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八 (1)
卷八 (1)
1. 痢
萬密齋侄七歲,久痢不已,為制丸劑治之。丸者,緩也,以治久病也。用錢氏異功散,合香連丸為主,加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以利其小便,神麯、麥芽以消其積滯,訶子、肉豆蔻、炒乾姜以止痢,合之曰和中丸。約二兩許,服之未盡而痢止。此為家秘,治久痢不止方也。
汪某年六十,生一子,三歲病痢,醫下之太過,脾胃受傷,中氣下陷。又一醫以豆蔻、香、連,合粟殼等止之,痢益甚,後重而少物。萬視之曰:老年之子,胎稟已弱,下之太過而下陷,法當舉之,陳藥未盡,劫澀之劑,亦不可用也。乃以錢氏異功散加香、連、歸、芍、山藥、蓮肉、神麯,糊丸服之,旬日痢止。
元氣未復也,令以前藥調之。適有人曰:吾有阿魏,治痢甚效。即以五分作丸五粒,令兒服之。人以為不可服也。汪曰:今早服一丸,飲後服一丸,服後熟睡未醒。萬曰:痢止矣,何必服藥?此藥太峻,元氣被傷,恐非正睡也。試呼之不應,推之不知,入視,白眼張露,氣已絕矣。
詳記之,以為輕妄用藥之戒。
聶久吾兒周歲余,因乳少粥飯成積,又多面食,致積痢,先水瀉,後膿血。時以斷乳,飲食少進,睡不閉目,肛如竹筒,指紋已過命關,症極重,乃用清熱消積等藥,以茶匙緩緩灌之。覺精神極困時,另以人參、麥冬煎湯,少少與之,以保元氣。如是數日,痢漸止。但其肉削如柴,調養半年始復舊。
萬密齋治孫撫軍女,五月病痢,至七月未愈。萬至,病亟矣,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車前、陳皮各等分,炒乾姜少許,煎服略瘥,五日大安。孫問諸醫皆用木香、黃連,今乃不用,所用皆非治痢之藥,而效者何也?曰:此乃河間黃芩芍藥湯方也。所謂調其氣則後重除,養其血而痢止之方也。
祝道士子長七歲,病痢半年不愈,萬與一方,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耆、桔梗、木香、黃連、訶子、肉豆蔻、車前、炒乾薑、澤瀉、神麯、當歸、麥芽、白芍,為末,水面丸,米飲下,一月而安。名和中丸。
一女十歲,患痢久不止,脈洪數。或曰:下痢脈宜小,今脈洪數,恐難治。萬曰:無妨。《玉涵經》曰:欲識童男並童女,決在寸關並尺裡,自然緊數甚分明,都緣未喪精華氣。此童女脈如是,胃氣尚強,不久自愈。果數日痢漸止。
張縣尹女半歲,病赤白痢甚苦,萬用黃連一錢,木香五分,石蓮肉五分,陳皮七分,炒乾姜二分,為末,神麯丸黍米大,陳米湯下而安。
張景岳治都閫錢旭陽長男,年及兩周,季夏間以生果傷脾,先瀉後痢。自善醫,知其生冷所傷,乃與參、朮、薑、桂溫脾等藥不效。漸至唇生瘡,乃謀之張曰:此兒明為生冷所傷,而不利溫藥奈何?張曰:此因瀉傷陰,兼之辛辣遽入,而虛火上炎耳。非易以附子,不能令火歸元也。
白話文:
[痢]
萬密齋的侄子七歲,久患痢疾不見好轉,於是萬密齋為他製作丸藥治療。丸藥的作用是緩和病情,用於治療久病。他使用錢氏異功散和香連丸為基礎藥方,加入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以利尿,神麴、麥芽以消解積滯,訶子、肉豆蔻、炒乾薑以止痢,合在一起命名為“和中丸”。大概二兩左右,服藥未盡,痢疾就止住了。這是家傳秘方,用於治療久治不愈的痢疾。
汪某六十歲,兒子三歲患痢疾,醫生下瀉藥過度,導致脾胃受損,中氣下陷。又有一位醫生用豆蔻、香薷、黃連,加上粟殼等藥物止痢,結果痢疾更嚴重,大便量少且成形。萬密齋診治後說:老年人的孩子,先天稟賦就弱,下瀉藥過度導致中氣下陷,應該採取扶持元氣的方法,之前的藥物還沒服完,峻烈的澀藥更不能使用。於是用錢氏異功散,加入香薷、黃連、當歸、白芍、山藥、蓮子肉、神麴,製成糊狀丸藥服用,十天後痢疾痊癒。
但元氣尚未恢復,萬密齋讓汪某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調養。恰巧有人說:我有阿魏,治療痢疾很有效。於是將五分阿魏製成五粒丸藥,讓孩子服用。旁人認為不應該服用。汪某說:早上服用一粒,喝水後再服一粒,服藥後熟睡未醒。萬密齋說:痢疾已經好了,何必再服藥?這藥太峻猛,元氣受損,恐怕不是正常睡眠。試著叫他,沒有反應;推他,也沒有反應;查看後發現,白眼向上翻,已經氣絕身亡了。
詳細記載此事,以此為戒,告誡後人不可輕率用藥。
聶久吾的兒子周歲多一點,因為母乳不足,吃粥飯導致積食,又多吃麵食,引起積滯性痢疾,先是大便稀水,後有大便帶膿血。當時斷了母乳,減少飲食,睡覺時眼睛睜著,肛門像竹筒一樣,指紋已經超過生命線,病情非常危急。於是使用清熱消積的藥物,用茶匙慢慢灌服。當孩子精神極度疲憊時,另外用人參、麥冬煎湯,少量服用,以保元氣。這樣持續幾天,痢疾逐漸好轉。但孩子瘦得像柴火一樣,調養半年才恢復原狀。
萬密齋治療孫撫軍的女兒,五月患痢疾,到七月還沒痊癒。萬密齋前去診治時,病情危急,他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車前子、陳皮各等分,再加少許炒乾薑,煎服,病情略有好轉,五天後完全康復。孫撫軍問:其他醫生都用木香、黃連,您卻不用,您用的藥都不是治療痢疾的藥,為什麼卻有效呢?萬密齋說:這是河間黃芩芍藥湯的方子。所謂調和氣血,則裡急後重症狀消除,滋養血液,則痢疾自愈。
祝道士的兒子七歲,患痢疾半年未愈,萬密齋給他一個方子,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耆、桔梗、木香、黃連、訶子、肉豆蔻、車前子、炒乾薑、澤瀉、神麴、當歸、麥芽、白芍,研磨成粉末,加水製成丸藥,用米湯送服,一個月後痊癒。這個方子命名為“和中丸”。
一位十歲的女孩,久患痢疾不止,脈象洪數。有人說:下痢的脈象應該細弱,現在脈象洪數,恐怕難以治療。萬密齋說:沒關係。《玉涵經》說:要識別男童和女童的脈象,關鍵在寸關尺三部,如果脈象洪數有力,則表示元氣充足。這個女孩脈象如此,胃氣尚強,不久就會自愈。果然,幾天後痢疾逐漸好轉。
張縣尹的女兒半歲,患赤白痢疾非常痛苦,萬密齋用黃連一錢,木香五分,蓮子肉五分,陳皮七分,炒乾薑二分,研磨成粉末,用神麴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,用陳米湯送服,病就好了。
張景岳治療都閫錢旭陽的長子,兩歲,夏季因吃生果傷了脾胃,先瀉後痢。錢旭陽自己也是醫生,知道是生冷食物傷了脾胃,於是給孩子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桂枝溫補脾胃的藥物,但沒有效果。漸漸地,孩子的嘴唇長了瘡,於是去請教張景岳。錢旭陽說:這孩子明明是生冷之物所傷,但溫補的藥物卻無效,這是為什麼呢?張景岳說:這是因為瀉藥傷了陰液,又加上辛辣之物突然進入,導致虛火上炎。不用附子,就不能讓虛火歸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