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2)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2)
1. 受驚
今反以為亡陽,故泥於大汗亡陽之舊說也。)
萬密齋治胡鳳厓子,痘後傷食成疳,肌瘦發穗。一醫治之已效,別生一病,似癇非癇,晝則安靜,夜則夢寐,間抱其乳母叫云:我怕我怕。如人捕之之狀。詢其由,兒性畏藥,醫來灌服,必將針火恐嚇之。蓋恐則傷腎,又腎藏志,虛則神志不寧而心驚,寤則神棲於心,寐則神棲於腎,脾為往來出入之門戶,以補脾為主,安神次之。補脾肥兒丸,安神丸,調理半月而安。
(此恐也,非驚也,附見於此,未嘗不可。第不可誤認為驚,以其法矇混施治耳。),
英山大尹吳清溪子病驚風,皆作風治之不效。曰:非風也,乃因驚得之。風從肝治,驚從心治,不識病源,如何有效?乃取至聖保命丹治之,搐止矣。(驚從膽治,子和之論甚明,非從心也。)
馬元儀治一童子,讀書見其師因恐致病。從朔日起,昏憒不知人事,七日乃蘇。群作驚治,延久不瘥。曰:此恐也,非驚也。或問驚恐何以別之?曰:驚從外來,恐從內起,恐則傷腎。腎傷於恐,真水受虧,龍火泛越,擾亂神明,復遇朔日,謂之重陽,真陰更為之用,至七日而陰氣來復,然後龍歸窟宅,如風雲散而天氣清明也。治而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
以六味地黃湯補其真陰,加遠志以通神明,肉桂導龍火歸源,服此後竟不作。
小兒急驚,因聞大聲,或驚而發搐,搐止如故。此熱生於心,身熱面赤引飲,口中氣熱,二便黃赤,甚則發搐。蓋熱甚生風,陽盛而陰虛也。宜利驚丸除其痰熱,不可用巴豆之藥。
葉天士曰:驚則氣亂,雖大驚,未可竟以收復神氣為主,當察色審症,有痰者清痰安神,有火者清火安神,不可單用補劑,須活法處治為妙。
白話文:
受驚
現代人把小孩嚇到昏厥的現象,常誤以為是中醫所謂的「驚」,其實不然。
有個案例是萬密齋醫生治療胡鳳厓的兒子,孩子出痘後傷食積滯,導致消瘦。一位醫生治療後病情一度好轉,卻又出現新的病症,看似像癲癇卻又不是,白天安靜,晚上睡覺時會夢囈,有時抱著奶媽喊:「我怕!我怕!」像被人追趕一樣。詢問病因得知,孩子怕吃藥,醫生治療時總是用針灸和火來恐嚇他。原來恐懼會傷腎,而腎藏志,腎虛則神志不安、心驚。清醒時精神歸於心,睡覺時精神歸於腎,脾是氣血出入的門戶,所以治療應以補脾為主,安神為輔。醫生用補脾肥兒丸和安神丸治療,半個月後孩子就痊癒了。
(這種情況是「恐」,而非「驚」,在此列出,並不是沒有道理。只是不要誤認為是「驚」,而用錯誤的方法治療。)
英山知縣吳清溪的兒子患了驚風,很多醫生都用治療風的方法,卻無效。後來有人指出,這不是風邪,而是受驚嚇引起的。風邪從肝論治,驚嚇則從心論治,不懂病因,怎麼能有效治療呢?於是用「至聖保命丹」治療,抽搐症狀就停止了。(有人認為驚嚇應從膽論治,這個觀點也很明確,並非從心論治。)
馬元儀醫生治療一個小男孩,孩子讀書時被老師嚇到生病。從農曆初一那天開始,昏昏沉沉不省人事,七天才醒來。很多人用治療驚嚇的方法,卻久治不愈。馬醫生說:「這是『恐』,不是『驚』。」有人問「驚」和「恐」怎麼區別?馬醫生回答:「驚是從外而來的,恐是從內而生的,恐懼傷腎。腎因恐懼受損,真水不足,陽火亢盛,擾亂神志,又遇上初一(重陽),真陰更被損傷,到第七天才陰氣復甦,陽火歸位,就像烏雲散去,天氣放晴一樣。」治療要滋補腎水,以鎮壓陽火。
他用六味地黃湯補益真陰,加遠志以通達神志,肉桂引導陽火歸經,服用後病情再也沒有復發。
小兒急驚,可能是聽到很大的聲音,嚇到抽搐,抽搐停止後就恢復如常。這是心火旺盛,表現為身熱面赤、口渴、口氣熱、大便小便黃赤,嚴重時會抽搐。這是熱極生風,陽盛陰虛的表現。應該用利驚丸去除痰熱,不能用巴豆類藥物。
葉天士說:受驚則氣機紊亂,即使是大驚,也不能完全以恢復神氣為主,要仔細觀察面色、診斷症狀,有痰則清痰安神,有火則清火安神,不能單用補藥,必須靈活運用治療方法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