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七 (1)

1. 傷食

陸道仙治一兒,多食果,腹脹,醫罔效。先取桂、麝、瑞香三味為丸,服之立愈。(《平湖縣誌》。)

龔子才治一小兒,食粽後,咬牙欲吐,頃刻,腹脹昏憒,鼻青黃赤。此脾土傷而心肝動,食積發厥也。先令以雞翎探吐,出酸物,頓醒。節其飲食,勿藥而愈。

一小兒好吃粽,成腹脹痛,用白酒麴末,同黃連末為丸,服之而愈。

一小兒因停食脹痛,服峻利藥後,患瘧,日晡而作。此元氣下陷,以補中益氣湯治之而愈。

高鼓峰治吳章成弟,八歲,發熱悶亂,大便不通。醫作感冒治。高曰:此得之傷食,因發散太過,遂成虛熱,兼風藥燥血,故不便耳。(名言當玩。)先以六味飲加肉蓯蓉三錢飲之,下黑矢數十枚。繼以補中益氣湯數劑,而諸症悉除。

薛立齋治一小兒,傷食,發熱面赤。或用養胃湯加枳實、黃連、山楂治之,更加腹脹,午後發熱,按其腹不痛。此飲食雖化,脾胃復傷,用六君子湯,數劑而愈。

一小兒傷食發熱,嘔吐面赤,服消導清熱之劑,飲食已消,熱赤如故。曰:此胃經虛熱耳。用四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各二分,四帖而痊。

一小兒傷食,發熱面赤,抽搐,嘔吐,氣喘吐痰,以飲食傷脾發熱,肺氣虛弱所致耳。用六君子湯,加炒黑黃連、山梔各二分愈。

一小兒飲食停滯,服消導之劑。曰:此脾胃氣虛,不能克化也,法當調補為善,若數用克伐之劑,脾氣益傷,飲食愈停矣。已而腹內又結一塊,寒熱潮熱,食少作渴,大便不實,用四君子湯,飲食漸增。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
萬密齋治孫監司女,病後誤食菱角傷脾,面腫而喘,用錢氏異功散,加藿香葉以去脾經之濕,紫蘇葉以去肺經之風,一劑而安。

外甥女有食積脾虛病,痘後又傷食,甚瘦,腹脹不喜食,用胃苓丸方加枳實、炒神麯、麥芽、青皮,作丸服之。

一兒因傷食,腹痛脹,醫下之而愈。又傷食腹脹,醫再下之。曰:非其治也,誤殺此兒,果半年而死。或問故。曰:凡飽食傷胃而脹,宜消導之,脾虛不能消食而脹,宜補之以助其傳化。醫者不察,乃一下再下,致腹大無紋,臍突背平,脾腎皆傷,不死何俟?

王閒一子周歲,因食豬肉受傷,肢體瘦削,使人求藥。問其詳,乃食積疳,此有餘病也。與脾積丸五粒,教以豬肉湯吞下,果下一塊,如小指大,涎沫裹之而出,頓安。

馬銘鞠治華氏子,連食冷鴨子二枚,午間,又縱恣飲食,更余病發,上不吐,下不瀉,胸腹脹滿,目閉,氣喘身熱。按其胸腹,則雙手來護。曰:食也,鴨子黃閉氣,得水則化,今尚在胃口。急索大棗數枚,煎湯入砂仁錢許,以通其氣。兒渴,頓飲碗許,氣漸通,目開,手足亦漸流動。再煎飲之,夜半吐瀉交作,次日而愈。

白話文:

傷食

一位醫生治療一個孩子,因為吃了很多水果,肚子脹,其他醫生都治不好。這位醫生用桂枝、麝香、瑞香三味藥做成藥丸,孩子服下後立刻就好了。(《平湖縣誌》)

龔子才治療一個小孩,吃粽子後,咬牙想吐,很快肚子脹,昏昏沉沉,鼻子青黃赤紅。這是脾胃受損,導致心肝受影響,食積引起昏厥。醫生先用雞毛讓他嘔吐,吐出酸東西後,孩子就醒了。然後限制他的飲食,不用藥就治好了。

一個小孩愛吃粽子,導致肚子脹痛,用白酒麴末和黃連末做成藥丸,服下就好了。

一個小孩因為食物停滯肚子脹痛,服用峻利藥後,得了瘧疾,每天下午發作。這是元氣下陷,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就好了。

高鼓峰治療吳章成的弟弟,八歲,發熱煩躁,大便不通。其他醫生當作感冒治療。高鼓峰說:這是因為傷食,因為過度發散,導致虛熱,加上風藥燥傷血液,所以大便不通。(名言當玩味)他先用六味地黃丸加肉蓯蓉,孩子服下後排出很多黑色大便。然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幾劑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

薛立齋治療一個小孩,傷食,發熱臉紅。有人用養胃湯加枳實、黃連、山楂治療,反而肚子更脹,下午發熱,按肚子不痛。這是食物雖然消化了,但脾胃再次受損,於是用六君子湯,幾劑就好了。

一個小孩傷食發熱,嘔吐臉紅,服用消導清熱藥物後,食物消化了,但熱和臉紅仍然存在。醫生說:這是胃經虛熱。於是用四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,四劑就好了。

一個小孩傷食,發熱臉紅,抽搐,嘔吐,氣喘咳嗽,這是飲食傷脾發熱,肺氣虛弱引起的。用六君子湯加炒黑黃連、山梔子治癒。

一個小孩飲食停滯,服用消導藥物。醫生說:這是脾胃氣虛,不能消化食物,應該調理補益,如果多次使用攻伐的藥物,脾胃氣更虛,食物反而更停滯。後來孩子肚子裡又結成一塊,寒熱交替,食慾不振口渴,大便不實,於是用四君子湯,食慾逐漸增強。然後用補中益氣湯治癒。

萬密齋治療孫監司的女兒,病後誤食菱角傷脾,臉腫氣喘,用錢氏異功散,加藿香葉去除脾經濕氣,紫蘇葉去除肺經風寒,一劑就好了。

外甥女有食積脾虛,出痘後又傷食,非常瘦,肚子脹不想吃東西,用胃苓丸加枳實、炒神麴、麥芽、青皮,做成藥丸服用。

一個孩子因為傷食,肚子痛脹,醫生用瀉下藥治好了。他又一次傷食肚子脹,醫生又用瀉下藥。醫生說: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會把孩子治死,果然半年後孩子就死了。有人問原因。醫生說:凡是飽食傷胃導致脹痛,應該用消導藥物;脾虛不能消化食物導致脹痛,應該補益來幫助消化吸收。醫生沒有仔細觀察,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瀉下藥,導致孩子的肚子很大沒有紋路,肚臍突出背部平坦,脾腎都受損了,不死才怪呢!

王閒的一個孩子,一歲,因為吃了豬肉受傷,四肢消瘦,讓別人求醫。問清楚後,是食積疳積,這是積食過多引起的。給了五粒脾積丸,教他用豬肉湯送服,果然排出一個像小指頭那麼大的東西,裹著涎沫排出,孩子立刻就好了。

馬銘鞠治療華家的小孩,連續吃了兩個冷鴨子,中午又過量飲食,舊病復發,不吐不瀉,胸腹脹滿,眼睛閉著,氣喘發熱。按壓他的胸腹,他會用手護著。醫生說:是食物積滯,鴨子性寒閉氣,遇熱則化,現在還在胃裡。趕緊取幾個大棗煎湯,加入砂仁,以疏通氣機。孩子口渴,立刻喝了一碗,氣機逐漸通暢,眼睛睜開了,手腳也漸漸活動了。再次煎服,半夜開始嘔吐腹瀉,第二天就好了。

立齋治療楊錦衣的兒子,十歲,肚子脹痛,服用消導藥物無效。家屬以為是中毒,請醫生診脈,右關脈沉伏,這是食積。河間先生說:食物進入後就嘔吐,胃脘疼痛,而且全身疼痛難以移動,肚子脹愛打嗝,舌根強硬,然後氣機迅速衰弱,都是脾胃病。仔細詢問後,果然是因為吃粽子引起的,用白酒麴,用熱酒送服就好了。

張子和說:舞水一個富人家,有兩個兒子,大的十三歲,小的十一歲,喜歡一次吃一兩斤紫櫻,每年都要吃半個月。一兩年後,小的得了肺癰,大的得了肺痿,相繼死去。張子和常常感嘆說:人的死亡,是壽命到了嗎,還是天意?古人有詩云:爽口的東西吃太多最終會生病,真是至理名言啊!天生百果是為了養人,不是害人。但是富貴人家,缺乏教育放縱慾望,最終導致這種後果。

吳振公的次女四歲,傷食嘔吐腹瀉,發熱發抖。我說這個孩子吃了很多瓜果,導致臟腑氣機不通,導致濕熱。已經嘔吐腹瀉了,濕氣去了,熱留在臟腑裡,沒有陰液滋養,所以變成風證。於是開了參、術、半夏、砂仁、乾薑、厚朴、熟地、茯苓的處方。有醫生說,這麼小的女孩,怎麼能服用人參、白朮?於是改用其他藥物,服用了五天,神志昏迷,頭歪眼睛外凸。又請來醫生治療,用溫中補脾的藥物,才立刻甦醒。(《慈幼篇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