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泄瀉
龔子才治一兒,久瀉兼脫肛,小腹重墮,四肢浮腫,面色萎黃,時或兼青,諸藥入口即吐。審乳母憂鬱傷脾,大便不實,先用補中益氣湯、五味異功散及四神丸,調治其母,不兩月子母俱痊。(治兒病先察其母,極是要著。)
喻嘉言治沈氏子,因痘後食物不節,病瀉泄久,脾虛病瘧,遂兩腹痛脹大。三年來消導無算,脹瀉如初。更服參苓白朮稍效,旋覆如初。病本腹脹,更兼腸澼。腸澼者,大腸之氣,空洞易走,胃中傳下之物,總不停蓄,澼出無度,腥水不臭,十中五死五生之症也。今則病加四逆矣。
暮熱朝涼,一逆也。大渴引飲,二逆也。氣喘不能仰睡,三逆也。多汗煩躁不寧,四逆也。蓋初瘧時,寒熱交作,猶是陰陽互戰。迨瀉久亡陰,乃為夜熱,至引外水以自救。醫不清其源,重以香燥破氣之藥,助火劫陰,於是汗喘煩躁並作,治亦難矣。強求用藥,乃以清燥潤肺為主,阿膠、地黃、門冬等類,同蜜熬膏三斤。
此兒三年為藥所苦,得此甘味,稱為糖也,日爭十餘次,服之半月,藥盡遂愈。另制理脾末藥善後全安。
馮楚瞻治一兒,滑泄半載,肌肉瘦削,脾胃之藥備嘗無效。此久利不已,脾胃之中氣固虛,而腎家之元氣更虛,閉藏之司失職,當不事脾而事腎可也。以八味丸,用人參炒老米同煎湯化服,不一月全愈。
張子和曰:予嘗告陳敬之,若小兒病,緩急無藥,不如不用庸醫。宜湯浸蒸餅令軟,丸作白丸,紿其妻妾,以為真藥,使兒服之,以聽天命,最為上藥。歲在丙戌,群兒皆病泄瀉,但用藥者多死。蓋醫者不達濕熱之理,以溫燥行之故,惟敬之不與藥,用余之言,病兒獨存。(雄按:句句名言。)
張三錫治一稚子久瀉,以參苓白朮散加黃連、豆蔻少許作丸,用燈心湯化下,十數丸效。
萬密齋治一兒病瀉,大渴不止。醫與五苓散、玉露散,皆不效,病益困,腮妍唇紅。曰:不可治也。泄瀉大渴者,水去谷少,津液不足故也,法當用白朮散補其津液。乃服五苓、玉露滲利之劑,重亡津液,脾胃轉虛。訣云:大渴不止,止而又渴者死。泄瀉不止,精神不好者死。不信,二日後發搐而死。
汪城南子病瀉,十餘日不止。或以胃苓丸、一粒丹服之不效。乃與豆蔻丸五十,胃苓丸五十,陳倉米煎湯下,一劑而止矣。
小兒吐乳瀉黃,傷熱乳也;吐乳瀉青,傷冷乳也,皆當下之。吐瀉昏倦,睡不露睛者,胃實熱也。吐痰涎及綠水者,胃虛冷也。初生下吐,因穢惡下咽故也。凡初生,急須拭淨口中,否則啼聲一發,穢物下,致生諸病。(拭去穢物,出痘必稀。)
葉天士曰:藿亂吐瀉,必挾外之暑溫穢惡之邪,與內傷食物而起,宜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,不可用張景岳新方亂投。
白話文:
泄瀉
龔子才治療一個孩子久瀉且脫肛,小腹墜脹,四肢浮腫,面色萎黃,有時還發青,所有藥物入口就吐。他判斷是孩子的乳母憂鬱傷脾,大便不通,於是先用補中益氣湯、五味異功散和四神丸調理孩子的乳母,不到兩個月,母子都痊癒了。(治療孩子的疾病,要先觀察孩子的母親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)
喻嘉言治療沈家的孩子,因為出痘後飲食不節,久瀉不止,脾虛又患瘧疾,導致腹部脹痛腫大。三年來服用各種消導藥物無數,脹瀉如故。服用參苓白朮散略有好轉,不久又恢復原狀。疾病的根本在於腹脹,而且還伴有腸澼。腸澼是指大腸氣機虛弱,氣容易洩漏,胃中傳下的食物無法正常貯存,瀉下無度,排出的是腥水,沒有臭味,這種病症十個病人中,五個活,五個死。現在這個孩子病情加重,出現了四逆症狀。
傍晚發熱,早晨畏寒,這是第一逆;非常口渴,大量飲水,這是第二逆;氣喘吁籲,不能仰臥,這是第三逆;多汗煩躁不安,這是第四逆。剛開始患瘧疾時,寒熱交替,還屬於陰陽互搏。等到久瀉傷陰後,就變成夜熱,不得不喝大量的水來自救。如果醫生不明其根本原因,再用辛香燥烈、破氣傷陰的藥物,就會助長火邪,耗傷陰液,於是汗喘煩躁等症狀同時出現,治療就更加困難了。最後,只能用清燥潤肺的藥物,用阿膠、地黃、麥冬等藥物,加蜂蜜熬成三斤膏藥。
這個孩子三年來飽受藥物之苦,服用這種甘甜的膏藥(孩子稱之為糖),每天爭著吃十多次,服用半個月後,藥用完就痊癒了。之後又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粉,以鞏固療效,確保痊癒。
馮楚瞻治療一個孩子,腹瀉半年,肌肉消瘦,服用各種健脾胃的藥物都沒效。因為久瀉不止,脾胃的元氣已虛,而且腎臟的元氣更虛,腎臟的閉藏功能失調,所以不應該單純調理脾胃,而應該調理腎臟。他用八味丸,用人參炒老米一起煎湯服用,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。
張子和說:我曾經告訴陳敬之,如果小孩生病,緩急之間沒有對症的藥物,不如不用藥,不要請庸醫。最好用湯浸泡蒸餅使其軟爛,做成白色的藥丸,哄騙孩子的妻子或妾,說這是真正的藥物,讓孩子服用,聽天由命,這是最好的辦法。丙戌年,很多孩子都患泄瀉病,服用藥物的大多數都死了。因為醫生不懂濕熱的道理,用溫燥的藥物治療,所以才導致死亡。只有陳敬之沒有用藥,聽從我的話,他的孩子才得以倖免。(雄按:句句都是名言。)
張三錫治療一個小孩久瀉,用參苓白朮散加黃連、豆蔻少許做成藥丸,用燈心湯送服,十幾丸藥就見效了。
萬密齋治療一個小孩腹瀉,口渴不止。醫生給他用了五苓散、玉露散,都沒效,病情加重,臉頰潮紅,嘴唇紅潤。醫生說:這個孩子治不好了。腹瀉口渴不止,是因為津液不足,應該用白朮散來補充津液。卻使用了五苓散、玉露散等利水滲濕的藥物,更加耗傷津液,導致脾胃更加虛弱。訣竅說:口渴不止,止渴後又渴的要死了;腹瀉不止,精神萎靡的要死了。果然,兩天後孩子抽搐而死。
汪城南的孩子腹瀉十多天不止,曾服用胃苓丸、一粒丹等藥物都不見效。於是給他服用豆蔻丸五十丸,胃苓丸五十丸,用陳倉米煎湯送服,一劑藥就止瀉了。
小兒吐奶瀉黃,是傷了熱性的乳汁;吐奶瀉青,是傷了寒性的乳汁,都應該用瀉下法治療。吐瀉昏倦,睡覺時眼睛睜不開的,是胃熱;吐痰涎或綠水,是胃寒;新生兒吐奶,是因骯髒的東西嚥下去造成的。凡新生兒,都應該及時擦乾淨嘴裡的髒東西,否則啼哭時,髒東西下去,就會引起各種疾病。(擦掉髒東西,出痘就會少。)
葉天士說:霍亂引起的吐瀉,一定是外感暑熱、污穢邪氣與內傷食物同時作用引起的,應該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,不能用張景岳的新方亂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