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3)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3)
1. 驚風
萬密齋治徐道淑子病驚風,先請張醫治之不效。萬至,病已七日,發搐無時,痰鳴氣急,勢甚危。按治驚之法,先降其痰,次止其搐,後補其虛,一言以蔽之,惟治其火而已。乃用河間涼膈散,改朴硝為馬牙,水煎成湯,入青礞石末調服之,痰下喘止。隨用瀉青丸、導赤散,二方相合,作湯服之而搐止。
餘熱未除,張主小柴胡湯、竹葉湯、涼驚丸,皆不然之。乃用四君子湯加炒黑乾薑,一服身涼。徐問故,曰:大凡小兒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,肝主風,搐搦氣逆,皆屬於肝。經曰:太過則乘其所勝,而侮所不勝,故肝木旺則乘脾土,侮肺金。夫肝火名曰龍雷,水不能制,寒不能勝,故以炒乾姜合參、朮、甘草之甘溫,以補為瀉而愈也。
按:治法仍以寒涼折其標,以甘溫固其本。若據後半云云,豈不打成兩橛?
羅田令朱女,未周歲,病驚風,萬用瀉青丸,是丸治驚風之秘方也,服之而搐轉甚。蓋喉間有痰,藥末頗粗,為頑痰裹住,黏滯不行之故,乃煎作湯,用薄棉紙濾去滓,一服而愈。(瀉青丸:羌活、大黃、川芎、山梔仁、龍膽草、當歸、防風,蜜丸芡實大,每服半丸,竹葉湯入沙糖化下。雄按:用藥之法,不可不相其機而投之也。
以此推之,則熟地泥膈之說,亦為痰盛者言也,豈可概謂其非耶?)
羅田曾教諭子,病驚風,先請一醫,繼召萬同治。醫主小續命湯,多辛燥之藥,必反助火邪,而病益甚。不如通聖散為愈,服未盡劑而安。(治風病者,宜三服此。)
張世魯子,病驚風,已十七日矣,目右視而眨,(音札,目動也。)口右張而動,手足向右掣引,舌上黑苔,勢甚危急,令急取薄荷濃煎湯洗其舌。謂之曰:若黑苔去而舌紅,則病可治,否則不可治也。洗之,黑苔盡去。以瀉青湯作大劑服之,口眼俱定,手口不掣。以涼驚丸,至聖保命丹,調理十日而安。
聞氏子六歲,病驚風,延萬至,則悶死,治凶具矣。視其形色未變,與神仙太乙丹半粒,挖口灌之,立蘇。(方見蠱門。)
留都金二守女,患驚風,甚危,諸醫皆勿救,自用活絡丹一丸即愈。(《外科蘆揮》。)
陳三農治一小兒,急驚雙眸突出,舌吐三寸,角弓反張,兒科望而卻走。曰:此風火相扇,風痰上湧而然。用稀涎散,齏汁調服,吐痰涎數口,目舌俱收。後三日,復如前症,以腸胃膠痰尚未下也,以神效丸,薑湯化下,去膠痰二三升愈。
曾世榮治總管楊侯幼子,四歲,臘月,患驚風搐掣,諸醫調治,前症俱解,但神昏不食,四肢微冷,已五日矣。前醫用醒脾治陽之藥不一,而召曾診,六脈獨脾脈沉滑,餘脈微緩。脾脈沉而滑者,此積蘊在脾,乃為脾約,當主大便不利,非陰厥也。彼曰:然。遂用瀉黃散加大黃水煎,並三服,神氣清而飲食進,隨獲安可,此隆冬用大黃之功也。
白話文:
驚風
萬密齋治療徐道淑之子驚風,先前請張醫師治療無效。萬密齋診治時,病情已持續七天,抽搐發作時間不定,痰鳴氣急,情況危急。根據治療驚風的原則,先要化痰,其次止住抽搐,最後補益虛損,一言以蔽之,就是要治療體內的火邪。於是使用河間涼膈散,將朴硝換成馬牙硝,水煎服下,加入青礞石末調服,痰液排出,喘息停止。接著使用瀉青丸、導赤散,兩種藥方合在一起煎湯服用,抽搐也停止了。
餘熱未消,張醫師又使用了小柴胡湯、竹葉湯、涼驚丸,都無效。於是萬密齋使用四君子湯加炒黑乾薑,服用一次後,孩子身體感覺涼爽。徐道淑詢問原因,萬密齋說:一般來說,小兒肝氣常盛,脾氣常虛,肝主風,抽搐氣逆都屬於肝經病變。經書上說:「太過則乘其所勝,而侮所不勝」,所以肝木旺盛就會乘脾土,侮肺金。肝火就像龍雷一樣,水不能制約,寒也不能勝過,所以用炒乾薑配合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的甘溫之性,以補益來代替瀉法,從而治愈疾病。
文中提到治療方法是先用寒涼之法去除病邪,再用甘溫之法補益根本。但後面的論述似乎與此相矛盾?
羅田縣令朱氏的女兒,未滿周歲,患驚風,萬密齋使用瀉青丸治療,此丸是治療驚風的秘方。但服用後抽搐加劇。原來是喉嚨中有痰,藥末較粗糙,被頑痰包裹住,導致藥物無法運行。於是將藥煎成湯,用薄棉紙過濾掉藥渣,服用一次後痊癒。(瀉青丸組成:羌活、大黃、川芎、山梔仁、龍膽草、當歸、防風,蜜丸,芡實大小,每次服用半丸,用竹葉湯加冰糖送服。)雄氏評論:用藥方法,必須根據病情變化而靈活運用。
由此推論,熟地黃泥膈的說法,也是針對痰盛的患者而言,不能一概而論其錯誤。
羅田縣曾教諭的兒子,患驚風,先請一位醫師治療,後來又請萬密齋同治。那位醫師使用小續命湯,其中有很多辛燥的藥物,必定會助長火邪,導致病情加重。而使用通聖散則痊癒,藥尚未服完就安然無恙。(治療風病,宜服用此方三次。)
張世魯的兒子,患驚風十七天了,眼睛向右看並且眨動,嘴巴向右歪斜,手腳向右抽搐,舌苔發黑,情況十分危急,於是立即用濃煎薄荷湯洗舌。萬密齋說:如果黑苔去除,舌頭變紅,則病情可治,否則不可治。洗完後,黑苔全部去除。用瀉青湯加大劑量服用,口眼都恢復正常,手腳不再抽搐。然後用涼驚丸、至聖保命丹調理十天痊癒。
聞氏的兒子六歲,患驚風,請萬密齋治療,竟然悶死,情況非常凶險。但見其面色未變,於是給他服下神仙太乙丹半粒,撬開嘴巴灌服,立刻就甦醒了。(方劑見蠱門。)
留都金二守的女兒,患驚風,情況危急,其他醫師都束手無策,她自己服用活絡丹一丸即痊癒。(《外科蘆揮》)
陳三農治療一個小兒,急驚,雙眼突出,舌頭伸出三寸,角弓反張,兒科醫師都望而卻步。他說:這是風火互相煽動,風痰上湧所致。於是用稀涎散,用齏汁調服,吐出痰涎數口,眼睛和舌頭都恢復正常。三天後,病情再次復發,因為腸胃中的膠粘痰液尚未排出,於是使用神效丸,用薑湯送服,排出二三升膠粘痰液後痊癒。
曾世榮治療總管楊侯的幼子,四歲,臘月,患驚風抽搐,其他醫師治療後,之前的症狀都消失了,但是神志不清,不進食,四肢微冷,已經持續五天了。之前的醫師使用了許多醒脾益陽的藥物,但都沒有效。於是請曾世榮診治,診脈發現只有脾脈沉而滑,其他脈象微緩。脾脈沉而滑,表示脾胃積滯,屬於脾約,應該是大便不通,並不是陰厥。楊侯同意這個說法。於是曾世榮使用瀉黃散加大黃水煎服,服用三次後,神志清醒,能進食,隨後痊癒。這是隆冬季節使用大黃的成功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