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1)

1. 腫脹

小兒腹痛體瘦,面色㿠白,目無睛光,口中氣冷,不思飲食,或嘔利撮口,此脾上虛而寒水所侮也。若口中氣溫,面色黃白,目無睛光,或多睡惡食,或大便酸臭,此積病也。若腹脹而悶亂喘滿者,實也。若不悶亂者,脾虛也。誤下之,以致目無精光,四肢浮腫,肚腹愈脹,因下而喘,脾氣更虛也。

脾虛不能勝腎水,隨肺氣行於四肢,如水狀。若浸浮於肺,即大喘也。

若腎熱傳於膀胱,熱甚逆於脾肺,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,流走四肢而身面皆腫。若土勝則形於肺,故令喘也。

葉天士治一徐姓小兒,單脹數月,幼科百治無功,僉用肥兒丸、萬安散、磨積丹、綠礬丸、雞肫藥,俱不效。宜治血絡,所謂絡瘀則脹也。用歸鬚、桃仁、延胡、山甲、蜣螂、䗪蟲、靈芝、山楂之類為丸,十日全愈。

孫兆治殿中丞某郎中妹,十歲,腹痛色不變,按之而大陷,心腹痞膈,病已月餘。按《甲乙經》云: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腫如石堅。遂與仲景方,厚朴、生薑各二兩,半夏七錢,甘草半兩,人參一錢。每用藥一兩五錢,水煎分三服,一日服之,至二十日愈。

張子和治郾之營兵秋家小兒,病風水。醫用銀粉、粉霜之藥,小溲反澀,飲食不進,頭腫如腹,四肢皆滿,狀若水晶。家人以為死矣,強勉求治。張曰:此症不與壯年同,壯年病水者,或因留飲及房室。此兒方七歲,乃風水症也。宜出汗,乃置燠室,以屏障遍遮之,不令見火。

若內火見外火,必昏憒也。使大服胃氣湯而浴之,浴訖,以布單重覆之,凡三五重,其汗如水,腫減七分。乃二汗而全減,尚未能食,以檳榔丸調之,兒已喜笑如常日矣。

李時珍鄰家一小兒,因積黃腫,腹脹如鼓,偶往羊桃樹下,取食之,至歸而大吐痰水,病遂愈。羊桃乃山楂同類,醫家不用,而有此效,則其功應相同矣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
張景岳在京治十五歲兒。適經藥鋪,見有曬晾巴豆,其父誤以為松仁,以一粒與食之,嚼而味辣,亟吐出,已半粒下咽矣。少頃大瀉十餘,次日肚腹通身即腫脹,絕口不食。或謂宜黃連、綠豆以解毒。或謂四苓、五物以利口。張曰:大攻之後,豈非大虛之症乎?能再堪苦寒以敗脾否?大瀉之後,又尚有何水之可利?遂單用獨參湯及溫胃飲,以培脾氣,不數劑而復元。夫既已大瀉,而何以反脹若是,是可知大虛致成腫脹者,類多如此。

(雄按:巴豆性熱,瀉後心虛,繆氏治莊斂之一案可證,未必可投溫藥。)

馮楚瞻治何氏子,九歲,肚腹脹極,痞塊有形,肌削神困,耳中膿潰,目紅腫,牙齦出血,或時腐爛,咳嗽氣短,膝痠疼,夜不能寐,日不能食,已成壞症。詢其病由,乃起於腿,半周之內,肚稍腫硬。初時消導,後用補脾兼消及清熱化滯。六七年來,腹脹更加,痞硬更大,牙痛,耳目腫爛益甚,僅存皮骨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小孩子肚子痛,身體消瘦,面色蒼白,眼睛無神,口中氣息冰冷,不想吃東西,或者嘔吐腹瀉,這是脾胃虛弱,受寒邪侵襲所致。如果口中氣息溫熱,面色黃白,眼睛無神,嗜睡厭食,或者大便酸臭,這是積食。如果腹部膨脹,而且胸悶氣喘,這是實證。如果沒有胸悶氣喘,則是脾虛。如果錯誤地服用瀉藥,導致眼睛無神,四肢浮腫,肚子更加脹大,並且因為瀉藥而氣喘,脾氣更加虛弱。

脾虛不能夠勝過腎水的機能,隨著肺氣運行到四肢,像水一樣。如果浸潤浮腫於肺部,就會導致嚴重氣喘。

如果腎臟的熱邪傳到膀胱,熱邪厲害逆行於脾肺,脾胃虛弱,不能夠制約腎水,腎水流佈到四肢,導致全身浮腫。如果脾土過盛,就會影響到肺,所以會導致氣喘。

葉天士治療一位徐姓小孩,單純腹部腫脹數月,各種小兒科治療方法都無效,都使用了肥兒丸、萬安散、磨積丹、綠礬丸、雞肫藥等,都沒有效果。應該治療血脈瘀滯,因為瘀血阻滯就會腫脹。於是使用當歸尾、桃仁、延胡索、穿山甲、蜣螂、地龍、靈芝、山楂等藥物製成丸劑,十天就痊癒了。

孫兆治療殿中丞某郎中的妹妹,十歲,肚子痛但面色沒有變化,按壓腹部會明顯凹陷,心腹痞滿,已經生病一個多月了。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:三焦腫脹,氣體充盈於皮膚之中,腫脹堅硬如石頭。於是使用張仲景的方劑:厚朴、生薑各二兩,半夏七錢,甘草半兩,人參一錢。每次用藥一兩五錢,水煎服,分三次服用,一天服完,二十天痊癒。

張子和治療郾城營兵秋家的小孩,患有水腫病。醫生使用銀粉、粉霜等藥物治療,小便反而不通暢,不吃東西,頭腫得像肚子一樣大,四肢都腫脹,像水晶一樣。家人以為孩子要死了,勉強請求治療。張子和說:這個症狀和成年人的水腫不同,成年人水腫,可能是因為飲水過多或房事不節。這個孩子才七歲,是風寒水腫。應該讓他出汗,於是把他放在溫暖的房間裡,用屏障遮蓋,不要讓他看到火。

如果內有熱邪,再遇到外來的熱邪,就會昏迷。讓他大量服用胃氣湯,並且給他洗澡,洗完澡後,用布單重重包裹,大約三五層,汗水像水一樣流出,腫脹減輕七成。再洗一次澡,腫脹就完全消退了,還不能吃東西,用檳榔丸調理,孩子就又能像平常一樣歡笑了。

李時珍鄰家的一個小孩,因為積食而黃腫,腹部膨脹得像鼓一樣,偶然走到羊桃樹下,吃了羊桃,回家後大量嘔吐痰水,病就好了。羊桃和山楂是同類藥物,醫生通常不用,但是卻有此療效,說明它們的功效應該相同。(《本草綱目》)

張景岳在京城治療一個十五歲的孩子。恰好經過藥店,看到有曬巴豆,孩子的父親誤以為是松子,給孩子吃了一粒,孩子嚼了嚼覺得辛辣,趕緊吐出來,但是已經有一半下咽了。一會兒就大瀉十多次,第二天肚腹全身都腫脹,完全不吃東西。有人說應該用黃連、綠豆解毒;有人說應該用四苓湯、五苓散利水。張景岳說:大瀉之後,不正是大虛的症狀嗎?還能再用苦寒的藥物損傷脾胃嗎?大瀉之後,還有什麼水需要利嗎?於是只用獨參湯和溫胃飲,來滋補脾胃,服用幾劑藥就痊癒了。已經大瀉了,為什麼還會這樣腫脹呢?這可以知道,大虛導致腫脹的,大多數都是這樣。

(雄按:巴豆性熱,瀉後心虛,繆氏治莊斂之一案可證,未必可投溫藥。)

馮楚瞻治療何氏的兒子,九歲,肚子非常脹,有明顯的痞塊,肌肉消瘦,精神萎靡,耳朵裡流膿潰爛,眼睛紅腫,牙齦出血,有時腐爛,咳嗽氣短,膝蓋酸痛,晚上睡不着覺,白天吃不下飯,已經成了危重症狀。詢問病情,原來是從腿部開始的,半個月內,肚子開始腫硬。最初使用消導藥物,後來使用補脾兼消,以及清熱化滯的藥物。六七年來,腹部腫脹更加嚴重,痞塊更加堅硬,牙痛,耳目腫爛更加厲害,只剩下皮包骨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