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8)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8)
1. 慢驚
萬密齋治一小兒,二歲,發搐已死,家人痛哭,乃阻之曰:此兒面色未脫,手足未冷,乃氣結痰湧而悶絕,非真死也。取艾作小炷,灸兩手中衝穴,火方及肉而醒,大哭,父母皆喜。遂用家傳治驚方,以雄黃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,涼驚丸二十五丸去其熱,合之煎薄荷湯送下。須臾,利下痰涎而搐止矣。
一兒發搐痰湧,有醫用白餅子下之不退,凡三下,病益深,合目昏睡,不哭不乳,喉中氣鳴,上氣喘促,大便時下。萬曰:五臟氣絕,不可治,轉下之過也。彼醫曰:白餅子,錢氏下痰神方也。萬曰:盡信書不如無書,錢氏小兒,皆出於門人附會之事也。(虞天民謂錢乙書出於門人閻孝忠所集,非錢氏本意。
)蓋人之有痰,猶木之有津,時令大熱,草木流津,痰自熱生,此明證也。痰猶水也,附氣自行,過顯在山,豈水之性哉,乃搏激使之也。今痰隨火上,不知降火,而反下之,損其胃氣,胃氣既敗,五臟俱損。故目不開者,肝絕也;昏睡不語者,脾絕也;啼聲不出者,心絕也;喘促痰響者,肺絕也;便尿遺失者,腎絕也。果不可治而死。
(雄按:論痰中肯。)
巴中有儒醫者,治病多奇方,惟性太執,不知變通。時有兩小兒發搐,萬謂急驚,當用涼血導赤散、瀉青丸是也。彼謂驚風者,肝火鬱遏而成也。火鬱則發之,(論極是。)小續命湯是也。(方大謬。)人不能決,兩從之。萬所治者,一日而安。彼治者死,悔無及也。
一兒發搐,先取善推法者推之,止而後發,病益危甚。萬曰:推法者,乃針灸按摩之遺意也。經曰:無刺大虛人。推掐之法,壯實者可用之。如怯弱者,其氣不行,推則有汗,反傷元氣也。其家不信。萬曰:不死必成癇。半月後果死。
一兒發搐,因用推法。萬曰:病成癇矣。推法者,乃發表之意,痰聚在心,不得出也。幸初成癇,當可治。若久則為終身痼疾,不可治也。立方用黃連五錢,硃砂二錢五分,白甘遂三分,膽星一錢,為末,米糊為丸,獖豬心血杵勻,丸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燈草煎湯化下,夜服三,日服一,遂安。
一兒發搐,醫以二陳湯、薑汁、竹瀝治之不效。萬視其外候,三關青氣,兩頰赤色,目常直視,指如捻物。曰:此得之外感,未與發散,熱入於裡。錢氏曰,肝有熱,則目直視,得心熱,則發搐。又曰,頰赤而目直視,必作驚風。小兒肝常有餘,又乘木旺之時,當與瀉肝。若二陳湯,陳皮、半夏、生薑之辛,皆助肝之物,經曰以辛補之,所以無效。
乃用瀉青丸瀉肝木之有餘,導赤散以瀉心經之火,一服而搐即止。因其胎稟素怯,脾胃且弱,恐後作搐,便成癇疾。又與琥珀丸,常服而安。
一小兒周歲,發熱而搐,以瀉青丸投之不效。乃問其發搐之狀,其母曰:搐過後只好睡,以乳與之則飲,不與則不思,醒時則戲作貓兒聲,見人則笑,不發搐,便是好了。萬曰:醫要識症,藥要對症,怪底前藥之不效也。以導赤散服之,一劑而安。其父問故,曰:心臟屬火,其聲為笑。
白話文:
慢驚
一位兩歲孩童抽搐而亡,家屬悲痛欲絕。萬某阻止家屬哭泣,指出孩子面色尚紅潤,手腳未冷,應是氣結痰湧導致昏厥,並非真正死亡。於是,他用艾灸中衝穴,孩子即刻甦醒,哭鬧不止,父母欣喜不已。隨後,萬某使用家傳驚癇方劑,以雄黃解毒丸瀉痰,涼驚丸清熱,用薄荷湯送服。不久,孩子排出痰涎,抽搐停止。
曾有一位孩童抽搐痰湧,另有醫生使用白餅子治療,卻不見好轉,反覆三次後病情加重,孩子昏睡、不哭不喝奶,喉間有氣鳴聲,呼吸急促,大便失禁。萬某診斷為五臟氣絕,已無法治療,認為是過度使用瀉下藥所致。那位醫生辯解說白餅子是錢氏下痰神方,萬某則反駁道:切勿盲目相信書本,錢氏關於小兒的醫案多為門人附會之詞,並非錢氏本人親撰。人體有痰,如同樹木有汁液,盛夏酷暑,草木流汁,痰液也因熱而生,這是明確的證據。痰液如同水,依附氣機自行流動,它能聚集於山谷,並非水的本性,而是被氣機所激動。如今痰液隨火氣上涌,卻不知降火,反而使用瀉下藥,損傷了脾胃之氣,脾胃受損,則五臟皆受影響。因此,孩子閉目不開,是肝氣絕;昏睡不語,是脾氣絕;啼哭不出,是心氣絕;呼吸急促痰鳴,是肺氣絕;大便失禁,是腎氣絕。最終,孩子果然不治身亡。
巴蜀地區有一位儒醫,擅長使用奇方,但個性執拗,不懂得變通。曾有兩位孩童抽搐,萬某認為是急驚,應當使用涼血導赤散、瀉青丸。那位儒醫則認為是肝火鬱結導致驚風,主張使用小續命湯。因意見分歧,兩位醫生各治一童。萬某所治孩童一日痊癒,而儒醫所治孩童則不幸身亡,儒醫追悔莫及。
一位孩童抽搐,先請人推拿,抽搐停止後卻病情加重。萬某指出,推拿是針灸按摩的變通方法,經書有云「無刺大虛人」,推拿掐按適合體質強壯者,虛弱者則會傷及元氣,出現出汗等現象。孩子的家屬不信,萬某預言孩子不死也會變成癲癇,半個月後孩子果然身亡。
一位孩童抽搐,使用了推拿方法。萬某診斷孩子已成癲癇,推拿雖有發散作用,但痰液積聚於心,無法排出。所幸剛成癲癇,尚可治療,久拖不治則會成為終身頑疾。萬某處方用黃連、硃砂、白甘遂、膽星,以米糊做成藥丸,加入豬心血,每丸如芡實大小,用燈草湯送服,夜服三丸,日服一丸,孩子隨即痊癒。
一位孩童抽搐,醫生用二陳湯、薑汁、竹瀝治療無效。萬某觀察到孩子三關脈色青暗,兩頰紅赤,目不轉睛,手指如捻物狀,診斷為外感未解,熱邪內侵。錢氏醫書記載,肝熱則目直視,心熱則抽搐,頰赤目直視必為驚風。小兒肝氣常盛,尤其在木旺之時,應該瀉肝。而二陳湯中的陳皮、半夏、生薑皆辛溫,助長肝氣,所以無效。萬某使用瀉青丸瀉肝,導赤散清心火,一劑藥便止住了抽搐。考慮到孩子體質虛弱,脾胃較差,為防再次抽搐轉為癲癇,又給予琥珀丸服用,孩子遂安。
一位周歲孩童發熱抽搐,用瀉青丸無效。萬某詢問抽搐症狀,孩子的母親說抽搐後孩子嗜睡,能喝奶,醒來後會學貓叫,見人就笑,不抽搐就沒事了。萬某指出,醫生要識別症狀,藥物要對症,之前的藥物無效是因為沒有對症下藥。萬某使用導赤散,一劑便痊癒。孩子的父親詢問原因,萬某解釋說,心臟屬火,其聲為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