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泄瀉

有小兒病虛滑,食略化,大便日十餘次,四肢柴瘦,腹大,食訖又飢,此疾正是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㑊症。時五六月間,脈洪大,按之則絕。今六脈既單洪,則夏之氣獨見,按之絕,則無胃氣也。經曰:夏脈洪,洪多胃氣少曰病,但洪無胃氣曰死。夏以胃氣為本,治療過於失時,不逾旬果卒。(《衍義》。)

滑伯仁治胡元望之女,生始六月,病泄瀉不已,與灸百會穴愈。滁州趙使君云:其女年甫周歲,忽苦臟腑泄瀉,每所下如雞子黃者半盆許,數日之間,幾至百行,漸作驚風症。有一士大夫,教以鍾乳粉二錢,以棗肉和搜,令取意食之。不然,以濃煎棗湯,調鍾乳服亦可,以小兒只用一錢,已平復矣。

傳方者云:他日或作小瘡瘍,不足慮。兒子清輝,年三歲,過鎮江時,病久瀉危甚,用此法服至半兩遂安,亦不生瘡。(《是齋方》。)

萬密齋治孫監司女,五歲病瀉。諸治不效,萬視之曰:瀉久傷陰,津液不足,故熱發而渴也。渴飲湯水多,則脾受熱,而瀉益不止,腎益燥而渴轉甚。法當專補脾胃,則瀉渴止,而津液生,熱自除矣。用參、朮、苓、草,加木香、藿香、乾葛,作大劑煎湯,戒勿飲水,以湯代之,未半日進兩劑。因思肺為津液之主,肺金大燥,不能生水,故渴不止,乃加法制天花粉、葛根等分。

只一服,其夜渴減,瀉亦少。次日仍用前方,渴瀉俱止。問何不用仍服白朮散?萬因以己意告之。後誤啖菱,病喘而面目浮腫,以錢氏異功散加藿葉、紫蘇,一服而腫去喘止。

胡三溪子多病,三歲病瀉,諸治不效。萬視之曰:此傷食瀉也。夫瀉有三症,熱瀉者,糞色黃而渴;冷瀉者,糞色青而不渴;食積瀉者,屎酸臭而腹痛,或渴或不渴。此子之疾,所下酸臭,用丁香脾積丸,一服而愈。三溪曰:巴豆下積而止渴何也?曰:本草云,巴豆,未瀉者能令人瀉,已瀉者能令人止,積去瀉止,自然之理也。

萬石泉子,(此人亦是兒醫。)病瀉,自作理中、訶子、豆蔻與之,不效。延萬治,渠書一牛字安凳上,蓋治愈當以牛為謝也。即以其字卜之,牛下橫一凳,乃生字也。曰:予到令郎之病即愈矣。與以陳氏肉豆蔻丸合胃苓丸,車前草煎湯下,一服而瀉止。石泉欲再進一服。曰:腸胃嬌嫩,不得已用,藥中病即止,不可過也。

越三日,身發紅斑,狀如錦文。石泉頗究心傷寒,謂瀉後發斑,與陽明症下之太早,熱氣乘虛入胃之症同,宜服化斑湯。但石膏性寒,瀉後脾虛,恐不可用。萬曰:有是病則投是藥,何不可者?請用之,未盡而斑退身涼。(觀此,則前之巴蔻丸未免有太熱之弊。)

胡東郊子,一歲,六月中病瀉,治不效。瀉下頻並黃白而後重,發熱而渴,時天甚暑,皮膚燥而無汗,發稀成穗。萬曰:此熱瀉成疳矣。瀉下頻並後重者,裡熱也;糞黃者,脾熱之色也;白者,乳汁不化,猶邪熱不殺穀也;口渴,皮膚乾燥,發成穗者,津液枯也。乃用四物湯合黃連香薷飲,令乳母服之以解其暑毒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古代醫書記載小兒腹瀉的案例與治療方法:

一、某小兒腹瀉,一天十多次,四肢消瘦,腹部膨大,吃完東西後又餓,這是大腸的熱氣傳到胃部導致的,吃得多卻瘦,也稱作食癊症。五六月份發病,脈象洪大,按下去就消失。洪大脈象是夏季的氣候特徵,按下去消失則代表沒有胃氣。古籍記載,夏天脈象洪大,洪大且胃氣不足是患病,只洪大而無胃氣則會死亡。夏季以胃氣為本,治療不及時,很快就會死亡。(出自《衍義》)

二、滑伯仁治癒胡元望的女兒,出生六個月,腹瀉不止,用灸法灸百會穴治癒。滁州趙使君也說,他女兒一歲,突然腹瀉,每次瀉下物像雞蛋黃一樣半盆多,幾天內瀉下幾百次,後來出現驚風症狀。一位士大夫教他用鍾乳粉二錢,用棗肉和勻,讓孩子少量服用。不行的話,用濃煎棗湯調鍾乳粉服用也可以,小兒只用一錢就痊癒了。

傳方者說,之後可能會長些小瘡,不用擔心。作者的兒子清輝三歲時,在鎮江患久瀉,情況危急,用此法服用到半兩就痊癒了,也沒有長瘡。(出自《是齋方》)

三、萬密齋治療孫監司五歲的女兒腹瀉。其他治療無效,萬密齋診斷為久瀉傷陰,津液不足,所以發熱口渴。大量飲水,脾臟受熱,腹瀉更嚴重,腎臟更乾燥,口渴更嚴重。治療方法應專注於補益脾胃,這樣腹瀉和口渴就會停止,津液就會產生,熱症自然會消失。他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加入木香、藿香、葛根,加大劑量煎湯,禁止飲水,以藥湯代替,不到半天服用兩劑。因為肺主津液,肺金過燥,不能生津,所以口渴不止,於是又加入炮製好的天花粉、葛根等量。

只服一劑,晚上口渴減輕,腹瀉減少。第二天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,口渴和腹瀉都停止了。有人問為什麼不用白朮散?萬密齋說明了自己的想法。後來誤食菱角,出現喘息和面部浮腫,用錢氏異功散加藿葉、紫蘇,一劑藥就消腫止喘了。

四、胡三溪的兒子多病,三歲時腹瀉,其他治療無效。萬密齋診斷為傷食性腹瀉。腹瀉有三種:熱瀉,大便黃色且口渴;冷瀉,大便青色且不口渴;食積瀉,大便酸臭且腹痛,可能口渴也可能不口渴。這個孩子的大便酸臭,於是用了丁香脾積丸,一劑藥就痊癒了。胡三溪問:巴豆瀉下可以止渴嗎?萬密齋回答:本草書記載,巴豆,沒有瀉下的時候能讓人瀉下,已經瀉下的時候能讓人止瀉,積滯去除後瀉下自然停止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

五、萬石泉的兒子(也是兒科醫生)腹瀉,自己用理中丸、訶子、豆蔻治療無效。請萬密齋治療,萬密齋在凳子上寫了一個“牛”字,意思是治癒後要用牛來酬謝。他用這個字占卜,牛字下面橫著一個凳子,是“生”字。他說:您的兒子病就好了。用陳氏肉豆蔻丸合胃苓丸,用車前草煎湯送服,一劑藥就止瀉了。石泉想再服用一劑。萬密齋說:腸胃嬌嫩,不得已才用藥,藥物治癒疾病就停止用藥,不能過量。

三天後,身上出現紅斑,像錦繡的花紋。石泉很了解傷寒,認為瀉後發斑,與陽明病瀉下太早,熱氣乘虛入侵胃部的情況相同,應該服用化斑湯。但是石膏性寒,瀉後脾虛,恐怕不能使用。萬密齋說:有這種病就用這種藥,有什麼不可以的呢?於是使用了化斑湯,藥還沒服完,紅斑就消退,身體也涼了。(由此可見,之前的肉豆蔻丸可能偏熱了。)

六、胡東郊的兒子,一歲,六月中腹瀉,治療無效。瀉下頻繁,顏色先黃後白,然後加重,發熱口渴,天氣炎熱,皮膚乾燥無汗,頭髮稀疏成束。萬密齋說:這是熱瀉導致疳證了。瀉下頻繁,然後加重,是裡熱;大便黃色,是脾熱的顏色;白色,是乳汁未消化,邪熱未殺死穀物;口渴,皮膚乾燥,頭髮成束,是津液枯竭。於是用四物湯合黃連香薷飲,讓乳母服用以解暑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