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2)
卷三十 (2)
1. 疳
又孝若之乳母,棄其子,乳他姓子,其子骨立矣,又不任見日。(肝腎枯稿。)紹伯曰:渴乳傷食,亟治之,必服羊肝散一具活矣。某謂紹伯,某即不知醫,是兒於望聞二法,俱無生理。紹伯曰:固也,吾藥能主胸突腹凹骨開者,此症未見,何得勿活乎?(《筆談》。)
萬密齋治一小兒五歲,腹大善食。初見之,謂其父母曰:乳多必損胃,食壅必傷脾,腹大如是,又縱其口腹,恐腸胃乃傷,不成腸癖,必成疳也。後果成疳,肚大青筋,以集聖丸調理而安。
胡鳳厓子病疳,但多食則腹痛。曰:人以食為本,谷入作痛,豈新谷為患乎?必有舊谷為積,未能消去,故新谷相持也。乃與養脾消積丸,服之而安。
一兒八歲,形氣甚弱,其父責令讀書。謂曰:此兒稟弱,宜懷保之,不可一於嚴也。留養脾丸、肥兒丸與之。後半年,病成疳矣。一醫謂傷食,以一粒金丹服之,病乃劇。延治問前藥,則未服也。曰:不可治矣,一粒金丹內有草烏、巴豆大毒之品,此兒素性弱,食少而瘦,故與前丸調理,乃舍此而服彼,此犯虛虛之戒也。後果歿。
朱丹溪治一富家子,年十四,面黃,善啖易飢,非肉不飽,泄瀉一月。脈之,兩手皆大,不甚瘦倦。以為濕熱,當脾困而食少,今反形健而多食,且不渴,意其疾必蟲作痢也。取大便視之,果蛔蟲所為。適欲他往,令兒醫用治蟲藥治之,禁其勿用去積藥,待再診而止痢也。後勿果,至次年春夏之交,其瀉復作,腹不痛而口渴。
曰:此去年治蟲,而不治疳故也。遂以去疳之藥,濃煎白朮湯下,三日後而瀉止。月後乃甚瘦,教以白朮為君,白芍為臣,川芎、陳皮、黃連、胡黃連,入少蘆薈為丸,白朮湯服之,半月而止。禁其勿食肉與甜物,三年當自愈。
馬銘鞠治張守為幼郎,患癆疳,嗜食易飢,腹如蜘蛛,過數日一瀉,瀉則無度,面目黧黑,指節中亦幾無剩肉矣。其母亦病,診脈緊數,骨蒸勞熱,大渴引飲,淋閉,腹若蜘蛛。曰:兒病實母病也。用麥冬、枇杷葉、生地、白芍、青蒿、鱉甲之屬以治母。用乾蟾為君,加羚羊角、犀角、白芙蓉花、牛黃,每用分許,日入雞肝內,飯上蒸服以治兒。
再用滑石、扁豆、茯苓、車前、山楂、五穀蟲等分為末,拌人乳曬乾七次,略入砂仁末,陳米湯丸彈子大,日進兩丸。不二十日,子母俱痊。二方絕無藥氣,故兒喜啖之。(《廣筆記》。)
《說約》云:予表侄二三歲間,患疳積症,頭大身瘦,發熱,溺如米泔,諸治不效。後聞藥氣即吐,束手無策。偶遇異人傳此紅燕丹方,和於糖果粥飲中與之,數服全愈。後以此濟人,無不效矣。
魏玉橫曰:俞氏兒四歲,痘後失調,致成疳疾,猛啖而頻瀉,腹大皮急,夜哭咬牙。因其母病延診,藥殊無效。適見醫至,見所用藥皆香、砂、楂、枳、車前、扁豆、茯苓、豆蔻類,皆消積滲利之品,兒益困憊,其母哭泣,至目腫流血。乃謂曰:今以母病托予,而子病不痊,則母病亦進,必先愈子,而後母可愈也。
白話文:
疳
一個小孩的奶媽棄養了他,改餵養別人家的小孩,結果這個小孩瘦骨嶙峋,見不得陽光。紹伯說這是渴乳傷食,必須馬上治療,服用羊肝散就能治好。有人質疑紹伯,說自己不懂醫術,這個孩子從望聞兩個方面看都沒有生命跡象。紹伯說:當然,我的藥能治胸部突出、腹部凹陷、骨骼外露的病症,這個孩子的病症還沒有到那一步,怎麼能說不能治好呢?
萬密齋治療一個五歲的小孩,肚子很大但食慾很好。初次診治時,他告訴孩子的父母:奶水太多會損傷胃,飲食積滯會傷脾,肚子這麼大,還縱容他吃喝,恐怕腸胃已經受損,不變成腸癖,也會變成疳疾。後來果然成了疳疾,肚子很大,青筋暴露,用集聖丸調理才痊癒。
胡鳳厓的兒子患疳疾,只要多吃就肚子痛。他說:人以食為本,吃東西就肚子痛,難道是新糧食的問題嗎?一定是舊糧食積存在體內,沒有消化掉,所以新糧食進去後互相衝突。於是給他服用養脾消積丸,服後痊癒。
一個八歲的小孩,身體很虛弱,他父親強迫他讀書。醫生說:這個孩子體質虛弱,應該好好保養,不能太嚴厲。於是給他服用留養脾丸、肥兒丸。半年後,孩子得了疳疾。一個醫生認為是傷食,給他服用了一粒金丹,結果病情加重。後來延請醫生診治,詢問之前服用的藥物,得知並沒有服用。醫生說:這孩子沒救了,一粒金丹裡含有草烏、巴豆等劇毒藥物,這個孩子本來就體質虛弱,吃得少又瘦,之前用溫和的丸藥調理,卻突然服用劇毒藥物,這違反了虛虛之戒。後來孩子果然死了。
朱丹溪治療一個富家子弟,十四歲,面色發黃,很能吃又容易餓,不吃肉就不飽,腹瀉一個月。把脈後發現,孩子的雙手都很大,並不消瘦疲倦。他認為是濕熱,一般脾虛的人食慾會減少,這個孩子卻相反,身體健壯,食慾旺盛,而且不口渴,認為他的病一定是蟲子引起的痢疾。檢查大便,果然發現是蛔蟲作祟。正巧有事要外出,就讓兒科醫生用驅蟲藥治療,禁止使用去積藥,等下次再診治時再治痢疾。後來果然如此,到第二年春夏之交,腹瀉又犯了,肚子不痛但口渴。
朱丹溪說:去年只治蟲,沒治疳疾,所以才會這樣。於是用去疳疾的藥物,用濃煎白朮湯送服,三天後腹瀉停止。一個月後孩子很瘦,於是教他以白朮為主藥,白芍為輔藥,再配川芎、陳皮、黃連、胡黃連,加少量蘆薈製成丸藥,用白朮湯送服,半個月後痊癒。禁止他吃肉和甜食,三年後就能自愈。
馬銘鞠治療張守為的幼子,患癆疳,嗜食易飢,肚子像蜘蛛一樣小,幾天就腹瀉一次,而且瀉得厲害,面色黧黑,手指關節上幾乎沒剩多少肉了。孩子的母親也生病了,脈象緊數,骨蒸勞熱,非常口渴,小便不通,肚子也像蜘蛛一樣小。馬銘鞠說:孩子的病是母親的病造成的。用麥冬、枇杷葉、生地、白芍、青蒿、鱉甲等藥物治療母親。用乾蟾為主藥,加羚羊角、犀角、白芙蓉花、牛黃,每次用一點點,每天放在雞肝裡,放在飯上蒸熟給孩子吃。
又用滑石、扁豆、茯苓、車前子、山楂、五穀蟲等分量相等的藥材研成粉末,拌入人奶曬乾七次,稍微加入砂仁末,用陳米湯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每天服用兩丸。不到二十天,母子都痊癒了。這兩個方子都沒有藥味,所以孩子都喜歡吃。
《說約》記載:我的表侄兩三歲時,患疳積症,頭大身體瘦,發熱,小便像米湯一樣,各種治療都不見效。後來聞到藥味就吐,束手無策。偶然遇到一個異人,傳授了一個紅燕丹方,把它和在糖果粥裡給孩子喝,服用幾次就痊癒了。後來用這個方子救治別人,都非常有效。
魏玉橫說:俞家的孩子四歲,出痘後身體失調,導致疳疾,猛吃東西又經常腹瀉,肚子很大,皮膚緊張,晚上哭鬧咬牙。因為孩子的母親生病了,所以請他診治,但藥物都沒有效。剛好遇到一位醫生,看到他使用的藥物都是香薷、砂仁、山楂、枳實、車前子、扁豆、茯苓、豆蔻等消積滲利之品,孩子更加虛弱,孩子的母親哭泣,眼睛腫得流血。魏玉橫說:現在因為母親的病而請我診治,孩子的病卻沒有治好,那麼母親的病也會加重,必須先治好孩子的病,才能治好母親的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