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傷風
薛立齋治一小兒,傷風咳嗽,發熱,服解表之劑,更加喘促出汗。以為脾肺氣虛,欲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補之。不信,乃服二陳、桑皮、杏仁、枳、桔之劑,前症益甚,又加發搐痰壅。仍用前方,加鉤藤鉤而愈。
陳文中治太師賈平章子宣機,三歲,頭熱目赤,痰齁不已。醫言風熱盛,痰涎作。陳曰:因脾肺虛,而風冷寒痰所作。又一醫言熱即生風,冷即生氣。陳曰:不然。三冬盛寒,冷則生風;九夏炎熱,熱則生氣。蓋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若寒得之,而謂之風寒;若熱得之,而謂之風熱;若燥得之,而謂之風燥;若濕得之,而謂之風濕。此非獨熱而生風也。
如暗風、破傷風、臍風、慢驚風及風癇、驚癇、食癇等症,而皆作搐,非但熱而生風也。宣機病始於頭熱目赤,便以涼藥餌之,致寒涼氣客於喉厭之間,與津液相搏,又生痰齁症。其喉厭寒痰冷氣,壅塞不通,故頭熱目赤,無由得愈。治法當斡去喉厭間寒痰,令氣得通,其病可愈。
遂投芎蠍散一服,用手斡去寒痰冷涎四五口,次以油珠膏,一服而愈。
曾世榮治衡州萬戶張侯,寓屯田日,長子三歲,六月,得患不語,手足倦縮,已經二旬日。曾至,諸醫議論不一。觀外形,面垢有熱,氣促流涎,口眼喎斜,不省人事。次則手足俱冷而倦縮,身背反張。診六脈,沉按而緊,獨心肝脈虛而細數,餘脈緩弱。曰:面垢色,脈細數,此因中暑感風,前賢所謂暑風者是也。
手足冷縮而不伸,或服寒劑太過,寒之使然。若手足溫,其效自速。乃以治暑法,分陰陽,順中氣,五苓散加寬氣飲,薑汁沸湯調下。三服。其症稍慢。次疏風和榮衛,百解散加荊芥、人參、當歸、水姜煎投。隨以溫灰湯燒洗手足,藥一服,洗一次,至八九次,手足溫則血活,活則筋舒,舒則手足運動如常。餘熱未除,消暑清心飲主之。
聲音不全,二聖散取效。調理惟用萬安飲,恰九日,前症俱減。張侯曰:此子更生,端藉藥力,不敢忘也。因筆漫記,後有是症,仿此活人,亦快心矣。
立齋治一小兒傷風,鼻塞流涕,服藥過重,發搐,呵欠頓悶,汗出氣喘,久不愈。其母因勞役瘀熱,用補中益氣湯,時以五七滴藥汁與兒飲之,母子並愈。
一小兒傷風發搐,痰盛喘急,謂此脾肺氣虛,腠理不密,而外邪所乘。用六君加柴胡、升麻、桑皮、杏仁,一劑,痰喘悉退。又一劑,去桑、杏,加鉤藤而安。乃用異功散,數劑不復發。此證若不補脾胃,實腠理,導治痰邪,鮮有不誤。
白話文:
傷風
薛立齋治療一個患傷風咳嗽、發熱的小孩,服用解表藥後,反而喘息加重,汗出更多。薛立齋認為是脾肺氣虛,想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來補益。但家屬不信,改用二陳湯、桑白皮、杏仁、枳實、橘皮等藥物,病情更加嚴重,還出現抽搐、痰壅的症狀。薛立齋仍然沿用之前的藥方,加了鉤藤,才治癒。
陳文中治療太師賈平章的三歲兒子宣機,症狀是頭熱目赤,痰鳴不止。其他醫生認為是風熱盛、痰涎壅塞。陳文中則認為是脾肺虛弱,導致風寒痰邪入侵。另一個醫生說,熱則生風,冷則生氣。陳文中不同意,他認為冬天寒冷,冷則生風;夏天炎熱,熱則生氣。風是百病之首,如果受寒則稱風寒,受熱則稱風熱,受燥則稱風燥,受濕則稱風濕。風的產生不單單是因為熱。
像暗風、破傷風、臍風、慢驚風、風癇、驚癇、食癇等病症,都會引起抽搐,並非只有熱才能生風。宣機的病起於頭熱目赤,卻用涼藥治療,導致寒涼之氣滯留在咽喉,與津液交結,產生痰鳴。咽喉被寒痰冷氣阻塞不通,所以頭熱目赤的症狀無法痊癒。治療方法應該去除咽喉間的寒痰,讓氣機通暢,病就能痊癒。
於是,陳文中給他服用芎藭敗毒散一劑,用手幫他排出寒痰冷涎四五口,然後再用油珠膏,一劑藥就痊癒了。
曾世榮治療衡州萬戶張侯的三歲長子,孩子六月間患病,不說話,手足蜷縮,已經二十天了。曾世榮到後,其他醫生意見不一。他觀察孩子的外貌,發現面色晦暗發熱,呼吸急促,流口水,口眼歪斜,神志不清。後來手足冰冷蜷縮,背部反弓。診脈發現脈象沉緊,唯獨心肝脈虛弱細數,其他脈象緩弱。曾世榮診斷為中暑感風,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暑風。
手足冰冷蜷縮不能伸展,可能是服用寒涼藥過度造成的。如果手足溫暖,療效會更快。於是,曾世榮採用治療中暑的方法,分清陰陽,調和中氣,用五苓散加寬中飲,用薑汁沸水送服。服用三劑後,症狀略有好轉。然後再疏風解表,調和營衛,用敗毒散加荊芥、人參、當歸、生薑煎服。同時用溫水加草木灰燒熱洗手足,每服藥一次,洗一次,一共洗了八九次,手足溫暖後血液循環就好轉,筋脈舒展,手足就能活動如常。餘熱未退,就用消暑清心飲治療。
聲音不清,用二聖散治療有效。調養則用萬安飲,九天後,所有症狀都減輕了。張侯說,孩子能夠活過來,完全靠藥力,不敢忘記。因此,曾世榮將此事記錄下來,日後遇到同樣的病症,可以仿效這個方法救人。
薛立齋治療一個傷風的小孩,鼻塞流涕,服用藥物過重,導致抽搐,呵欠連連,胸悶,汗出氣喘,很久都不好。孩子的母親因勞累導致瘀熱,服用補中益氣湯,同時用藥汁少量滴給孩子喝,母子雙雙痊癒。
一個小孩傷風,出現抽搐、痰盛、喘急的症狀,醫生認為是脾肺氣虛,腠理疏鬆,外邪入侵。於是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、升麻、桑白皮、杏仁,一劑藥,痰喘就消失了。再服一劑,去掉了桑白皮、杏仁,加了鉤藤,病情穩定。然後用異功散,服用幾劑後就不再發作了。這種病症如果不補益脾胃,鞏固腠理,化解痰邪,很容易治療失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