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12)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12)
1. 風癇
萬密齋治汪前川子,年四歲,七月病驚搐,醫以拿法掐止之。八月連發二次,仍用掐法,九月又發。萬曰:痰聚成驚,驚久成癇,幼科拿法,即古之按摩法也。病在榮衛者可用之,使榮衛之氣行,亦發散之意。病在臟腑,則不能去矣。久則痰塞心竅,不亟治,必成痼疾,古所謂五癇者,自此得之。
因立方以黃連瀉心中之邪熱為君;枳實、半夏去胸中之積痰為臣;硃砂、寒水石之墜以安其神為佐;甘遂逐上焦之痰飲,麝香以利竅為使。神麯作糊,丸如龍眼大,每服一丸,用獖豬心,銅刀批開,納丸其中縛煮,待心熟取丸,和心服之,並飲其湯,名曰斷癇丸,服豬心五個乃愈。
陳氏子二歲病驚風,失治成癇,每月一發。來求藥,萬用六子散末,分三色:(巧於點染。)一色青黛相和,名安魂散,(青入肝,肝臟魂。)寅卯時(屬木。)竹葉煎湯下;一色硃砂相和,名寧神散,(赤入心,心藏神。)巳午時(屬火。)燈心湯下;一色入輕粉少許,名定魄散,(白入肺,肺藏魄。
)申酉時(屬金。)薄荷湯下。調理半年而安。大凡癇病初得之者,十療八九。如過二三年後者,不可治矣。時醫有用吐法者,有用滾痰丸下之者,徒損胃氣,百無一效。有以壽星丸治之者,一杯之水,豈能減車薪之火哉。
萬婿李中庵,九歲時得癇病,嘗昏僕,口眼俱合,手足不動,喉無痰聲,但僵臥如醉人,知其為心病也。乃用東垣安神丸去地黃,加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以通其心竅,南星、珍珠末、鐵華粉以墜其痰。湯浸蒸餅,丸如黍米大,(凡用鎮墜藥及治上焦病者,丸皆宜細。)燈心湯下,調治一年而愈。
萬之季男,七八歲時得癇病,發則面先青慘,目定,口中有痰,如嚼物狀,昏僕一食頃乃蘇。因教其母,但見面青目定時,即以鵝翎探吐其痰,(亦是一法。)如法而行,前後吐痰二升許,癇竟不發。如此調理,三年而安。大抵癇病皆痰也,雖有五獸之名,(豬、羊、雞、犬、牛是也,巢氏之說,後人多非之。
)各隨其臟,詳見錢氏方中。凡氣實者控涎丹,氣虛者斷癇丸,愈後以琥珀抱龍丸調之,未有不安者。但年深者,不可治也。(《三因方》控涎用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等分,末煮糊丸。)
薛立齋治一小兒患驚癇,吐痰困倦,半餉而蘇,諸藥不效,年至十三而頻發。用肥厚紫河車,生研爛,入人參、當歸末搗丸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五丸,日進三五服,乳化下,一月漸愈,又佐以八珍湯全愈。(雄按:紫河車可以羊腎代之。)
一兒七歲患驚癇,令其恣食人乳,後發漸疏而輕。至十四復發,用乳不效,亦用河車丸數具而愈,常用加減八味丸而安。後至二十三歲後發,而手足厥冷,仍用前法,佐以八味丸,十全大補湯而痊。又治數小兒,皆以補中益氣湯,六君子湯,六味、八味等丸,相間用之,皆得全愈。
白話文:
風癇
萬密齋治療一位四歲的汪姓男孩,七月患病,出現驚搐,醫生用掐按的方法止住。八月再次發作兩次,仍用掐按法,九月又發作。萬密齋說:痰聚而成驚,驚久而成癇,小兒科的掐按方法,就是古代的按摩法。如果病在經絡,可以用這個方法,使經絡之氣運行,也有發散的作用。但如果病在臟腑,就無法根治了。時間久了,痰就會阻塞心竅,如果不積極治療,必然成為頑疾,古代所說的五種癇症,都是這樣造成的。
於是制定藥方,以黃連瀉去心中邪熱為君藥;枳實、半夏去除胸中積痰為臣藥;硃砂、寒水石鎮墜以安神為佐藥;甘遂逐去上焦的痰飲,麝香通利竅穴為使藥。用米酒製作藥糊,製成像龍眼一樣大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肥豬心,用銅刀剖開,將藥丸放入其中縫合後煮,等到豬心熟了取出藥丸,和豬心一起服用,並喝湯,名曰斷癇丸,服用五個豬心後痊癒。
陳氏的兒子,兩歲時患驚風,未治癒而變成癇症,每月發作一次。來求醫,萬密齋用六子散研末,分成三種顏色:(巧妙地染色。)一種與青黛混合,名為安魂散,(青色入肝,肝藏魂魄。)寅卯時(屬木)用竹葉煎湯送服;一種與硃砂混合,名為寧神散,(紅色入心,心藏神明。)巳午時(屬火)用燈心湯送服;一種加入少量輕粉,名為定魄散,(白色入肺,肺藏魄。)申酉時(屬金)用薄荷湯送服。調理半年後痊癒。總之,癇病初發者,十治八九能好。如果過了二三年,就難以治癒了。當時有些醫生用吐法,有些用滾痰丸,只會損傷胃氣,一點效果也沒有。有些用壽星丸治療,一杯水,怎麼能熄滅車載的柴火呢?
萬密齋的女婿李中庵,九歲時患癇病,曾昏倒,口眼緊閉,手足不動,喉嚨沒有痰聲,只是僵臥著像醉酒的人一樣,知道這是心病。於是用東垣安神丸去掉地黃,加入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以通利心竅,用南星、珍珠末、鐵華粉鎮墜痰濁。用湯浸泡蒸餅,將藥丸製成像黍米一樣大小,(凡是鎮墜藥物和治療上焦疾病的藥物,藥丸都要製得細小。)用燈心湯送服,調治一年後痊癒。
萬密齋的兒子,七八歲時患癇病,發病時臉先青紫,眼睛呆滯,口中痰多,像在咀嚼東西一樣,昏迷一頓飯的時間後才醒來。於是教他母親,只要看到孩子臉青眼呆時,就用鵝毛探出他的痰,(也是一種方法。)按照這個方法,前後吐出大約兩升痰,癇症就不再發作了。這樣調理三年後痊癒。總之,癇病大多是痰引起的,雖然有五畜之名,(豬、羊、雞、犬、牛,這是巢氏的說法,後人多有批評。)各隨其臟腑,詳見錢氏方中。凡是氣實者用控涎丹,氣虛者用斷癇丸,痊癒後用琥珀抱龍丸調理,沒有不平安的。但是,時間久了,就治不好了。(《三因方》控涎丹用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等分量,研成粉末,煮成藥糊製成藥丸。)
薛立齋治療一個小兒患驚癇,吐痰疲倦,半晌後才甦醒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到十三歲時頻繁發作。用肥厚的紫河車,生研磨成泥狀,加入人參、當歸末搗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五丸,每天服用三到五次,用乳汁送服,一月後逐漸痊癒,又輔以八珍湯完全痊癒。(雄按:紫河車可以用羊腎代替。)
一個七歲的孩子患驚癇,讓他盡情吃人奶,後來發作逐漸減少且輕微。到十四歲再次發作,用人奶無效,也用了河車丸幾劑而痊癒,常用加減八味丸而平安。後來到二十三歲再次發作,手足厥冷,仍然用以前的方法,輔以八味丸,十全大補湯而痊癒。又治療幾個小孩,都用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、六味、八味等丸藥交替使用,都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