吉兆。
再次診斷,六脈洪盛有力,胸腹按之堅硬,診斷為實證。因久痢傷陰,津液枯竭,處方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黃連、倍量枳實、山楂,一劑藥後腹部有蠕動感,二劑後排出燥屎,之後又排出多次,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,精神恢復。再用生津補脾藥物調理半月痊癒。
薛立齋治療一個小孩,腹部有結塊,有時疼痛向上攻衝,小便不利,用龍膽瀉肝湯、蘆薈丸治療痊癒。之後孩子形體消瘦,發熱口渴,認為是肝木克脾土,用補中益氣湯及蘆薈丸治療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