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4)

1. 驚風

用藥如用兵,當用豈容自已?如五月渡瀘,雪夜平蔡,何待秋高馬肥而後為之?若拘以四時取用,則兵藥無成功矣。(《幼幼心書》。)

大德戊戌夏,曾因幹出郭,至五里外,有夫婦二人,抱子而哭於道旁。問之,答曰:入城探親,三歲孩兒忽得驚風,不省人事。觀其面色青黯,目閉神昏。診之,六脈全無,按太衝脈沉而微有。曾顧謂曰:毋慮,此子可救。但左右竟無人家,遂於路側拾得破碗半邊,有姜一小塊,細嚼捻汁碗中,用五苓散、蘇合香丸、寬氣飲,澆水調和,灌下十數次,漸覺氣回,聲出目開,自此蘇。(同上。

衡州同知官胡省齋,因其子驚風,曾治之愈。問曰:五苓散何以愈斯疾乎?曰:此劑內用茯苓,可以安此心之神,用澤瀉導小便,小腸利而心氣通,木得桂而枯,是能抑肝之氣,而風自止,所以多主驚風。施之他症,亦皆有說。胡深然之。此其善用五苓散者歟。(同上。)

汪表聖次子兩歲,偶感風邪,發熱身顫,角弓反張,日服此藥,(蓋驚風金石風痰之品。)及羌、防、膽星、全蠍之品,昏沉欲絕。蓋不知小兒氣血未旺,不耐風寒,才犯之即發痙病,但助其氣血,即風除神爽。一用此等藥治,則風門大開,榮衛無主,舊病未去,新病益增,安望生理?予與五味異功散加柴胡二分,桂枝一分,附子一分,連服二劑而瘥。(《慈幼篇》此與喻嘉言之論同。

雄按:用藥分兩,可謂方成知約。)

陳自明治一小兒,昏憒六日不省,驚風發搐,諸藥不效,手足尚溫,謂其父母曰:吾能活之。與之針湧泉二穴足心,良久而蘇,喜而稱謝。曰:此病得之傷食,宿食成痰,痰壅作搐。今病雖愈,宿痰未去,恐他日再作,當制丸藥以除其根,不然神氣漸昏,必成癇也。乃謂為牟利,不信。

次年八月,果成痰迷之病,二便不知,水火不避,復求治。因制一方,以黃連、山梔瀉其浮越之火;膽星、白附子炮,以去其壅積之痰;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、硃砂,以安其神,麝香以利其心竅。用獖豬心中血,和神麯糊為丸如黍米大,燈心湯下,調理半年不復發矣。又與之灸風池、(腦後風府兩旁。

)曲池、(兩肘外曲處。)三里(曲池之下。)六穴而安。(因驚風成癇。)

龔子才治一小兒,瘛瘲啼叫,額間青黑,此驚風肝木乘脾,腹中作痛也。先用六君子湯,加木香、柴胡、鉤藤鉤,啼叫漸緩。更加當歸,二劑而安。

一小兒沉困發熱,驚搐不乳。視其脈紋如亂魚骨,此風熱急驚之症也、先用抱龍丸少許,卻風化痰。後用六君子湯加柴胡,壯脾平肝,遂熱退驚定而愈。

周必大《二老堂雜誌》云:開元錢最治小兒急驚,以水磨服少許神效。余意小兒心受熱而發驚,肝生風而發搐,蓋木邪侮土,用金制木之義耳,似亦有理。(《續醫說》。)

白話文:

驚風

用藥就像打仗,該用藥時豈能猶豫?就像五月渡過瀘水,雪夜平定蔡州,哪能等到秋高馬肥才行動?如果拘泥於四季用藥,那麼戰爭和治病都將失敗。(出自《幼幼心書》)

戊戌年夏天,我曾出城到五里外,看到一對夫婦在路邊抱著孩子哭泣。詢問後得知,他們進城探親,三歲的孩子突然得了驚風,不省人事。我觀察孩子的面色青暗,眼睛閉著,神志昏迷。診脈後發現六脈全無,按壓太衝穴脈象沉弱。我告訴他們:不用擔心,這個孩子可以救活。但附近沒有人家,我便在路邊撿起一個破碗碎片,裡面剛好有一小塊薑,我細細嚼碎取汁倒入碗中,再用五苓散、蘇合香丸、寬氣飲,加水調和,灌服十多次,孩子漸漸恢復氣息,發出聲音,睜開眼睛,就此痊癒。(出自《幼幼心書》)

衡州同知官胡省齋,因為兒子得驚風,曾治癒。我問他:五苓散為何能治癒此病?他說:此方內用茯苓,能安定心神;用澤瀉利小便,小腸通暢則心氣通利;桂枝能抑制肝氣,所以能治驚風。用於其他病症,也都有道理。胡省齋深以為然。這就是善用五苓散的例子。(出自《幼幼心書》)

汪表聖的次子兩歲,偶感風寒,發熱身顫,角弓反張(即破傷風),每天服用(治療驚風、金石風痰的藥物),以及羌活、防風、膽星、全蠍等藥物,孩子昏沉欲絕。這是因為不知道小兒氣血未旺,不能承受風寒,一犯風寒就發痙攣,應該先補益氣血,風邪自除,神志自然清爽。如果用這些藥物治療,反而會加重病情,舊病未除,新病又添,怎麼能指望孩子康復?我便給他用五味異功散,加入柴胡二分,桂枝一分,附子一分,連服兩劑就痊癒了。(出自《慈幼篇》,與喻嘉言的論述相同。雄按:用藥分清主次,可謂方劑精妙。)

陳自明治療一個昏迷六天不醒的小兒,驚風發作抽搐,其他藥物都不見效,手腳卻還溫暖,他告訴孩子的父母:我能治好他。他用針灸湧泉穴(足心),很久之後孩子就醒了,父母非常高興感謝他。他說:此病是因傷食,積食化痰,痰阻塞導致抽搐。現在病雖好了,但積痰未除,恐怕以後還會復發,應該服用丸藥去除病根,否則神氣漸漸衰弱,必然會變成癇症。但父母認為他是為了牟利,不信他的話。

第二年八月,孩子果然又犯了痰迷的病,大小便失禁,不避水火,又來求治。陳自明便制定了一個方子,用黃連、山梔子瀉去浮越之火;炮製的膽星、白附子,去除壅積之痰;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、硃砂,安定神志;麝香,通利心竅。用豬心血,和神麴糊做成像黍米大小的丸藥,用燈心湯送服,調理半年後不再復發。又給孩子灸風池(腦後風府兩旁)、曲池(兩肘外曲處)、足三里(曲池之下)六個穴位而痊癒。(因驚風轉成癇症)

龔子才治療一個小兒,抽搐啼哭,額頭青黑,這是驚風,肝木乘脾,腹中疼痛。先用六君子湯,加木香、柴胡、鉤藤,啼哭漸緩。再加當歸,兩劑就好了。

一個小兒昏睡發熱,驚搐,不吃奶。看脈象像亂魚骨一樣,這是風熱急驚的症狀。先用抱龍丸少許,祛風化痰。再用六君子湯加柴胡,健脾平肝,於是熱退驚定而痊癒。

周必大《二老堂雜誌》說:開元錢最治療小兒急驚,用水磨成粉服用少量,效果很好。我的看法是小兒心受熱而發驚,肝生風而發搐,這是木邪侮土,用金克木的道理,似乎也有道理。(出自《續醫說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