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9)

1. 慢驚

火生於寅,屬虎。貓者,虎之類也。貓聲而笑,知非肝病,乃心病也,故以導赤散瀉其心火而安。(可稱絕世聰明。)

一兒發搐,五日不醒,藥石難入。萬針其三里、合谷、人中而醒。父母喜曰:吾兒未出痘疹,願結拜為父,乞調養之。萬曰:曩用針時,針下無氣,此稟賦不足也。如調數年後出痘,可保無事,若在近年,不敢許。次年果以痘疹死。

張子和治一小兒,病手足搐搦。張曰:心火勝也,勿持其手,當聽之。此由乳母保抱太急所致。乃令掃淨地,以水灑之,待其干,令復灑之,令極濕,俯臥兒於地上良久,渾身轉側,泥涴皆滿矣,仍以水洗之,少頃而瘥。

子和曰:小兒風熱驚搐,乃常病也。當搦時,切戒抱捉手足,握持太急,必半身不遂也。氣血偏勝,必痹其一臂,漸成細瘦,至老難治。當其搐時,置一竹簟,鋪之涼地,使兒寢其上,待其搐,風力行遍經絡,搐極自止,不至傷人。

予嘗診一兒,見其左掌拳曲,詢其由,乃小時患驚搐,為母抱持太急,病愈,手遂不能伸舒。按此症,若初得以大劑肝腎陰劑與之,必能伸舒如故,惜世無知者。

葛茂林治少師楊公子,當暑而驚眩已絕,且移之木矣。葛趨而入曰:無傷也,亟出之。公曰:兒已噤矣,奈何劑也?葛曰:予無劑也,所恃者,天上云耳。云生而悽悽欲雨,陰氣舒而陽郁消。吾以清利物煮水而蒸於下,其可瘳乎。果如其法而疾愈。迨暮,兒復戲於庭矣。(《杭州府志》。)

薛立齋治一小兒,三歲,因驚搐搦,發熱痰盛,久服抱龍丸等藥,反致面色或赤或青。此心肝二經血虛,風熱生痰,不足之象也。用六味丸滋腎水,生肝血,用六君、柴胡、升麻調補脾胃而安。

高鼓峰治徐彥為子,甫四歲,盛夏發熱,驚搐不已,腰曲目直,小便短赤,面無神色。醫作傷寒不應。高視之曰:火燥生風,風淫末疾,非傷寒也。用滋水清肝飲,盡一劑而汗解,便利熱退。高曰:瘧至矣,立用五味異功散,(補脾。)加麥冬、五味,(生脈清暑。)十餘劑而愈。

陸肖愚治鞠氏子,年十一,向因水土不便,泄瀉瘦弱,四月終旬,蒸熱淫雨,忽患頭面大腫,手足身體亦微腫。或謂風熱,與蘇葉、羌、防、升麻、柴、葛等,汗大泄,既而痰湧吐逆,語言不倫,身強直,手足振掉。又謂急驚風,用抱龍、鎮心等丸不效。脈之,浮緩而弱,此因脾虛土不勝水,且濕氣盛行,內濕與外濕相感而作腫,治而健脾滲濕,乃反發汗,致升動其臟腑之痰涎,漏泄其經絡之津液,宜其變症若此也。因用六君子湯加歸、芍投之,一劑而吐止,數劑而僵直振掉除。

又數劑精神復,加澤瀉,倍茯苓,數十劑,下腫消,瀉止。

薛立齋治憲幕顧斐齋元孫二周,項結核,兩臂反張,索敗毒,果系前症,遂與六味丸一服,清晨灌之,午後肢體如常。

白話文:

慢驚

虎的種類貓咪發出叫聲並露出笑容,就知道不是肝臟疾病,而是心臟疾病,所以用導赤散瀉去心火就能安穩。(這真是絕妙的聰明!)

有個孩子抽搐,五天不醒,吃藥打針都沒用。用針刺了三里穴、合谷穴、人中穴後孩子就醒了。父母高興地說:我們孩子還沒出過天花,想拜您為父,請您幫忙調養。醫生說:之前針灸時,針下沒有氣,這是孩子先天不足。如果幾年後再出天花,就能平安無事,但如果近期就出,我不敢保證。第二年孩子果然因為天花而死。

張子和治療一個孩子,症狀是手腳抽搐。張子和說:這是心火旺盛引起的,不要抓住他的手腳,應該讓孩子自由活動。這是因為奶媽抱得太緊造成的。於是讓在地上灑水,等乾了再灑,反覆弄濕地面,讓孩子俯臥在地上很久,直到全身滾濕,沾滿泥土,然後用水洗乾淨,一會兒就好了。

張子和說:小兒風熱驚搐很常見。孩子抽搐時,絕對不能抱得太緊,握持手腳太用力,否則會半身不遂。氣血過盛,一定會導致一臂麻痺,漸漸消瘦,到老都很難治好。孩子抽搐時,在地上鋪一張竹席,讓孩子躺在上面,讓風力順著經絡運行,抽搐到極點自然就會停止,不會傷到孩子。

我曾經診治一個孩子,發現他的左掌彎曲,詢問原因,才知道他小時候患過驚搐,被母親抱得太緊,病好了,手卻伸不直了。如果當時用大劑量的滋陰藥調理肝腎,就能恢復如初,可惜世上沒有人知道這個方法。

葛茂林治療少師楊公子的孩子,孩子因暑熱驚嚇暈倒,已經不省人事,甚至身體都變涼了。葛茂林趕緊進去說:沒事,快把他抱出來。楊公說:孩子已經嘴唇發紫,怎麼治療呢?葛茂林說:我不用藥,只依靠天上的雲。雲彩看起來陰沉欲雨,陰氣舒展,陽氣鬱結消散。我用清熱解暑的藥物煮水,在孩子腳下蒸汽熏蒸,這樣就能痊癒。果然按照這個方法,孩子就痊癒了。傍晚,孩子又可以在院子裡玩耍了。(《杭州府志》)

薛立齋治療一個三歲的孩子,因驚嚇抽搐,發熱痰多,長期服用抱龍丸等藥,反而導致面色時紅時青。這是心肝兩經血虛,風熱生痰,身體不足的表現。於是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,生血,用六君子湯、柴胡、升麻調補脾胃,使病情穩定。

高鼓峰治療徐彥的孩子,孩子四歲,盛夏發熱,不斷抽搐,腰部挺直,小便短赤,臉色蒼白。其他醫生認為是傷寒,但治療無效。高鼓峰觀察後說:這是火熱生風,風邪侵襲,不是傷寒。於是用滋陰清肝的藥方,服用一劑藥後就出汗,小便通暢,發熱退去。高鼓峰說:瘧疾要來了,馬上用五味異功散(補脾),再加麥冬、五味子(滋陰清暑),十幾劑藥後就痊癒了。

陸肖愚治療鞠家孩子,十一歲,以前因為水土不服,腹瀉消瘦,四月底,天氣悶熱潮濕,突然頭面部腫大,手腳身體也略微腫脹。有人說是風熱,用了蘇葉、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等藥物,大量出汗,但隨後痰液湧出,嘔吐不止,言語不清,身體僵硬,手腳顫抖。又有人說是急驚風,用了抱龍丸、鎮心丸等藥物都不見效。把脈後發現脈象浮緩而弱,這是因為脾虛,土不勝水,加上濕氣盛行,內濕外濕相感而導致腫脹。治療方法應該是健脾利濕,而不是發汗,因為發汗會使臟腑的痰涎上升,泄漏經絡的津液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變化。於是用六君子湯加當歸、芍藥,一劑藥後嘔吐停止,幾劑藥後僵硬顫抖消失。

又服用了幾劑藥後精神恢復,又加了澤瀉,茯苓加倍,幾十劑藥後,腫脹消退,腹瀉停止。

薛立齋治療憲幕顧斐齋的元孫,兩歲,頸部淋巴結腫大,雙臂反張,用敗毒散治療,發現和之前的症狀相似,於是給他服用一劑六味地黃丸,清晨灌服,下午四肢就恢復正常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