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)

1.

一兒病瘧,一日一發,萬用家傳斬鬼丹截之,止三日後一發。再截之,值三四日又發。其父怪而問之,時六七月棗熟,疑其必啖生棗,故止而復發也。問之果然,乃禁之,先用胃苓丸,調理三日,(平胃蒼、陳、樸、草,合以五苓茯、豬、朮、澤、桂,名胃苓丸。)更以斬鬼截之遂愈。

五月五日午時,用黃丹研,獨頭大蒜,研如泥同杵,眾手為丸。隨人大小,發日五更,取長流水面東下。

汪氏子七歲,病瘧三年,諸醫不效。萬視其外候,面色白,山根帶青,腹大而堅。此久瘧成癖,癖為潮熱,當與補脾消癖,瘧熱自除。恨無九肋鱉甲耳,汪求得之,因立一方,用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三稜、莪朮、木香、砂仁、當歸、川芎、黃連、柴胡、鱉甲為末,神麯糊丸。炒米煎水,日三服,調理五十餘日而安。

李氏七歲女,先患外感,後變瘧,因用截藥,變作痢。至冬,痢雖止,瘧益甚。萬視其外候,大骨高起,大肉陷下,發稀目陷,面黃鼻燥,不思飲食,唯啖蓮肉,乃內傷脾虛疳勞症也。醫皆謂不可治,萬云:可治也,至春必愈。用集聖丸一料,次年二月果安。

王氏子病瘧,三日一發,用胃苓丸合小柴胡湯方,作丸服之。初三日一發,又間日一發,後一日一發。初發於午後,漸移於辰刻。問曰:連日服藥,瘧發轉頻何也?曰:此瘧將退之漸也。蓋瘧三日一發者,邪氣深,難已;一日一發者,瘧氣淺,易愈。午後發者,邪在陰分,難已;午前發者,邪在陽分,易愈。

今自三日移至一日,自陰分移至陽分,故云將退之漸也。時有丁醫聞其說,笑曰:那得許多議論?吾有秘方,治瘧如神。遂求治之,不知其所用何物。自此仍三日一發,發以酉時,至次日巳後始退。萬仍為調理一月而愈。

孫文垣治丁氏子,才二歲,患瘧母,上壅咳嗽,每午後發熱,至子丑時乃退,終日啼哭不止,鵝口白屑,神氣大弱。又痘後遍身瘡疥未愈,諸醫有灸之者,有刺之者,有以膏藥貼之者,種種施之不應。

孫曰:乳下嬰孩,臟腑脆薄,不可亂攻亂補,參、耆足以增其咳,灸刺適以驚其神,安能取效?教以白朮、鱉甲各一錢五分,青蒿、麥芽、陳皮各八分,烏梅一個,貝母、知母各六分,甘草三分,八帖全愈。

水鑑仙人治百日兒瘧歌云:瘧是邪風寒熱攻,直須術治免成空,常山刻作形人狀,釘在孩兒生氣宮。如金生人,金生在巳,即釘巳上,木生人,釘亥上,火生人,釘寅上,水生人,釘申上也。常山乃截瘧之藥。

萬密齋外孫未周歲,因傷寒,髮間日瘧,在子丑時,發則搐搦,咬牙呻吟,大便黃綠,努而出。以口吮母口,得乳即止。瘧後汗出,心下跳,腹中鳴,頂微熱,未十日成疳矣。面色㿠白,囟陷發疏,兒漸羸瘦。此先受暑濕,暑則為瘧,濕則為痰。又傷飲食,脾土衰而肝木旺,瘧曰食瘧,疳曰食疳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患瘧疾,每天發作一次,用家傳的斬鬼丹治療,三天後才再次發作。再次用藥後,三四天才發作一次。孩子的父親感到奇怪,詢問原因。當時是六月七月棗子成熟的季節,懷疑孩子吃了生棗子,所以才會反复發作。詢問後果然如此,於是禁止孩子吃生棗,先用胃苓丸調理三天(胃苓丸的成分是: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),然後再用斬鬼丹治療,病就好了。

五月初五中午,用研磨的黃丹和獨頭大蒜研成泥狀,揉成丸藥。根據個人體質調整藥量,如果瘧疾在五更發作,則將藥丸投入長流水中,順著水流向東漂走。

汪先生的兒子七歲,患瘧疾三年,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。萬某觀察他的外在症狀:面色蒼白,鼻樑處發青,腹部腫大且堅硬。這是久患瘧疾導致的癖證,癖證會導致潮熱,應該補脾消癖,瘧疾發熱自然就會消除。可惜沒有九肋鱉甲,汪先生好不容易找到,萬某就以此藥材開了個方子,用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三稜、莪朮、木香、砂仁、當歸、川芎、黃連、柴胡、鱉甲研磨成粉末,用神麴糊做成丸藥。用炒米煎水送服,每天三次,調理五十多天後痊癒。

李先生七歲的女兒,先患感冒,後來轉為瘧疾,因為使用了截瘧的藥物,導致腹瀉。到了冬天,腹瀉雖然好了,但瘧疾卻更加嚴重。萬某觀察她的外在症狀:骨骼突出,肌肉消瘦,發稀眼窩深陷,面色黃,鼻樑乾燥,不想吃飯,只吃蓮藕,這是內傷脾虛、疳勞的症狀。醫生都認為無法治癒,萬某卻說:可以治癒,到春天一定會好。用集聖丸一劑,第二年二月果然痊癒。

王先生的兒子患瘧疾,三天發作一次,用胃苓丸加小柴胡湯的藥方製成丸藥服用。一開始三天發作一次,後來變成一天發作一次。最初在下午發作,漸漸轉移到辰時(早上7-9點)。有人問:連日服藥,瘧疾發作反而更頻繁了,這是怎麼回事?萬某說:這是瘧疾將要痊癒的徵兆。一般來說,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,邪氣深重,難以治療;一天發作一次的,瘧氣較淺,容易治癒。下午發作的,邪氣在陰分,難以治療;上午發作的,邪氣在陽分,容易治癒。

現在從三天一次變成一天一次,從下午發作變成上午發作,所以說這是瘧疾將要痊癒的徵兆。當時有個丁姓醫生聽了這番話,嘲笑說:哪來這麼多道理?我有秘方,治療瘧疾像神仙一樣靈驗。於是也請萬某治療,卻不知道他用了什麼藥。從此,瘧疾又變成三天發作一次,在酉時(下午5-7點)發作,到第二天巳時(早上7-9點)才退燒。萬某又調理了一個多月才痊癒。

孫文垣治療丁先生的兒子,才兩歲,患瘧疾,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,每天下午發熱,到子時(晚上11點-1點)丑時(凌晨1-3點)才退燒,整天哭個不停,口腔潰瘍,精神萎靡。而且水痘痊癒後,全身皮膚病尚未痊癒,其他醫生有的用灸法,有的用針刺,有的貼膏藥,各種方法都無效。

孫文垣說:嬰兒臟腑嬌嫩,不能亂攻亂補,人參、黃耆會加重咳嗽,灸刺只會嚇壞孩子,怎麼能見效呢?他開了個方子:白朮、鱉甲各一錢五分,青蒿、麥芽、陳皮各八分,烏梅一個,貝母、知母各六分,甘草三分,八劑藥就治好了。

水鑑仙人治療百日咳患兒的瘧疾歌訣說:瘧疾是邪風寒熱侵襲所致,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治療才能奏效,將常山刻成人形狀,釘在孩子身上的生氣宮(穴位)。金生人,釘在巳(上午9-11點)上;木生人,釘在亥(下午9-11點)上;火生人,釘在寅(凌晨3-5點)上;水生人,釘在申(下午3-5點)上。常山是截瘧的藥物。

萬密齋的外孫不到一歲,因為傷寒,間日瘧疾發作,在子時丑時發作,發作時抽搐、咬牙呻吟,大便黃綠色,用力排出。孩子哭鬧時,吮吸母親的乳汁後就會停止。瘧疾發作後出汗,心慌,腹鳴,頭頂微微發熱,不到十天就成了疳積。面色灰白,頭顱凹陷,頭髮稀疏,孩子越來越瘦弱。這是先受暑濕之邪,暑則為瘧,濕則為痰。又傷及飲食,脾土虛弱而肝木旺盛,瘧疾叫作食瘧,疳積也叫作食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