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2)
卷七 (2)
1. 泄瀉
初用四君子湯調六一散,與兒服之解其熱;次用四君子湯合黃芩芍藥湯,以止其瀉;三用白朮散,以止其渴;四用白朮散加升麻,以舉其下陷之氣;五用白朮散加烏梅肉,以收其滑泄之氣,皆不效。其母託人相問,萬曰:五法不中病,術將窮矣,只有一法,以黃連、木香、訶子、肉豆蔻、乾蟾、使君子肉、砂仁等分為末,粟糊丸,陳倉米炒,熟地煎湯下。服三日,滿頭出熱瘡,乃小癤,身有微汗,渴瀉俱止。
(五治均是良法,所以不效者,以滑泄久,湯藥過而不留也,故終以丸藥收功。喻氏治瀉,必煮藥令如糜粥,即此意也。)
萬之子甫周歲,六月病瀉。時萬出,外舅甘以藥調之不效,加以大熱而渴。萬聞馳歸,問用何藥?曰:理中丸。因知其犯時禁也,(用熱遠熱。)乃制玉露散,澄水調服而愈。
徐氏子歲半,六月病瀉,甘治之不效,大熱大渴,煩躁不安。萬往視,問向服何藥?甘曰:玉露散,初服瀉已止,因熱未除,再與之復泄矣。今五日,病益甚。教用理中湯加熟附子治之。如服下,越加煩躁,再進一劑即愈。若不煩躁,不可治也。萬歸半日後,甘攜酒來問,前者甥病泄,用理中丸不效,師教以用玉露散果愈。
今者此病,用玉露散不效,師教以理中湯加熟附止之何也?萬曰:理中丸之止瀉,補中氣之藥也。前者甥之病,汝用理中丸,與病相違,故不效。得玉露散以解暑,故遂愈。今之此病,汝用玉露散是也,中病即止,不可再服,因用之太過,犯臟禁也。脾喜溫而惡寒,故以理中湯加熟附救之。
甘曰:又謂理中湯後加煩躁者可治,否則不可治,何也?曰:夏至一陰生,坤乃六月之卦,《易》曰:坤為地,陰內而陽外。坤屬土,喜暖而惡寒。玉露散雖治暑瀉之藥,其性寒,過劑則脾土反傷,陰盛於內,陽脫於外。吾見其兒面赤目張,口閉唇燥,大熱大渴,此脫症也,故用理中熟附以扶陽抑陰。
不加煩躁,則脾為死陰,不可救矣。若加煩躁,則胃氣猶存,但藥敵而然,再進一服則陽勝陰退而安矣。(此段議論極精,宜識之。)
胡氏子,夏月病瀉,醫用理中以理中氣,五苓以利小便,豆蔻丸以止瀉,皆不效。萬視其發熱昏睡,腸鳴下利,水穀不化,曰:此傷風泄瀉也。經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飧泄者,謂水穀不化也。初病時宜用黃芩芍藥湯加羌活、防風發散之劑。今病久中氣弱矣,用建中加白朮、茯苓,服三劑而愈。
薛立齋治一小兒,瀉而大便熱赤,小便澀少,此熱蘊於內也。先以四苓散加炒黃連,一劑其熱稍退。又用七味白朮散,去木香,二劑熱渴頓止。後以四君子、升麻,調理而痊。
一兒九歲,食炙爆之物,作瀉飲冷,諸藥不應,肌體消瘦,飲食少思,用黃連一兩,酒炒焦為末,入人參末四兩,粥丸小豆大,每服四十五丸,不拘時白湯下,服訖漸愈。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,服月餘而痊。後不禁厚味,復作飲冷,服肥兒丸、異功散而愈。
白話文:
泄瀉
一開始用四君子湯調和六一散,給孩子服用以解除暑熱;接著用四君子湯和黃芩芍藥湯,來止瀉;然後用白朮散,來止渴;再用白朮散加升麻,來提升下陷的氣;最後用白朮散加烏梅肉,來收斂滑泄的氣,但這些方法都不見效。孩子的母親托人來詢問,萬氏說:五種方法都沒對症,醫術快要窮盡了,只有一種方法,用黃連、木香、訶子、肉豆蔻、乾蟾、使君子肉、砂仁等分量研磨成粉末,用粟米糊做成藥丸,用陳倉米炒過,再用熟地黃煎煮的湯水送服。服藥三日後,滿頭長出熱瘡,都是小小的膿包,身上微微出汗,渴瀉都止住了。
(五種治療方法都很好,之所以沒效,是因為滑泄時間長了,湯藥服用後很快排出體外,沒有滯留,所以最終用丸藥才奏效。喻氏治療瀉痢,必定將藥物煮得像粥一樣糜爛,就是這個意思。)
萬氏的兒子剛滿周歲,六月時患瀉痢。當時萬氏外出,外甥用藥物調理但沒效果,孩子還伴隨高熱口渴。萬氏聽聞後趕忙回來,詢問用了什麼藥?說用了理中丸。萬氏因此知道孩子犯了時令禁忌(用溫熱之品反而加重了病情),於是製備了玉露散,用清水調服,孩子便痊癒了。
徐氏的兒子一歲半,六月時患瀉痢,外甥用藥治療無效,高熱口渴,煩躁不安。萬氏前往診治,詢問之前服用了什麼藥?外甥說:用了玉露散,一開始瀉痢止住了,但因為熱症未除,又再次腹瀉。現在已經五天了,病情更加嚴重。萬氏囑咐用理中湯加熟附子治療。服用後,孩子更加煩躁,再服用一劑就痊癒了。如果服用後沒有加重煩躁,就不要再治療了。萬氏回去半天后,外甥帶著酒來詢問,之前外甥的孩子腹瀉,用理中丸無效,老師教用玉露散果然痊癒了。
現在這個病,用玉露散無效,老師卻教用理中湯加熟附子治療是什麼原因?萬氏說:理中丸止瀉,是補益中氣的藥物。之前外甥的孩子,你用了理中丸,與病情相違背,所以無效。用了玉露散來解暑,所以痊癒了。現在這個病,你用了玉露散是對的,病情好轉就停止,不能再服用,因為用藥過度,犯了臟腑禁忌。脾性喜溫惡寒,所以用理中湯加熟附子來救治。
外甥說:又說理中湯服用後加重煩躁才可以治療,否則不可以治療,這是為什麼?萬氏說:夏至一陰生,坤卦是六月的卦象,《易經》說:坤為地,陰在內陽在外。坤屬土,喜溫暖惡寒冷。玉露散雖然是治療暑熱腹瀉的藥物,但它的藥性寒涼,用藥過度就會反傷脾土,陰氣盛於內,陽氣洩於外。我看到孩子面色紅赤,眼睛睜得大大的,嘴巴閉著,嘴唇乾燥,高熱口渴,這是陽氣脫洩的症狀,所以用理中湯加熟附子來扶助陽氣,抑制陰氣。
如果服用後沒有加重煩躁,則脾胃已經寒陰凝滯,無法挽救了。如果加重煩躁,則胃氣尚存,只是藥物相克所致,再服用一劑,陽氣就能勝過陰氣而痊癒。(這段論述非常精妙,應該牢記。)
胡氏的兒子,夏天患瀉痢,醫生用理中湯來調理中氣,用五苓散來利小便,用豆蔻丸來止瀉,都無效。萬氏觀察到孩子發熱昏睡,腸鳴腹瀉,水穀不化,說:這是傷風引起的腹瀉。經書上說:春天傷風,夏天就會產生飧泄。飧泄,就是指水穀不化。初期應該用黃芩芍藥湯加羌活、防風等發散的藥物。現在病情拖延,中氣已經虛弱了,就用補中益氣湯加白朮、茯苓,服藥三劑就痊癒了。
薛立齋治療一個小孩,腹瀉而且大便熱而赤,小便澀少,這是熱邪蘊積於內。先用四苓散加炒黃連,一劑後熱症稍退。又用七味白朮散,去掉木香,兩劑後熱渴頓時止住。後來用四君子湯、升麻調理,就痊癒了。
一個九歲的孩子,吃了炙烤辛辣的食物,又喝冷飲,服用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身體消瘦,食慾不振,就用黃連一兩,酒炒至焦黃研成粉末,加入人參末四兩,做成像小豆一樣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45丸,不拘時間用白開水送服,服藥後逐漸痊癒。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,服用一個多月痊癒。後來又忍不住吃辛辣厚味的食物,再次飲用冷飲,服用肥兒丸、異功散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