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13)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13)
1. 初生
天一丸,治小兒百病。燈心十斤,以米粉漿染,曬乾研末,入水澄之,浮者為燈心,取出曬乾,入藥用二兩五錢,沉者為末,米粉不用。赤白茯苓去皮苗用,茯神各五兩,滑石水飛五兩,豬苓去皮二兩,澤瀉去蘆三兩,五味各為細末。以潞參熬膏和丸,龍眼大,辰砂為衣,金箔包裹。
每服一丸,隨證用引調服。韓天爵云:小兒生理向上,本天一生水之妙,故治病以小水通利為捷徑也。
程世光治憲王誕長子初生胎,不吮乳。程曰:此明難產,兒傷氣也。持人參煎湯灌半匙即吮。(《江西通志》。)
一舟工生子,脆而無皮,程令取土數升糝其體,即成肌。(同上文。)
太原王相公始生,冷無氣,母驚,謂已死。有鄰嫗徐氏者,反復諦視良久,笑曰:此俗名臥胞生,吾能治之,當活,活則當貴,但不免多病,累阿母耳。趣使治之,其法用左手掬兒,右手摑其背,余時嚏下而醒。後六歲中痘,公母嘗下樓謁巫,見一白衣人,長丈許,閉立凝視,若有所言,母驚僕樓下,以為不詳,然竟無恙。(《眉公見聞錄》。)
兒生墮地不啼,擊水瓢迫貓令叫即啼。又俗稱不啼兒為悶寂生,旁人呼其父名,父應,兒即啼。(《物理小識》。)
有舟人生子,身無全膚,人莫能曉。適吳門葛可久出,醫眾告之。可久就岸令作一坎,置兒其中,以細土隔衾覆之,且戒勿動。久之,可久回,啟衾視之,已生膚矣。蓋母懷娠舟中,日久不登岸,失受土氣故也。
按:危《得效方》云:宜速用白早米粉干撲,候生皮方止。
小兒初生不飲乳,及不小便,用蔥白一寸,四破之,以乳汁銀石器煎,灌之立效。(《得效方》。)
小兒初生下,遍身如魚泡,又如水晶,碎則成水流滲,用密陀僧研,絹羅內羅過,干糝,仍服蘇合香丸。(同上。)
白話文:
[初生]
天一丸,能治療嬰兒各種疾病。製作方法:取燈芯十斤,用米漿染過後曬乾磨成粉末,放入水中靜置,漂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是燈芯,將其取出曬乾,取二兩五錢入藥;沉澱的部分則為米粉,不用。赤白茯苓各五兩(去皮去苗),茯神五兩,滑石粉(水飛)五兩,豬苓(去皮)二兩,澤瀉(去蘆)三兩,五味子(研成細末)適量。用潞黨參熬成膏狀,與其他藥材和成丸藥,大小如龍眼,以辰砂為外衣,再以金箔包裹。
每次服用一丸,根據病情搭配其他藥引服用。韓天爵說:嬰兒生理機能向上,本就具備天地生成之水的神妙,所以治療嬰兒疾病,以利尿通暢為最快捷的方法。
程世光曾治療憲王長子初生時不吮吸乳汁的症狀。程世光說:這是因為難產,孩子受損了元氣。於是用人參煎湯,灌給孩子半匙,孩子就開始吮吸了。(出自《江西通志》)
一位船工的孩子出生時皮膚脆弱且沒有完整的皮膚,程世光叫他取數升泥土灑在孩子身上,孩子的皮膚就長好了。(出自同書)
太原王相公初生時,身體冰冷沒有呼吸,母親以為孩子死了。一位鄰居徐氏仔細觀察很久後笑着說:這是俗稱的「臥胞生」,我能治好他,他會活下來,而且會很富有,只是免不了多病,會讓母親辛苦。(出自《眉公見聞錄》)然後用左手托起嬰兒,右手拍打嬰兒的背,嬰兒打噴嚏後就醒了。六歲時出痘,父母曾下樓去求巫師,看到一個白衣人,身高丈許,靜靜地站着凝視,好像在說什麼,母親驚嚇之下跌倒樓下,以為是不祥之兆,但孩子卻平安無事。(出自同書)
孩子出生落地後不哭,用瓢打水,逼迫貓叫,孩子就會哭了。俗稱不哭的孩子為「悶寂生」,旁人叫孩子的父親名字,父親回應,孩子就會哭了。(出自《物理小識》)
一位船工的孩子出生時,身上沒有完整的皮膚,大家都束手無策。恰好吳門葛可久經過,眾人向他求救。葛可久叫船工在岸邊挖一個坑,把孩子放在裡面,用細土隔着被子覆蓋住,並囑咐不要動。過了一段時間,葛可久回來,打開被子查看,孩子已經長出皮膚了。這是因為母親懷孕期間在船上,長時間不上岸,失去了吸收土氣的緣故。
危氏《得效方》記載:應該迅速用曬乾的白米粉撲在嬰兒身上,等皮膚長出來才能停止。
嬰兒初生不喝奶,也不排尿,可用蔥白一寸,切成四段,用母乳和銀器煎煮,灌服,效果很快。(出自《得效方》)
嬰兒初生下來,全身像魚泡一樣,又像水晶,一碰就碎,流出水來,可用密陀僧研磨成粉,用絹布過濾,乾燥後撒在身上,同時服用蘇合香丸。(出自同書)