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七 (2)
卷二十七 (2)
1. 傷食
立齋治楊錦衣子,十歲,腹脹痛,服消導藥不應。彼以為毒,請診其脈,右關沉伏,此食積也。河間云:食入即吐,胃脘痛,更兼身體痛難移,腹脹善噫,舌本強,得後與氣快然衰,皆脾病也。審之,果因食粽得此,以白酒麴,熱酒服而愈。
張子和曰:舞水一富家,有二子,長者年十三,幼者年十一,好頓食紫櫻一二斤,每歲須食半月。後一二年,幼者發肺癰,長者發肺痿,相繼而死。張常嘆曰:人之死,生命耶,天耶。古人有詩,爽口味多終作疾,真格言也。天生百果所以養人,非害人也。然而富貴之家,失教縱欲,遂至於是。
吳振公次女四歲,傷食吐瀉,發熱發顫。予謂此女多食瓜果,致臟氣不行,釀成濕熱。既經吐瀉,濕去,熱留臟腑之中,無陰相養,故變成風象。為定參、朮、半夏、砂仁、乾薑、厚朴、歸、苓一方。某醫謂弱齡女子,豈得服參、術?遂易他藥,服至五日,人事昏沉,頭偏睛露。復延治,以溫中補脾救之立蘇。(《慈幼篇》。)
白話文:
傷食
立齋醫治一個名叫楊錦衣的十歲孩子,他腹脹疼痛,服用瀉藥無效。家人以為是藥物中毒,請立齋診脈。診脈發現右關脈沉弱,判斷是食物積滯。河間學派認為:食物吃下去就嘔吐,胃脘疼痛,並且全身疼痛難以移動,腹部脹滿而且經常打嗝,舌根強硬,好轉後又很快衰弱,這些都是脾胃疾病的症狀。仔細詢問後,確認是因為吃了粽子導致的疾病,於是用白酒酒糟,溫熱後服用,病就好了。
張子和說:舞水縣一個富裕人家,有兩個兒子,哥哥十三歲,弟弟十一歲,都喜歡暴飲暴食紫櫻(一種果子),每年都要吃半個月。過了一兩年,弟弟得了肺癰,哥哥得了肺痿,相繼死去。張子和常常感嘆說:人的死亡,是命運使然,還是上天註定呢?古人有詩云:「爽口滋味多終成疾病」,這真是至理名言啊!上天創造各種水果是為了滋養人,不是為了害人。然而富貴人家,缺乏教導,縱情慾望,最終導致這樣的悲劇。
吳振公的小女兒四歲,因為傷食而嘔吐腹瀉,發熱發抖。我認為這個女孩吃了太多瓜果,導致臟腑氣機運行不暢,釀成了濕熱之症。雖然經過嘔吐腹瀉,濕邪排出去了,但熱邪滯留在臟腑之中,沒有陰液滋養,所以轉化為風證。我開了個方子,藥物包含黨參、白術、半夏、砂仁、乾薑、厚朴、熟地黃、茯苓。有位醫生認為這麼小的女孩,怎麼能服用黨參、白術呢?於是換了別的藥方,服藥五天後,孩子神志昏沉,眼睛斜視,瞳孔外露。又請來醫生治療,用溫中補脾的方法才得以痊癒。(出自《慈幼篇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