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1)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1)
1. 吐瀉
萬密齋治一小兒,周歲,吐瀉並作。時天大寒,醫用理中、胃苓丸,服之不效。萬曰:此表裡有寒邪,未得發散也。取益黃散與之,其夜得大汗而止。
一女歲半,亦吐瀉並作,此傷食也。前有外感風邪,故用益黃散溫散其表裡之寒。此只傷食,用胃苓丸,一粒丹,陳壁土湯下,調其脾胃,消其食積,而吐瀉俱止。
一兒暴吐瀉,上下所出皆乳不化,用理中丸服之效。
一兒暴吐瀉,上下所出皆黃水,中有乳片,用二陳湯加黃連薑汁炒,煎服效。或問二病同,而治之異者,何也?曰:所出之乳不化者,胃有寒也,故以理中丸急溫之。所出乳片不化者,胃有邪熱,邪熱不殺穀,宜半夏、黃連以解之,此病同異治法也。
張景岳季子,生於燕地,及白露時甫半周,偶感寒,吐瀉大作,即用溫胃和脾之藥不效,隨用理中等劑亦不效。三日後,加人參三錢及薑、桂、吳茱萸、肉豆蔻之類,亦不效。至四五日,則隨乳隨吐其半,而瀉其半,腹中已無所留矣。不得已,用人參五六錢,制附、薑、桂各一二錢,下咽即吐,一滴不存,而所下之乳,潔白無氣,猶是乳也。其形氣之危,已萬無生理。
度其寒氣犯胃,舍參、薑、桂、附之屬,何以為治?既乃悟其胃虛已極,藥之氣味略有不投,則隨拒而出,且附子味鹹,亦能作嘔,必其故也。必得甘辣可口之藥,庶胃氣可安,乃用胡椒三錢搗碎,煨姜一兩,水二鍾,煎八分,另用人參二兩,水二鍾,煎一鍾,以茶匙挑合二湯以配其味。
凡用參湯之十,加椒薑湯之一,其味甘而辣,正得可口之宜,遂溫至熱湯中,徐徐挑與之,經一時許,皆嚥下。自後乳藥皆安,但瀉仍未止,計半日已盡二兩之參矣。參盡後,忽躁擾呻吟,煩劇之甚,家人皆謂熱藥內燒所致。因思藥果不對,何以初甚相安?此必數日不食,胃氣新復,倉廩空虛,飢甚則然也。
取粥示之,果張皇欲得,其狀甚急,乃與一小盞,一呷而盡。又欲之,遂與半碗,猶不足,又與半碗,始寂然安臥。次日,復加制附,得瀉止全愈。原其受病之深,用藥雖當,氣味不投,猶弗獲效。至其因飢發躁,使非解悟,妄用清涼,一劑則全功盡棄,而仍歸罪於用參、姜者矣。
(葉天士曰:半歲之嬰兒,如此大劑薑、桂等熱藥,加之胡椒三錢,人參二兩,雖屬寒侵,不必如此大劑也。幸而得生,乃粥之功。經云:五虛者死,粥漿則生。若竟講用熱藥補劑,腸胃何堪消受?景岳將自己三子,以證用熱藥大補之效,使後人信彼之說。立齋雖喜用溫補,未有若此之甚也。
業幼科者,不可執此法以誤人。)
薛立齋治一小兒數歲,每停食輒服峻利之劑,後患肚腹膨脹,或嘔吐泄瀉。先用六君子湯,諸症漸愈。又用補中益氣湯,胃氣漸復。
白話文:
吐瀉
萬密齋治療一個周歲的嬰兒,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。當時天氣寒冷,醫生使用了理中丸和胃苓丸,但沒有效果。萬密齋說:這是表裡有寒邪,還沒有發散出來。於是給孩子服用益黃散,當晚孩子大量出汗後症狀就停止了。
一個一歲半的女童,也出現嘔吐和腹瀉,這是傷食。之前曾外感風寒,所以用益黃散溫散其表裡寒邪。而這個孩子只是傷食,就用胃苓丸一粒,加陳壁土湯服用,調理脾胃,消食積,嘔吐和腹瀉都停止了。
一個嬰兒暴發性嘔吐腹瀉,排出物都是未消化的奶塊,服用理中丸後有效。
一個嬰兒暴發性嘔吐腹瀉,排出物都是黃水,其中夾雜著奶塊,服用二陳湯加黃連(用薑汁炒過)後有效。有人問:兩個病例症狀相同,但治療方法卻不同,這是為什麼呢?萬密齋回答:排出物是未消化的奶塊的,是胃寒,所以用理中丸溫熱;排出物是未消化的奶塊夾雜黃水的,是胃有邪熱,邪熱傷及食物,要用半夏、黃連來解毒,這就是同病異治的方法。
張景岳的兒子,出生在燕地,白露時節剛滿半歲,偶然受寒,嘔吐腹瀉厲害,先用溫胃和脾的藥物無效,接著用理中丸中等劑量也無效。三天後,加參三錢及薑、桂、吳茱萸、肉豆蔻等藥物,仍然無效。到四五天時,吐瀉的量與吃奶量、排便量各佔一半,腹中已無積存。不得已,用人參五六錢,制附子、薑、桂各一二錢,藥物一入口就吐出來,一滴不剩,而排出的乳汁潔白無味,仍然是乳汁。孩子的病情危急,幾乎沒有活命的希望了。
考慮到寒邪侵犯胃部,除了人參、薑、桂、附子等藥物,還能用什麼方法治療呢?於是想到孩子的胃氣已經虛極,藥物稍有不合,就會被嘔吐出來,而且附子味鹹,也會引起嘔吐,這一定是原因所在。必須用甘辣可口的藥物,才能使胃氣安和,於是用胡椒三錢搗碎,煨薑一兩,水二鍾,煎八分,另用人參二兩,水二鍾,煎一鍾,用茶匙將兩種湯藥混合,使其味道協調。
每十份參湯加一份胡椒薑湯,味道甘辣可口,正好合適,然後溫熱到適宜的溫度,慢慢地一點點喂給孩子,大概過了一會兒,孩子都嚥下去了。此後,奶和藥都都能正常吸收了,但腹瀉仍然沒有停止,半天時間已經用掉了二兩的人參。人參用完後,孩子突然煩躁不安,呻吟不止,非常痛苦,家人以為是熱藥在體內灼燒造成的。於是想到藥物可能不對症,為什麼一開始還能服用呢?這一定是因為孩子幾天沒吃東西,胃氣剛剛恢復,胃中空虛,餓了才會這樣。
就給孩子喂粥,孩子果然很著急地想吃,樣子非常急切,於是給他一小碗,一下子就喝完了。他又想要,就又給他半碗,還不夠,又給他半碗,他才安靜地睡著了。第二天,又加服制附子,腹瀉停止,痊癒了。原來孩子的病情很嚴重,雖然用藥對症,但藥物氣味不合適,仍然沒有效果。等到因為飢餓而煩躁不安時,如果不加以醒悟,而誤用清涼藥物,一劑下去,就會前功盡棄,並且還會把責任歸咎於使用人參、生薑等藥物。
(葉天士說:半歲的嬰兒,服用這麼大劑量的薑、桂等熱藥,還加上胡椒三錢,人參二兩,即使是寒邪侵犯,也不必用這麼大的劑量。幸好孩子活了下來,這是粥的功勞。《傷寒論》說:五虛則死,粥漿則生。如果執意用熱藥大補,腸胃怎麼承受得了?張景岳用自己三個兒子的病例,來證明大劑量使用熱藥的療效,使後人相信他的說法。立齋雖然喜歡用溫補,也沒有這麼厲害。
學習兒科的醫生,不能照搬這種方法,以免誤人。)
薛立齋治療一個幾歲的兒童,每次停食就服用峻烈的瀉藥,後來患上腹脹,或嘔吐泄瀉。先用六君子湯,諸症逐漸好轉。又用補中益氣湯,胃氣逐漸恢復。
韶州醫生劉從周,論述小兒吐瀉抽搐,認為有痰的,只服用五苓散加生薑、半夏煎服。吐出痰後,腹瀉也停止了,驚厥也自行退去。(《百乙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