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4)

1.

服後病愈,再用肥兒丸調理。又脾氣未實,用啟脾丸,或大健脾丸。如疳氣未盡,用陳皮一兩,白木香三錢,白茯苓五錢,加平胃散三錢,為末,陳米湯調下。若疳瀉痢見紅白積者,用前散加黃連薑汁土炒,肉豆蔻二味,燈心湯,少入熟蜜調服。若食積重者,前散用砂仁湯調服。

若疳眼,用雞肝一具,不拘大小雌雄,一二歲兒只用半具,外去衣,內去筋膜,研極細,入前末調極勻,入前末厚薄相和,隔湯頓熱空心服。或用甜酒,少加熟白湯調服。

凡小兒疳在內,目腫腹脹,瀉痢青白,體瘦羸弱。疳在外,鼻下赤爛,頻揉鼻耳,或肢體生瘡。鼻瘡用蘭香散,蘭香葉燒灰二錢,銅青、輕粉各五分,為末干貼。諸疳瘡,用白粉散,海螵蛸三分,白芨二分,輕粉一分。上為末,先用漿水洗拭乾貼。肝疳一名筋疳,白膜遮睛,或瀉血面瘦。

心疳,面黃頰赤,身體壯熱。脾疳一名肥疳,體黃瘦削,皮膚乾澀,而有瘡疥,腹大嗜土。腎疳一名骨疳,肢體瘦削,遍生瘡疥,喜臥濕地。肺疳一名氣疳,喘嗽氣促,口鼻生瘡。若患潮熱,當先補肝,後瀉心,勿妄以硝、黃諸藥利之。若患癖,當消磨。若誤以巴豆、硼砂下之,及傷寒誤下,皆能成疳。

其初病者為熱疳,久病者為冷疳。冷熱相兼者,津液短少者,皆因大病脾胃虧損,內亡津液所致,當固脾胃為主,早為施治,則不變敗症也。

葉天士曰:稚年五疳,猶大方之五勞。雖方書有五臟之分,是症夏令為多,咸從脾胃。蓋小兒乳食雜進,運化不及,初斷乳後,果腥雜進,氣傷滯聚,致熱積於裡,肌肉消瘦,腹大肢細,名曰丁奚。或善食,或不嗜食,或濁飲無度,或便瀉白色,久延不已,多致凶危,宜忌食生冷腥肥凝滯。治法即用清熱和中分利,次則疏補佐運。

常有繼病,治之無效,待妊婦產過自愈者。徐靈胎曰:小兒為孕婦所抱,則生繼病,雖不盡然,實有此病,理不可解。

幼兒斷乳納食,值夏月脾胃主氣,易於肚膨泄瀉,手足心熱,形體日瘦。或煩渴善食,漸成五疳積聚,當審形體之強弱,病之新久。有餘者當疏胃清熱。食入糞色白,或不化,當健脾,佐消導清熱。若濕熱內郁,蟲積腹痛,(徐靈胎曰:最多。)導滯驅蟲微下之,緩調用肥兒丸之屬。

藜按:肥兒丸方最多,《景岳全書》有四方,一,四味肥兒丸,蕪荑炒、神麯炒、麥芽炒、黃連炒分為末,豬膽和丸黍米大,每服二三十丸,木通湯下。二,六味肥兒丸,黃連、陳皮、川楝子肉炒、神麯炒、麥芽炒各一兩,白蕪荑半兩,為末,糊丸麻子大,每服一二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
三,七味肥兒丸,黃連炒、神麯炒、廣木香各一兩五錢,檳榔二十個,肉豆蔻泡二兩,使君子酒浸,麥芽炒,每四兩,為末,麵糊丸麻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米飲下。良久用五味異功散一服,以助胃氣。四,蘆薈肥兒丸,蘆薈、龍膽草、木香、人參、使君子肉、蚵蚾、(酥炙去頭足。

白話文:

服藥後疾病痊癒,再服用肥兒丸調理身體。如果脾胃虛弱,則服用啟脾丸或大健脾丸。如果疳氣未除,可用陳皮、白木香、白茯苓,加上平胃散,研磨成粉末,用陳米湯送服。如果疳瀉痢伴隨紅白積聚,則在上述藥方中加入炒黃連、薑汁、肉豆蔻,用燈心湯送服,並少量加入熟蜜。如果積食嚴重,則用砂仁湯送服上述藥方。

如果出現疳眼,可用雞肝(不論大小、雌雄,一到兩歲的兒童只用半個),去除雞肝外皮和筋膜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與之前的藥粉混合均勻,厚度要一致,隔水加熱後空腹服用。也可以用甜酒,少量加熟白湯送服。

小兒疳氣內在症狀表現為:眼睛腫脹、腹部膨脹、瀉痢(大便稀薄,顏色青白)、身體消瘦虛弱。疳氣外在症狀表現為:鼻下皮膚發紅潰爛,經常揉搓鼻子和耳朵,或者肢體長瘡。鼻瘡可用蘭香散治療(蘭香葉燒成灰、銅青、輕粉混合)。其他疳瘡可用白粉散治療(海螵蛸、白芨、輕粉混合),先用漿水洗淨患處,再將藥粉敷貼。肝疳(也稱筋疳)表現為:白膜遮蓋眼睛,或者瀉血,面容消瘦。

心疳表現為:面色發黃,臉頰發紅,身體發熱。脾疳(也稱肥疳)表現為:身體發黃消瘦,皮膚乾燥粗糙,伴有瘡疥,腹部膨脹,嗜食泥土。腎疳(也稱骨疳)表現為:肢體消瘦,遍體生瘡疥,喜歡臥在潮濕的地方。肺疳(也稱氣疳)表現為:呼吸急促,咳嗽喘息,口鼻生瘡。如果患兒出現潮熱症狀,應先滋補肝臟,然後瀉火,不要隨便使用硝石、硫磺等藥物通便。如果患兒出現癖症(指異常嗜食某些東西),應當慢慢調理。如果誤服巴豆、硼砂等藥物,或者因傷寒誤用瀉藥,都可能導致疳疾。

初期疳疾為熱疳,久病則為冷疳。冷熱兼夾、津液不足的疳疾,都是因為大病之後脾胃虧損,體內津液不足所致,治療應以調理脾胃為主,及早治療,以免病情惡化。

葉天士說:幼年時期的五種疳疾,如同成年人的五勞七傷一樣。雖然醫書中將五疳分屬於五臟,但此病多發生在夏季,都與脾胃有關。因為小兒乳食雜亂,消化吸收不良,斷奶後進食腥臭雜物,導致氣機受損,瘀滯積聚,產生內熱,肌肉消瘦,腹部膨脹,四肢細弱,稱為丁奚。有的孩子食慾很好,有的孩子不愛吃東西,有的孩子飲酒過度,有的孩子大便稀薄呈白色,久治不愈,病情常常危急,應忌食生冷、腥肥、凝滯的食物。治療方法是先清熱和胃,通利大便,然後再調理脾胃。

常常有繼發疾病,即使治療無效,等到孕婦分娩後,疾病也會自愈。徐靈胎說:小兒被孕婦抱過,就會產生繼發疾病,雖然不是所有情況都這樣,但確實存在這種現象,其原因難以解釋。

幼兒斷奶後開始進食,正值夏季,脾胃功能較弱,容易出現腹部膨脹、腹瀉、手足心熱、身體消瘦等症狀。有的孩子煩渴,食慾旺盛,逐漸形成五疳積聚,應根據兒童體質的強弱以及病情的新舊來判斷。體質較好的孩子,應疏通胃氣,清熱;如果食物進入體內後,糞便顏色發白或食物不能消化,應健脾,並輔以消導清熱的藥物。如果濕熱內鬱,蟲積腹痛(徐靈胎說:這很常見),應先導滯驅蟲,再用肥兒丸等藥物緩慢調理。

藜按:肥兒丸的配方很多,《景岳全書》中就有四種:一、四味肥兒丸(蕪荑、神麴、麥芽、黃連);二、六味肥兒丸(黃連、陳皮、川楝子、神麴、麥芽、白蕪荑);三、七味肥兒丸(黃連、神麴、廣木香、檳榔、肉豆蔻、使君子、麥芽);四、蘆薈肥兒丸(蘆薈、龍膽草、木香、人參、使君子肉、蚵蚾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