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)

1. 赤丹

(即遊風。)

萬密齋治一小兒,腿如霞,遊走不定,先以麻油塗患處,砭出惡血,其毒即散。用九味解毒散一劑而愈。

一小兒患赤丹,外勢雖輕,內苦便秘,此患在臟也。服大連翹飲,敷神功散而瘥。(又大連翹飲,歌訣曰:連翹荊芥通車芍,歸活風柴蟬共甘,等分梔芩還減半,煎須紫草正相堪。文田按:三方均出明代許綾《嬰童百問》。)

萬密齋曰:一小兒丹發於臉,眼中紅腫,手不可近,三日死。

立齋治一小兒,遍身皆赤,砭之,投解藥即愈。一小兒遍身亦亦,不從砭治,致毒氣入腹,遂不救。此症乃惡毒熱血,蘊蓄於命門,遇相火而合起也。如霞片者,須砭去惡血為善。如腫起赤色,遊走不定者,宜先以生麻油塗患處,砭之以泄其毒。凡從四肢起入腹者,不治。雖云丹有數種,治有數法,無如砭之為善。常見患稍重者,不用砭法俱不救。

莊斂之子未及三月,乳母不善於養,盛暑中擁衾令臥,忽患丹毒,遍遊四肢,漸延背腹,倉皇求告。予曰:兒方數月,奈何苦之以藥?急以犀角絞梨汁磨服。問故,曰:犀角能解心熱,而梨汁更能豁痰,且味甘則兒易服。別疏方用荊芥穗、牛蒡、生地、丹皮、元參、花粉、薄荷、竹葉、麥冬、生甘草、連翹、貝母、生蒲黃,令煎與乳母服之,乳汁即湯液矣。依法治之,一日夜,赤漸淡,越日丹盡退。

後卒以乳母不戒,患驚風而殤。(《廣筆記》載,靈心妙手,可以為師。)

馬名鞠傳治下部火丹,用蠶砂、山梔、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、石膏共末,水調敷上立效。切勿用芭蕉根。又方:用黃連末,蜜和雞子清調服。馬雲:若遇抱頭火丹,必砭去惡血方效。每用此法治人,其不肯砭者多誤事。(同上。)

立齋治吳刑部靜之子,甫周歲,患丹毒,延及遍身如血染。用瓷鋒擊刺遍身出黑血,以神功散塗之。查春田用大黃連翹飲而愈。又王國戚子,未彌月,陰囊患此,如前治之而愈。金氏子不欲刺,毒入腹而死。河間云:丹從四肢起入腹者,不治。予嘗刺毒未入腹者,無不效。

一小兒患赤遊風,先用羌活白芷散二劑,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。後傷風熱,起疙瘩,搔破出水,或用大麻風藥,十指拳攣,膿水浸淫,先用秦艽地黃湯,手指如常。又用易老祛風丸而瘡亦愈。

白話文:

赤丹

古代醫書記載的赤丹症狀與治療方法,大致可以理解為皮膚感染,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丹毒或其他感染性皮膚病。其症狀表現為皮膚紅腫、遊走不定,甚至伴隨發熱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治療方法則多樣,包括外敷、內服藥物,以及使用砭石放血等。

一個案例中,孩子腿部出現紅腫遊走,用麻油塗抹患處後,再用砭石放出惡血,配合解毒藥物,症狀很快痊癒。另一個案例,孩子患赤丹,雖然外觀症狀較輕,但內裡便秘,說明病情涉及內臟,於是使用大連翹飲內服,並外敷神功散而痊癒。還有一些案例描述了赤丹迅速惡化導致死亡的情況,強調了及時治療的重要性。

文中提到一些治療方法,例如使用犀角梨汁(清熱解毒),以及多種中藥組成的方劑,來治療不同部位、不同嚴重程度的赤丹。其中,砭石放血法被多次提及,並被認為是治療赤丹的重要手段,尤其對症狀較重的患者效果顯著。然而,也強調了如果毒氣已入腹,則難以治療。

不同醫生使用的藥方和治療方法略有差異,但都體現了當時對赤丹的認識和治療經驗。治療赤丹的關鍵在於及早發現,並根據病情輕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,有些情況下,砭石放血可能非常有效,但也有情況下,藥物治療是更為妥當的選擇。 一些案例也說明了護理的重要性,例如嬰兒的疾病與乳母的照料不當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