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5)

1. 驚風

王叔權云:澧陽有士人之子,驚風后,頂腫,醫以半夏、南星為細末,新水調敷而愈。若灸則宜灸前頂等穴云。(《資生經》。)

薛立齋治舉人杜克宏子,發熱抽搐,口噤痰湧,此肝膽經實火之症,即急驚風。先用瀉青丸一服,又用六味丸二服,諸症頓退。乃以小柴胡湯,加芎、歸、山梔、鉤藤而安,卻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
冬官朱小溪子,項間結核,面色萎黃,肌體消瘦,咬牙抽搐,頭搖目札,此肝木克脾土也。用六君子湯、九味蘆薈丸,治之而愈。

儒者王文遠子,患瘰癧,痰盛發搐,服金石香燥之藥,手足筋攣,此肝血復傷,而致急驚風也。遂用加味小柴胡加鉤藤、山梔、芎、歸一劑,又以六味丸料加五味、麥冬,煎服而安。

奚氏女六歲,忽然發驚,目動咬牙,或睡中驚搐,痰涎湧盛,乃肝木剋制脾土,不能攝涎而上湧也。當滋腎水,生肝血,則風自除,痰自消,遂用六味丸而愈。

薛鎧(立齋父。)治一小兒,七歲,患急風將愈,而發熱驚悸。或用祛風化痰之劑,更加驚搐,吐痰喘嗽,腹膨少食惡寒。又用抱龍丸等,加大便似痢。寒熱往來,殊類風症。視之,以為脾氣虧損,諸經無所資養而然。用四君子湯,少用升麻、柴胡以升補陽氣而愈。

萬密齋曰:一小兒驚風后,右手強硬,五指拳曲,不能舉物,兼口角涎流,語言謇澀,此脾有濕痰,脾不足而肝木乘之,不可治也。

高鼓峰治呂坦人子,生甫數月,忽急驚風,抽搐直視,發熱不乳。醫以抱龍丸及羌活、防風、薄荷、殭蠶等作煎調服。坦人商於高,高曰:誤矣,此脾土虛而肝木盛也。急用五味異功散(補脾。)加煨姜(制肝,)進之,少頃熟睡,微汗熱退而乳。

白話文:

驚風

澧陽一位士人的孩子患了驚風,頭頂腫脹,醫生用半夏、南星研成細末,用清水調和敷在患處就治好了。如果用灸法治療,宜灸前頂等穴位。

薛立齋治療舉人杜克宏的兒子,症狀是發熱抽搐,嘴巴緊閉,痰液湧出,這是肝膽經實火引起的急驚風。先用瀉青丸一劑,再用六味丸兩劑,諸症狀立即減輕。然後用小柴胡湯,加入川芎、當歸、山梔子、鉤藤來調理,最後用補中益氣湯治愈。

冬官朱小溪的兒子,頸部有結核,面色萎黃,身體消瘦,咬牙抽搐,頭搖眼斜,這是肝木克脾土所致。用六君子湯、九味蘆薈丸治療而痊癒。

儒者王文遠的兒子患了瘰癧(頸部淋巴結腫大),痰多,發作抽搐,服用辛燥的金石類藥物後,手腳筋攣,這是肝血再次受損,導致急驚風。於是用加味小柴胡湯,加入鉤藤、山梔子、川芎、當歸一劑,又用六味丸的藥物,加入五味子、麥冬煎服,病情穩定下來。

奚家一位六歲的女兒,突然發病驚厥,眼球轉動,咬牙,有時睡夢中也會驚搐,痰涎湧出很多,這是肝木克制脾土,脾土不能攝納涎液而上湧。應該滋補腎水,滋生肝血,這樣風邪自除,痰液自消,於是用六味丸治愈。

薛鎧(薛立齋的父親)治療一個七歲的小孩,患急驚風將要痊癒時,又發熱驚悸。曾用祛風化痰的藥物,反而加重了驚搐,並出現吐痰、喘咳、腹部膨脹、少食、惡寒等症狀。又用抱龍丸等藥,導致大便像痢疾一樣。寒熱往來,很像風症。觀察後認為是脾氣虧損,各經絡沒有得到滋養造成的。於是用四君子湯,少用升麻、柴胡來升補陽氣,最終治癒。

萬密齋說:一個小孩驚風後,右手僵硬,五指握拳,不能舉物,並且嘴角流涎,說話含糊不清,這是脾有濕痰,脾氣不足,肝木乘脾所致,難以治療。

高鼓峰治療呂坦人家的孩子,出生才幾個月,突然患急驚風,抽搐,眼睛直視,發熱,不吃奶。醫生用抱龍丸以及羌活、防風、薄荷、僵蠶等煎服。呂坦人向高鼓峰請教,高鼓峰說:這是錯誤的,這是脾土虛弱,肝木盛旺所致。應該迅速使用五味異功散(補脾)加煨姜(制肝),服用後,不久就熟睡了,微微出汗,發熱退去,能吃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