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傷寒
(得小柴胡湯暈甚,熱動發厥也。小柴胡既不足以和之,則其形氣必發而後愈。發於少陽則為瘧,發於陽明則為痢也。)
馬元儀治張伯卿子,年十二,患傷寒,譫語發熱,不知人事,已五六日,幼科屢治不應,漸至目直神昏。診之,兩脈弦急拒指。因驚後,飲食與痰留結不解,壅遏為病,胃氣生熱,津液內亡而譫語。陽明之脈絡於目,經盛則絡亦盛,故目直視也。實熱在胃,惟用承氣調之,使壅滯之氣,悉反衝和,則津液得存,而二病自去矣。
加服抱龍丸以豁痰治驚。服後,便行二三次,熱勢大減,明日全愈。
蔣仲芳治陳壽田伯弟,年十一歲,傷寒病起,幾至二百日,粒米不入,食即脹滿,諸藥不愈,惟日以人參三錢煎飲而已。視之,骨瘦如柴,六脈沉細,似宜參、術,然按其心胸小腹,硬塊已滿,著手即痛。曰:憑脈則難用下藥,不下亦無生理。遂用當歸、元明粉各三錢,灑蒸大黃二錢,杏仁、麻仁、蘇子、桃仁,俱炒為末,各一錢,白芍、川芎、桔梗各七分,水煎服。服後即去黑塊二三十,中脘硬處下有寸許。
然已虛極,明日去大黃、元明粉,加人參二錢,服一劑。後日,復用首方,又去黑塊一二十,兩方間服,半月黑塊始盡而愈。
白話文:
傷寒
一位病人服用小柴胡湯後,暈眩加劇,發熱抽搐。小柴胡湯藥力不足以調和病情,所以病情必須發作才能痊癒。若發作在少陽經則為瘧疾,發作在陽明經則為痢疾。
馬元儀醫治張伯卿的兒子(十二歲),患傷寒,神志不清、發熱,已經五六天,兒科醫生多次治療無效,病情漸重,眼睛直視,神志昏迷。診脈,兩脈弦急,拒按。診斷為驚嚇後,飲食及痰液停滯不化,阻塞導致病情,胃中生熱,津液內耗而神志不清。陽明經脈絡於目,經脈盛則絡脈也盛,所以眼睛直視。胃中實熱,只用承氣湯來治療,使阻塞之氣全部排出,則津液得以保存,兩種疾病自然痊癒。
又服用抱龍丸以化痰治驚。服藥後,大便兩三次,發熱情況明顯減輕,第二天痊癒。
蔣仲芳醫治陳壽田的弟弟(十一歲),傷寒病發,持續近兩百天,一點米粒都不吃,一吃就脹滿,各種藥物均無效,每日只服用人參三錢煎湯。觀察其形體,骨瘦如柴,六脈沉細,看似適合服用人參、白術,但按壓其心胸、小腹,發現硬塊遍布,觸碰即痛。醫生說:憑脈象難以下瀉藥,不下瀉藥又無濟於事。於是用當歸、元明粉各三錢,酒蒸大黃二錢,杏仁、麻仁、蘇子、桃仁(炒為末)各一錢,白芍、川芎、桔梗各七分,水煎服。服藥後排出二三十塊黑色硬塊,中脘硬塊處下方也排出約一寸。
但病人已極度虛弱,第二天去掉大黃、元明粉,加人參二錢,服用一劑。數日後,再次使用第一個方劑,又排出二三十塊黑色硬塊。兩種方劑交替服用,半個月後黑色硬塊全部排出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