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7)

1. 慢驚

吳孚先治一小兒,吐瀉後失於調治,忽痰涎上湧,面色青白,似搐不搐,右手脈沉遲而弱,關紋隱隱,手足微冷。此慢驚也,不速治即成慢脾莫救。用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耆、半夏、炒冬瓜仁、炮薑、制附而安。

龔子才治一小兒,目內色青發搐,目上視,叫哭不已。或用牛黃清心丸不愈,反咬牙頓悶,小便自遺,此肝經血虛甚故耳。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而瘥。

一小兒潮熱,手足發搐,痰涎上湧,手足指冷,左腮自申酉時青中隱白,此肝經虛弱,肺金所勝而潮搐,脾土虛弱而足冷也。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,六味丸以補肝腎而愈。蓋病氣有餘,當認為元氣不足,若用瀉金伐肝,清熱化痰則誤矣。

一小兒嘔吐不食,手足搐搦,痰涎上湧,手足指冷,額黑唇青,此腎水勝心火也。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、炮姜頓安。乃去炮姜,再劑而愈。(亦是脾虛之症。)

立齋治太平王職坊子,患瘧疾,恪用化痰之劑,虛症悉至,殊類驚風。曰:小便頻數,肝經陰虛也;兩目連札,肝經風熱矣;作嘔懶食,胃氣虛弱也;泄瀉後重,脾氣虛弱也。用補中益氣湯,六味地黃丸而痊。

大君劉應昌子,患瘰癧,恪服化痰之劑,又服祛風至寶丹,致與前症同,亦用二方而愈。

葉弘士之子,歲半慢驚,服金石藥,乃風痰之劑,昏悶七日,指紋直抵三關,醫辭不治。予投以加減補脾湯立愈。(《慈幼篇》。)

陳文中治尚書洪端明子,始生未及三個月,腹脹滿,足肚冷,囟門高急,上氣涎潮,四肢搐搦。同坐眾官,皆言死症。洪公曰:我在前死了七八個兒子,皆是這般症候,此兒子足見難醫,枉廢生受。亦不召醫視之。或告陳,因往視,而謂之曰:小官人此症候不死,尚可救活。

洪公曰:此兒必死,毋勞用計。眾官皆曰:陳君高明,既有救療之心,勸洪公從說。乃用油珠膏一服,次用長生丸一服,便下黃稠黏涎約半盞,內有白奶塊,如小豆大十餘塊,是風痰結聚乳奶,一併便下。後用前胡厚朴散,加附子兩片,二服而愈。(《病源方論》。)

淮西戴運使小娘子,始生周歲,腹中氣響,痰涎壅閉,手足抽掣。欲與芎蠍散,斡取痰涎。運使曰:兒子小,恐難依此施治。陳曰:前制參劉菊坡小兒,始生五個月,因作搐,乃服芎蠍散斡去痰涎,次服油珠膏即愈,菊坡贈一跋於卷末。今運使小娘子,因驚嚇蓄冷氣於喉厭間,傳入肝膽,其氣上不能升,下不能降,血與氣俱不能流轉,故致痰涎壅閉而作搐也。若不能依此施治,小娘子必將不起。

遂以芎蠍散一服,更用手法斡去喉厭寒痰,約有半盞,次用油珠膏二服,後用補脾益真湯三服,再用前胡厚朴散、長生丸各二服而愈。(同上。)

白話文:

慢驚

吳孚先治療一個小孩,吐瀉後治療不當,突然痰涎湧上,面色青白,似抽搐非抽搐,右手脈沉弱遲緩,關脈隱約,手腳微冷。這是慢驚,不及時治療就會變成慢脾難治。於是用了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耆、半夏、炒冬瓜仁、炮薑、制附子來治療。

龔子才治療一個小孩,眼睛裡發青,抽搐,眼睛往上看,不停哭叫。曾用牛黃清心丸治療無效,反而咬牙悶哼,小便失禁,這是肝經血虛嚴重造成的。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丸治愈。

一個小孩發熱,手腳抽搐,痰涎湧上,手腳冰冷,左臉頰從申酉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開始青中帶白,這是肝經虛弱,肺金過盛導致的潮熱抽搐,脾土虛弱導致腳冷。於是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肺,六味丸補益肝腎而痊癒。其實病邪有餘,應當認為是元氣不足,如果使用瀉金伐肝、清熱化痰的方法,就會錯了。

一個小孩嘔吐不進食,手腳抽搐,痰涎湧上,手腳冰冷,額頭發黑嘴唇發青,這是腎水勝過心火。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、炮薑緊急治療。之後去除炮薑,再服用一劑痊癒。(也是脾虛的症狀。)

立齋治療太平王職坊的孩子,患瘧疾,過度使用化痰的藥物,導致虛症加重,症狀類似驚風。表現為小便頻數(肝經陰虛)、兩眼發紅(肝經風熱)、嘔吐懶食(胃氣虛弱)、瀉後重症(脾氣虛弱)。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、六味地黃丸治愈。

大君劉應昌的孩子,患瘰癧,過度服用化痰藥物和祛風至寶丹,導致症狀與前例相同,也用上述兩種藥方治愈。

葉弘士的孩子,週歲半患慢驚,服用金石類藥物(風痰藥),昏迷七天,指紋直達三關,醫生都說無法治療。我用加減補脾湯治療,很快痊癒。(出自《慈幼篇》)

陳文中治療尚書洪端明的孩子,出生還不到三個月,腹部脹滿,腳肚子冰冷,囟門高突,痰涎湧上,四肢抽搐。在場的官員都認為是死症。洪端明說:我以前死了七八個兒子,都是這種症狀,這個孩子看來很難醫治,白白受罪了。也不召請醫生來診治。有人告知陳文中,於是陳文中前去診治,說:小官人這種症狀不會死,還能救活。

洪端明說:這個孩子必死無疑,不用費力了。眾官員都說:陳先生高明,既然有救治的意願,勸洪端明聽從。於是用油珠膏一劑,接著用長生丸一劑,便排出黃色黏稠痰涎約半碗,裡面有像小豆大小的白奶塊十多個,這是風痰凝聚乳汁,一起排出。之後用前胡厚朴散,加附子兩片,兩劑就痊癒了。(出自《病源方論》)

淮西戴運使的小女兒,出生一歲,腹中鳴響,痰涎阻塞,手腳抽搐。想用芎藭敗醬散,來疏通痰涎。戴運使說:孩子太小,恐怕難以使用這種藥物。陳文中說:以前治療參劉菊坡的孩子,出生五個月,抽搐,服用芎藭敗醬散疏通痰涎,之後服用油珠膏就痊癒了,菊坡還題跋於卷末。現在運使的小女兒,因為驚嚇,寒氣滯留在喉嚨和咽喉之間,傳入肝膽,氣機不能升降,血氣不能流轉,所以導致痰涎阻塞而抽搐。如果不按照這個方法治療,小女兒肯定活不了。

於是用芎藭敗醬散一劑,再用手法疏通喉嚨和咽喉的寒痰,約有半碗,然後用油珠膏兩劑,再用補脾益真湯三劑,再用前胡厚朴散、長生丸各兩劑就痊癒了。(同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